业内信息

宜昌市期刊业概述

2015-04-15 来源:宜昌文化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宜昌的地方刊物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报纸;而极少有“大众传播媒介”形式的期刊。1971年,长阳县文化馆创办内部文艺期刊《清江战歌》(后改名《清江》);1972年,宜昌地区行署文教局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创办了内部文艺期刊《创作选》(后更名为《高峡文艺》)。70年代,宜昌地、市、县文化馆先后创办有内部文艺刊物(刊型)《高峡文艺》(地区)、《清江》(长阳)、《峡江文化》(宜昌)、《山茶花》(五峰)、《兴山文艺》、《长坂坡》(当阳)、《鸣凤》(远安)、《玛瑙河》(枝江)等10余种。1980年,宜昌地、市文化馆改名为宜昌地、市群众艺术馆。次年,宜昌地区群艺馆馆办刊物《高峡文艺》改为文艺季刊《屈风》,并创办有文艺理论期刊《民间文艺研究》;1981年,宜昌市群艺馆馆内办文艺小报《西陵文艺》改为16开本文艺季刊《夷陵》(后曾更名为《作家摇篮》)。1982年,宜昌市文联成立,创办了文学期刊《三峡文学》;1986年,宜昌地区文联成立,创办了文学期刊《西楚文学》。1980年12月,葛洲坝工程局创办了文学季刊《明珠》;1984年,《明珠》更名为《江河文学》,改季刊为双月刊。1985年,经国家出版总局及湖北省出版发行局审查批准,《三峡文学》和《江河文学》为正式刊物,这是建国以来宜昌最早正式出版的两家文学期刊。
 
  80年代(包括1990年),宜昌有正式文学期刊《三峡文学》、《江河文学》;有地、市群艺馆、地区文联及各县市文化馆主办的内部文艺期刊《屈风》、《民间文艺研究》、《西楚文学》、《夷陵》(包括《作家摇篮》)、《晓曦》、《长坂坡》、《清江》、《山茶花》、《玛瑙河》、《长青》、《香溪河》、《鸣风》、《子规》等十几种;有《宜昌通讯》、《宜昌市政报》、《宜昌经济研究》、《葛洲坝论坛》、《水电科技情报》、《宜昌市教育学院院刊》、《竞争与生活》、《宜昌社会科学》、《宜昌月报》、《夷陵建筑》等非正式期刊十几种。
 
  1992年地市合并后,对原地、市所属期刊,全市进行了统一调整与变更。原宜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宜昌经济研究》、《宜昌市政报》、《宜昌月报》三刊合成为《三峡发展导刊》,由宜昌市政府主管;原宜昌地委主办的《宜昌通讯》改成为宜昌市委机关期刊;于1989年底创刊、由原宜昌市《宜昌年鉴》编纂委员会主办的《宜昌年鉴》,改由宜昌市委、市政府主办,由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承编。至该年底,全市有正式期刊《三峡文学》(双月刊)、《江河文学》(双月刊)、《水利电力劳动保护》(季刊)、《国外花岗岩研究》(季刊)正式期刊4家;有非正式期刊《三峡论坛》、《三峡学刊》、《葛洲坝论坛》、《葛洲坝党校学报》、《宜昌党史》、《宜昌组工》、《报台之友》、《长坂坡》、《长阳》、《西楚文学》、《玛瑙河》、《长青》、《宜昌企业之友》、《宜昌农村金融》、《基层财会》、《宜昌调研》、《宜昌金融》、《宜昌农村经济》、《水中兵器》、《葛洲坝水电》、《宜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水电科技情报》、《水利水电施工》、《三峡工程科技通讯》、《湖北航天科技》、《雄风科技》、《水电厂》、《宜昌社会科学》、《三峡发展导刊》、《宜昌大学学报》、《学习与宣传》、《宜昌通讯》、《西陵通讯》、《宜昌师专学报》、《长阳通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宜昌市教育学院学报》、《水电教育》、《中国地市报人》计39家。期刊发展快,办刊质量有较大提高。在同年的全省社会科学类期刊评比中,由宜昌师专主办的《宜昌师专学报》和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地市报人》(原名《地方报信息》)被评选为湖北省优秀期刊。
 
  1993年,期刊结构继续调整。同年《中国地市报人》、《水雷战与舰船防护》转为正式期刊;新办的非正式期刊有《清江文汇》(清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办)、《高等教育研究》(葛洲坝水电学院主办)、《面板堆石坝》(面板堆石坝学组主办)3家,停办《报台之友》、《学习与宣传》2家。当年全市有国内统一刊号正式期刊6家,有省内刊号非正式期刊39家。
 
  1995年,原《葛洲坝水电学院学报》转为正式期刊;新创办有正式期刊《中国三峡建设》1家。原《宜昌通讯》更名为《三峡瞭望》;原《学习与宣传》停刊后,市委宣传部又创办了《三峡宣传》;原《宜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停办后创办了《实用医学进修杂志》等。当年宜昌有正式期刊《三峡文学》、《江河文学》、《中国三峡建设》、《中国地市报人》、《水雷战与舰船防护》、《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葛洲坝水电学院学报》、《水利电力劳动保护》8家;有非正式期刊《三峡瞭望》、《三峡宣传》、《三峡党建》、《三峡发展导刊》、《葛洲坝论坛》、《湖北航天科技》、《西陵通讯》、《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中兵器》、《三峡学刊》、《面板堆石坝通讯》、《基层财会》、《宜昌党史》、《清江潮》(原名《清江》)、《长坂坡》、《长青》、《宜昌师专学报》、《玛瑙河》、《宜昌农村金融》、《宜昌社会科学》、《葛洲坝水电》、《三峡金融论坛》、《长阳通讯》、《水利水电施工》、《水电教育》、《水电厂》、《宜昌大学学报》、《清江文汇》、《葛洲坝党校学报》、《高等教育研究》、《水电科技情报》31家。
 
  自1996年起,正式期刊《国外花岗岩类地质与矿产》更名为《华南地质与矿产》;《葛洲坝水电学院学报》更名为《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非正式期刊《高等教育研究》更名为《水电高教研究》。当年,宜昌师专、宜昌医专、宜昌大学合并组建成湖北三峡学院;原非正式期刊《宜昌师专学报》、《宜昌大学学报》合并成非正式期刊《湖北三峡学院学报》。当年,非正式期刊《面板堆石坝通讯》、《玛瑙河》停办;同时,因形势发展需要,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日报》社于该年又联合创办了内部期刊《三峡文化研究》(后更名为《屈原文化研究》、《三峡文化》)。1996年,全市有正式期刊8家;有非正式期刊29家。1997年,全市报刊进行了整治;该年底,全市有正式期刊8家,内部期刊21家。1999年,新增正式期刊《湖北三峡学院学报》、《中国三峡建设年鉴》、《葛洲坝集团年鉴》3家;该年底,全市有正式期刊11家,内部期刊24家。
 
  2000年至2007年间,宜昌的期刊出版处于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6月,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与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成三峡大学;原《湖北三峡学院学报》与《水电大学学报》合并成《三峡大学学报》。《三峡大学学报》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和自然科学版期刊两种。前者系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期刊,后者为以研究水电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均为双月刊,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2003年,正式期刊《水利电力劳动保护》停办;另有于1999年创办的《地方新闻选刊》于2004年转为正式期刊。2001年,原文化小报《宜昌文化报》改为刊型期刊《宜昌文化》。1999年至2007年,除2003年全市正式期刊为10家外,其余年度全市正式期刊均为11家。2000年至2006年,每年度的全市内部期刊种数稳定在26种至30种之间;2007年,全市内部期刊发展到33家。期刊的规范化程度及刊物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自80年代末以来至2007年,当阳、长阳、宜都、枝江、夷陵、伍家岗等县市区均由本县市区委和政府主办有内部政治期刊《通讯》。
 
  《三峡文学》 1982年由原宜昌市文联创办,16开本,内部期刊。1985年经国家出版总局、湖北省出版发行局审查批准后,为正式期刊。16开本,双月刊。1992年地、市合并后,成立了《三峡文学》杂志社。该刊由宜昌市文联主办、由《三峡文学》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2008年申报批准为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123/1,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1332。自创刊以来,历任主编有李华章、刘不朽、王峻山、陈宏灿;现任社长兼主编周立荣。杂志社下设办公室、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出版部、市场部、图书编著中心、财务室。现有员工40人;其中财政定编12人,聘用合同员工28人。
 
  创刊初期,刊物定位为“培养、扶植地方文艺新人”,作为刊发地方文艺作品的平台,主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2004年,刊物定位调整为“生命·良知·爱”,注重选题策划,确定每期“选题”作为刊物的市场亮点,以人物为主,关注生命、关注人性,强调干预和介入社会生活,不再是一份地方性纯文学刊物。此次改版,从作者队伍到发行区域完全跳出宜昌,一度在全国建立了300余家发行网点,发行量超过30000册。2007年筹划并申办为半月刊。上半月刊沿袭原来定位;下半月刊定位为财富及旅游,加大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每期发行量8000余册左右。截至2008年底,《三峡文学》已出刊194期。除办刊物外,杂志社利用传媒优势组织相关活动。先后组织了“宜昌文化高峰论坛”、“长阳椪柑节”、“南玻集团开业庆典”、“宜昌首届电视歌手大奖赛”、“‘彩铃杯’宜昌市县歌、行歌大赛”等活动。图书编著中心还编辑出版了《穿越时光隧道的回望》、《文化宜化》、《三峡创富史诗》、《移动沟通的喜悦》、《共同的家园》、《龙行清江》等企业文化专辑等系列丛书。同时,积极争取《三峡画报》的创办,先后出版了《长阳十大名片》、《日出东山》、《创意金山》及“两会画报”系列等画报。
 
  2006年,杂志社被省人事厅、省文联授予“湖北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三峡文学》月刊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2008年《三峡文学》上半月刊版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
 
  《江河文学》 前身是文学季刊《明珠》,16开本,于1980年由长江葛洲坝工程局创刊。1984年,改《明珠》为《江河文学》,双月刊,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文学艺术协会机关刊物,发行和组稿范围扩大到全国水利水电建设系统。1985年,经国家出版总局、湖北省出版发行局审查批准,《江河文学》为正式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逢单月出版,16开本,64页码。历任主编齐克、李翔凌等;现任主编程少人。该刊以发表反映全国水利水电战线建设题材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理论文章等为主;同时也刊发别样题材的文艺作品。创刊20余年来,该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扶植培养了一支水电系统内的文学新人队伍。截止2008年底,共出刊146期。最高发行量,每期曾高达10万余册;现每期发行5000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于2000年由原《宜昌师专学报》更名创办。该学报的前身是《教学与研究》,于1979年由宜昌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为内部资料,一年出刊两期;1983年更名为《宜昌师专学报》。1988年为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审核批准为内部季刊。1996年6月随着湖北三峡学院的组建,《宜昌师专学报》又更名为《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7月13日,经国家出版署批准,《湖北三峡学院学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双月刊。这是学报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0年6月,随着三峡大学的成立,《湖北三峡学院学报》又于2001年1月更名为《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办刊经费、人员编制和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刊号为ISSN1672-6219/CN42-1707/C,大16开本,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有编辑5人。历任主编有王正清、曹文安、鲁知文、戴天柱、邓新华,历任副主编有吴柏森、帅绪芝、王大年、胡绍华、王志强、戴天柱;现任主编皮海峰,现任副主编戴天柱、刘自兵。
 
  学报(社科版)开辟的主要栏目有“三峡文化研究”、“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思想政治研究”、“艺术研究”、“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历史研究”、“法律研究”、“三农问题研究”等等。多年来,计发表知名教授、学者及名类基金项目重要论文130余篇,约80篇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和《北京大学学报》等国家权威文摘报刊复印、转载和摘录。三峡大学自成立以来,便把“三峡文化研究”作为重点学科加以扶持;学报及时把“三峡文化研究”、“移民研究”列为重点栏目,强势打造。2001年第5期所策划的“多维视野中的三峡文化研究”笔谈,邀请了湖北、重庆7位教授参加课题研究与撰稿,在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于2002年第1期在重要位置对该活动及该期本栏目予以了报道介绍。“三峡文化研究”栏目自开辟以来,发表该类研究文章180余篇。“三峡文化研究”已成为学报社科版的一个极有影响的栏目。2003年,龙协涛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概览》对该栏目作了详细推介和宣传。2006年在第三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优活动中,“三峡文化研究”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1999年6月,《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前身《湖北三峡学院学报》在参加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组织的评优活动中,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2年,《三峡大学学报》(社科版)再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6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8年被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自1999年起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全文数据库”后,2003年学报又被接纳为“万方数据库”成员。截止2008年底,共出刊135期。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以研究水电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的前身是《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于1979年10月创刊,为内部资料,半年刊。1994年6月被批准为正式期刊,公开发行。1995年由半年刊改为季刊。1997年3月,由《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学报》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2002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更名为《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6月,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由《三峡大学学报》更名为《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号为ISSN1672-6219/CN42-1707/C,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8年第1期起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用刊为1998年)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3年被俄罗斯《文摘杂志》、2005年被美国《化学文摘》、2007年被英国《INSPEC》(原名“科学文摘”)收录。自2003年已有近600篇次的论文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学报加强与全国各重点院校、图书馆的联系与交流,在全国各院校及各省级以上图书馆可以阅读到《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报立足三峡,面向全国,探索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择优刊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以及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术文章。设有“水电论坛”、“土木工程”、“机电工程”、“信息技术”、“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化学与生命科学”、“数理研究”等8个栏目。学报特别注意及时发表三峡大学在防灾减灾、水利水电、边坡绿化、光纤监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宣传、反映了三峡大学的科研水平。近年来,学报特色栏目“水电论坛”刊发了包括院士、教授、博导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及工程单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2005年,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学报;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截止2008年底,共出刊105期。
 
  《中国地市报人》 该刊前身为《地报信息》、《地市报信息》,于1987年4月创刊,16开本,内部出版。1992年,《地市报信息》更名为《中国地市报人》。1993年10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中国地市报人》为正式期刊,16开本,月刊,于1994年1月公开出版,国内外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368/G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4643。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代管,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社址设于《三峡日报》社内。首任主编张赫玲,现任主编邹家福;现任编辑部主任吕道宁、副主任秦明瑛。
 
  这是一家“以地市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新闻理论专业期刊,“中国过去没有,恐怕全世界也只此一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评语)。该刊“立足地市报、宣传地市报、服务地市报、依靠地市报” 。杂志所设专栏长期稳定在30个左右。诸如“特稿”、“本期专门话题”、“学习与思考”、“社长总编风采”、“报业经营视窗”、“每月聚焦”、“采编点击”、“新闻与法”、“记者经纬”、“经验交流”、“业务探讨”、“群众办报前沿”、“报苑星座”、“新闻幕后”、“经济报道大观”、“专版谈艺录”、“专家论坛”、“专栏推介”、“美摄界面”、“舆论监督”、“作品赏析”、“编读飞鸿”、 “典型报道纵横谈”、“本期特别视点”、“突发事件报告”等等。其中,“本期专门话题”是该刊长年坚持的重点专栏之一,该专栏在2004年全国期刊优秀专栏的评奖中获铜奖。刊物与时俱进。在努力办好专栏,加强对地市报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文章刊登的同时,又适时扩大版面,丰富内容,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以增强期刊的新闻性、信息量和可读性。页码从1999年的56页增至2006年的64页,改正度16开本为大16开本;2008年页码增至82页。发行数长期稳定在10000册左右。截止2008年底,共出刊269期;刊登文稿15000件,累计4000余万字。
 
  《新闻选刊》 于1998年创刊,16开本,内部出版。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批准后为正式期刊,16开本,80页码,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2-1749/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0933。主办单位《三峡日报》社(原《宜昌日报》社)。主编邹家福,执行主编翟雪莲。自2005年该刊正式出版,便确定了“天下事之窗口,老百姓之文摘”的办刊理念,设“人之业”、“人之家”、“人之情”、“人之眸”、“人之才”、“人之谋”、“人之乐”等栏目。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70多个代理商,首发3万册。2006年,该刊对栏目进行了调整:“要闻”、“星闻”、“奇闻”、“丑闻”、“绯闻”、“秘闻”、“旧闻”、“博闻”、“异闻”、“趣闻”、“珍闻”以及“见闻”12个栏目。该刊以“为读者采金”为宗旨,背靠千种报纸、书刊、网站的“富矿”,为读者寻找含金量最高的新闻。2007年,《地方新闻选刊》更名为《新闻选刊》。截止2008年12月,该刊共出刊48期。
 
  《中国三峡建设》 于1994年12月创刊,大16开本,时为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388/TV,国际统一刊号为ISBN-1006-6349。 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管,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主办。
 
  初创时,刊物着意于以报道三峡工程建设进展和重要科技成果为使命,展现三峡库区建设和城乡风貌。随着枢纽工程和移民工程大规模推进,1996年1月改为月刊,其间曾将杂志分为工程科技和移民两个版出版。随着三峡枢纽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的实现,三峡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基本解决,移民工程也进入尾声,该刊于2004年1月,恢复为双月刊。2007年,该刊报道内容扩展到了大水电以至整个清洁能源领域,故又将双月刊改为月刊。
 
  2008年5月,《中国三峡建设》变更为《中国三峡》,以彰显清洁能源、聚集水电科技、挖掘展示水文化、大河文化为办刊方针。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786/TV,国际统一刊号仍为ISBN-1006-6349。更名后的杂志分人文、科技两个版出版,仍为大16开本,全彩印刷。自创刊至2008年12月,共出刊139期。历任主编有李先镇、周双超,副主编有李彦芹、张立宪。现任主编时香丽,副主编于学钧。该杂志技术性、资料性、可读性并重,极具收藏价值。
 
  《华南地质与矿产》 为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学学术期刊。期刊前身为译文期刊《国外花岗岩地质与矿产》及《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于1984年3月由国家科委发文批准创办。1996年1月,两刊合并更名为《华南地质与矿产》,经国家新闻出版机构审核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42-1417/P;国际统一号为ISSN1007-3701。刊物从译文类改为自然科学技术类,季刊,16开本,72页码。主编潘仲芳,副主编傅太安。办刊宗旨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促进学术和科学信息交流以及我国地学的繁荣与发展。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地质”、“矿床地质”、“环境地质”、“同位素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测试方法与技术”、“矿产品开发与利用”以及“综合评述”和“动态报导”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质调查、矿产普查与勘探、矿业开发、工程选址和勘察、环境地质、矿产品开发区利用以及实验测试、科研、教学等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自创刊至2008年12月,共出刊96期。刊登文章约1200余篇。期刊全文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东期刊群》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并为有关科学专著、大学教材、研究论文所引用和《中国地质文摘》、《古生物文摘》、美国地质协会出版的《化学文摘》等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同时也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受到了地质同行的极大关注,扩大了单位和刊物的影响力。近年来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期刊影响因子大幅上升,2005年和2008年其影响因子分别高达0.735、0.644;在自然科学类期刊(C辑)大类的环境与生命\环境\地质(地矿)专辑中排名较前。在湖北省科技期刊审读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并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宜昌年鉴》 一部全面、系统记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并向社会各界发布的政府公报性的年度政刊,也是一部资料性工具书。于1989年创刊,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每年一卷,约100万字。1989年卷采取分类编辑法。共设“特载”、“大事记”、“综述”、“政治”、“军事”、“政法”、“经济与社会发展”、“经济综合管理”、“财政?税务?审计”、“金融?保险”、“工业”、“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农业”、“商业贸易”、“劳动·人事”、“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卫生”、“体育”、“旅游业”、“民政·社会”、“市辖区”、“部分企业单位选介”、“文件选辑”、“统计资料”、“企事业名录”等33个部类,共90万字,发行3000册。自创刊至1999年《宜昌年鉴》共出版10卷,累计907.6万字,共33000册。全面系统地记载了十年来宜昌发展的历史进程,较充分地反映了全市所取得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在编辑中,坚持突出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如1998年时逢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专门刊载了纪念专文;1999年卷突出了1998年全市抗洪抢险的特色,并刊载了纪念宜昌解放50年成就的纪念文章和彩色图片。至1999年,该书先后获得国家、省新闻出版署(局)优秀书刊出版印刷奖、湖北省科技精品奖,宜昌市科技进步奖。2000年,《宜昌年鉴》对部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设“大事记”、“特载”、“综述”、“政治”、“军事”、“政法”、“经济综合管理”、“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科学技术”、“教育”、“文化·新闻”、“卫生”、“体育”、“社会·生活”、“市辖县(市)区”、“长江三峡·葛洲坝·清江水利枢纽”、“部(省)属单位”、“人物”、“单位选介”、“文献选辑”、“统计资料”、“附录”、‘《今日宜昌》图片集锦’30个部类。增加了信息量,突出了宜昌特色。同时对年鉴封面、版式也进行了调整,由16开本改为大16开国际版本。此后,每卷均根据年度特色和当年实际情况对栏目进行了一些调整。2006年开始制作电子光盘,随书赠送。2007年11月,《宜昌年鉴》2007年卷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翔实记载了2006年宜昌市各方面的大事、要事、新事,反映了全市建设的真实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新成就。增设的“聚焦宜昌”部类,收录了2006年宜昌市和市直部门、县市获得的国家、省荣誉以及2006年宜昌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增设的“信息业”部类中,设置有“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通信”、“无线电管理”、二级目,反映出全市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同时在“军事”部类中增设了“中国人解放军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旅”二级目;将“城乡建设”部类更名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并增设“建筑节能”二级目;在“综合经济管理”部类中增设了“个体私营经济”二级目。在“附录”中除继续收录湖北省和宜昌市统计公报外,还收录了宜昌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全书前有中、英文目录,后有索引,随书配送电子光盘。至此,《宜昌年鉴》已连续出版18卷。多年来,《宜昌年鉴》在全国年鉴评奖中屡次获奖。2004年卷在第三届全国年鉴评奖中,获得“中国年鉴奖”暨综合一等奖及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单项一等奖;在全国地方志系统首届年鉴奖评比中获特等奖。2005年卷、2006年卷、2007年卷《宜昌年鉴》又连续在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特等奖和三等奖。2007年卷还在全省首届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获特等奖。
 
  《中国三峡建设年鉴》 于1994年创刊。是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管、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年刊。该刊逐年集中反映三峡枢纽工程、移民开发、输变电工程进展情况和金沙江水电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以及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改革与发展进程,是具有专业年鉴和综合年鉴特色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年鉴》采用分类编辑法,按类目、分目下设条目。条目为年鉴的基本单位和内容载体。《年鉴·2008》卷共设13个篇目,分别为“高层论谈”、“特别策划”、“法规·文献”、“综述·枢纽工程”、“移民开发”、“输变电工程”、“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科研成果与应用”、“光荣榜”、“统计资料”、“大事记”、“附录”等,并另设有“金沙江开发”分卷。年鉴以丰富翔实的信息资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一年度三峡枢纽工程、移民开发、输变电工程、金沙江开发及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工作和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改革发展进程。为了方便读者查检、携带,《中国三峡建设年鉴》同时出版有电子光盘版。电子光盘版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将文字、声像、图片集于一体,为读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检索便利。每卷成书80万字左右。至2008年已出版1994-2008卷共15卷。该《年鉴》获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央级年鉴评比二等奖,首届中央级年鉴评比美术装帧优秀奖和框架设计优秀奖,首届中央级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优秀奖和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二等奖。
 
  《葛洲坝集团年鉴》 于1994年创刊。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列为特种期刊系列,获国内统一刊号CN42-1598/TV和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4606。16开本,400页码,逐年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主办,主编杨继学。《葛洲坝集团年鉴》按系统、行业分类设目,逐年记述葛洲坝集团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情况,为领导层和有关人员在发展改革、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资讯,为社会了解集团提供窗口。截至2008年已经出版15卷。获得全国第二届中央级年鉴评比二等奖;全国第三届中央级年鉴评比三等奖。《葛洲坝集团年鉴》的编纂采取分类法,以部类为单元,按照资料的内在属性和隶属关系,设置类目、分目、条目三级结构组成全书框架。个别分目因涉及面太广,设有子目。不同层级的名称、标题,用不同字体和格式加以区别。全书设有“特载”、“专文”、“大事记”、“综述”、“企业管理”、“国内承包工程施工”、“国际工程承包施工”、“投资开发”、“科学技术”、“党群工作”、“城区建设与管理”、“人物”、“成员企业”、“统计资料”、“文件选载”、“附录”共16个部类,每年根据上一年集团改革发展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三峡瞭望》 是中共宜昌市委主办、市委政策研究室承办的市委机关期刊。刊物编辑部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编制8人,现在任人员4人,由市财政全额拨款。总编辑冉锦成,副总编辑曹水兵、胡智斌、向军;编辑部主任华林,副主任罗琪。大16开本,56页码,月刊。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24/YC号。该刊的前身是《宜昌通讯》和《宜昌月报》,先后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创刊;1995年正式更名为《三峡瞭望》。1999年,市委对全市刊物资源进行了整合;从2000年1月起,将市直各部门现有内部刊物《三峡瞭望》、《三峡党建》、《三峡宣传》、《三峡发展导刊》、《宜昌社会科学》等五个刊物合并,组建成了新的《三峡瞭望》编辑部。《三峡瞭望》确立“宣传党的政策、服务领导决策、交流工作经验、指导基层工作”为办刊宗旨,紧紧围绕着党的现阶段方针政策、重要历史任务,围绕着市委、市政府制订的重大战略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来开展工作、办好刊物。期刊常设的栏目42个,固定栏目16个。每期发稿约10万字。对市委的重要精神、重大决策,尤其是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刊物均以大量篇幅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随着全市重点工作的进程,期刊还特地组织策划开办了“科教兴市”、“县域经济发展”、“三大目标、四大战略”、“众志成城、共绘世界级城市蓝图”、“落实宜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专栏”、“工业强市”、“党员先进性教育专栏”等众多专版、专栏或专刊。刊物坚持与日俱进,积极宣传改革开放,宣传实践典型,反映群众呼声。期刊先后推出了“破解国企五大难题”、“农业结构调整”、“三峡移民”、“对口支援”、“项目开发”、“城市党建”、“社区建设”、“和谐社会”等典型经验,产生了良好示范效果;率先推出了远安“四进家”典型--该典型经本市新闻媒体的大力推介,在全国产生了影响。此外,当阳市实施“党员素质工程”、伍家岗区实行“选聘分离”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具有着创新精神的重大典型经验,也都是由该刊最先推介出来的。刊物与全国近100个省、市级党刊及有关杂志社进行了刊物交流。2005年,该刊获“全国城市十佳党刊”、“全国政研系统优秀党刊”荣誉称号。截止2008年12月,共出刊165期,计发表文稿1620余万字。每期发行5000册。
 
  《三峡学刊》 为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宜昌市行政学院、宜昌市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内部刊物,季刊。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14/YC号。该刊于1992年在原《宜昌地委党校学报》和《宜昌市委党校学报》的基础上创刊,刊名由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题写。以“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和推进党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办刊宗旨。自创刊以来,该刊进行了多次改版,现为大16开本,68页,彩色封面,全年4期。设有“卷首语”、“领导论坛”、“宜昌市情”、“党建研究”、“新农村建设研究”、“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宜昌地域文化研究”、“基层党校调研”、“图书与情报”、“工作研究”、“学员园地”等十多个栏目。历任主编有赵举海、李泽泉、林文成、彭必源,副主编有杨定发、陈家庆、林文成、唐建平、周向阳。现任主编郑泽金,副主编唐建平、陕大海。每期发行600册。主要以宜昌市党校系统的教研人员、宜昌市委党校主体班学员及宜昌市各级党政干部为读者对象,并在全国党校系统进行刊物交流。该刊所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先后在《社会主义研究》、《理论月刊》、《湖北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被收入目录索引。截止2008年,共出刊83期。
 
  《三峡文化》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会刊。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于1996年6月创刊,定名为《三峡文化研究》,16开本,48页码,由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日报》社联合主办。2000年,《三峡文化研究》更名为《三峡文化》,为大32开本,128页码。2001年,增加宜昌市文化局为期刊联合主办单位;次年刊物版面由128页扩增到160页。2004年改大32开本为大16开本,64页码;2005年接纳宜昌三峡药业集团为期刊协办单位。刊物设立有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历任编委主任有张忠民、李泉,历任副主任委员有刘宗发、符利民、魏国秉、徐春浩、林永仁(常务)、李泉、杨尚聘(常务)、常立柱、吴玲、冯万林、周向阳、史启贵。历任主编有林永仁、杨尚聘(自创刊至1999年任执行主编,2000年任主编直至现在);历任副主编有张宣南、田忠祚、淡明铣、范长敏、李发刚。历任编辑有杨万梅、李继宏(文字兼美术)、杨月珍、杨行正、韩永强(兼)、白晓萍(兼)、易志刚(文字兼美术)、常东方。季刊。注册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15/YC号。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重点扶持、打造的地方刊物之一。
 
  刊物以“弘扬三峡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继承发展创新,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办刊宗旨。拥有一支资深编辑队伍及一支以专家、学者为骨干力量的广泛的撰稿队伍。每期推出10余个栏目;较固定的栏目有“本期特稿”、“三峡文论”、“三峡考古”、“三峡民俗”、“三峡文苑”、“三峡旅游”、“史海钩沉”等。刊物规范,设计典雅,内容丰富,文化底蕴厚重。自创刊至今,该刊为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屈原文化、昭君文化、杨守敬文化、楚文化、巴文化、民族民间文艺等等地域文化,做出了卓越成绩,作出了突出贡献。刊物发行到宜昌市直各单位、各县市区文化宣传部门及其基层文化站,与湖北省直文化单位、文化艺术研究所、武汉地区高等院校及重庆地区、四川、福建、广东、北京、西安等全国部分省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进行了广泛的刊物交流。在省文化界、学术界及宜昌、三峡地区产生了影响。截止2008年12月,共出刊51期。
 
  《三峡文化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型年度辑刊。于2001年创刊,由湖北省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大32开本,400余页码,正式出版,国内发行。主编胡绍华;历任副主编有曹诗图、赵大友等。设有“三峡文化的源与流”、“三峡文学艺术研究”、“三峡名人文化研究”、“三峡方言与教育研究”、“三峡经济问题探讨”、“库区开发研究”、“三峡区域城市文化建设探索”、“三峡旅游文化研究”等栏目。是三峡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也是该地域文化学术研究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和窗口。截止2008年,共出年度辑刊8本,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
 
  《夷陵通讯》 中共夷陵区委、区政府机关内部期刊,由区委、区政府主办。大16开本,40页码,双月刊。每期发行1500册。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673号。前身《西陵通讯》,于1987年创刊,系原宜昌县委、县政府机关内部刊物,2001年更名为《夷陵通讯》。开设有“工作要论”、“时事论坛”、“特别策划”、“夷陵风采”、“工作传真”、“农业农村”、“思筹之路”、“党建天地”、“夷陵风情”等固定栏目。该刊既坚持机关刊物办刊方向,又走出机关办刊;既坚守内刊工作定位,又跳出内刊办刊,把触角延伸到区直重点二级单位和重点企业,使采编工作的专业性和灵活性,在体现“参谋、指导、交流、收藏和赠与”的价值上下功夫,使刊物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领导政策、交流工作经验、指导基层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重点栏目之一“特别策划”栏目,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该刊的特色和亮点,栏目中刊登的多篇文章,曾为省市以上多家报刊转发。编辑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并曾在宜昌市“党刊编辑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截止2008年12月,共出刊123期。
 
  《当阳通讯》 于1991年1月创刊,中共当阳市委机关期刊。大16开本,56页码,双月刊。每期发行2000册。开办有“沮漳论坛”、“改革纵横”、“农村纵览”、“项目建设”、“一线传真”、“本刊特稿”、“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重要文件”、“调研园地”、“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效能建设”、“他山之石”、“民主法制”、“时代先锋”、“信息荟萃”、“名人足迹”、“史海钩沉”、“灯下漫笔”等20多个栏目。刊物突出党刊特色,围绕党的中心及市委、市政府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部署来办好各个相关栏目;并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发表了较多的在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及理论文章,较好发挥了“宣传党的改革,服务领导决策,指导基层工作”的作用。在第十七届“全国城市党刊研究会年会”上,该刊选送的《实施“红领计划”,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破解企业招工难题》获优秀论文二等奖。截止2008年12月,共出刊89期。
 
  《宜都通讯》 前身《枝城调研》,于1988年创刊,由原枝城市委政研室、枝城市政府研究室主办,为综合性调研内刊;后随着枝城市改名为宜都市而更名为《宜都调研》。2002年,刊物更名为《宜都通讯》,为中共宜都市委、市政府机关内部期刊;16开本,48页码,月刊,市委、市政府主办。刊物颇有个性特点。该刊把办刊重点锁定在调查研究上,以调研文章立刊。很注重每期主题内容和栏目的策划。在内容上既注重市级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调研文章的采编,又注重国家、省级新政的报道与分析;既注重发挥理论文章解疑释惑功能,又注重提升刊物的信息含量和文化底蕴。刊物开办有“视点”、“首卷语”、“本期特稿”、“领导论坛”、“决策参考”等10多个较固定栏目。栏目设置,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围绕拓宽读者视野而增设了“时事观察”栏目;围绕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与市委组织部联合推出了“学习园地”栏目;围绕着深化效能建设,开设了“2008年全市十佳效能机关巡礼”栏目;将原开篇的“视点”栏目改成了“市情要闻”,变以往泛泛报道新闻消息为集中宣传本市每月重大市情等等。刊物提倡说短话、写短文,摒弃空话、套话、大话;严于文章层次清晰、言之有物。在用稿上,尽量选发那些业务性强、资料性强、针对性强、有保存价值和深远意义的文章。自改刊为《宜都通讯》以来至2008年12月,共出刊65期。
 
  《伍家通讯》 于2006年4月由中共伍家岗区委、区政府创办的区委、区政府机关刊物。大16开本,40页码,不定期内部发行,每期印数1000册。以“指导工作,学习资政,反映民意,聆听基层,交流经验,推介典型,繁荣文化,陶冶情操”为办刊宗旨。刊物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设置栏目,组织内容,在全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专稿”栏目特邀来自高层的领导、专家就某一方面工作为刊物撰写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经济纵横”围绕本区经济社会发展,透视经济现象、追踪经济热点、关注经济走势、构想未来发展;“党建之窗”围绕党的建设,在本区基层党建工作理念、组织设置、工作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以加强党组织工作;“新农村建设”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围绕农村生产、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管理民主等内容,反映本区新农村建设成就;“经验交流”反映本区方方面面工作成绩以及取得成功的经验,旨在推动工作;“伍家儿女”宣传推介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模范、标兵等;“文化长廊”主要刊登一些能反映该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健康向上、可读性强、陶冶情操的文章。截止2007年12月,计出刊18期。
 
  《长阳通讯》 1989年创刊,中共长阳县委、县政府机关刊物。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主办。办刊宗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全县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2002年停刊,共出刊80期,发行8万余册。
 
  《高峡文艺》 宜昌地区群众文化馆馆办内部文艺刊物。前身《创作选》,于1972年春由宜昌地区行署文教局创办,16开本,责任编辑来层林、袁在平;是70年代初宜昌最早创办的文艺刊物之一;著名诗人黄声孝、习久兰于“文革”中受到审查后首次在该刊发表诗歌作品。创刊号计发表本地作者的诗歌、山民歌、革命故事及其他文艺作品70余篇(首)。1973年宜昌地区群众文化馆成立,《创作选》转为文化馆主办;为32开本,出刊两期,编辑来层林。1976年,更名为《高峡文艺》,负责人来层林,执行编辑袁在平。先为32开本,后改为16开本,64页码。为发表小说、诗歌、故事、曲艺、戏剧等综合性文艺刊物。自1976年到至1980年12月停办,《高峡文艺》共出刊34期,另出增刊若干期。
 
  《屈风》 于1981年创刊,宜昌地区群众艺术馆主办。16开本,64页码,综合性文艺季刊。负责人刘不朽,执行编辑袁在平、王志琦。常开设的栏目有“文学园地”、“赛歌台(山民歌)”、“民间文艺”、“民间文艺研究”、“屈里风物志”、“农村小舞台”、“新人第一篇”等;还另开设过特别栏目“屈原诗会”、“久兰诗会”、“骚坛诗社诗词选”等。映泉的短篇小说 《白云深处》于1982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前,曾以《苦盼》为题于该刊最先发表。另有当地作者创作的短篇小说《邻居》、民歌《算盘歌》等一批文艺作品于该刊发表后为《长江文艺》、《布谷鸟》等省级刊物转载。自创刊至1984年1月停办,共出刊12期。
 
  《夷陵》 原宜昌市群众艺术馆馆办内部文艺季刊。前身《劲松》,于1967年创刊,为4开4版不定期文艺小报。1975年,《劲松》更名为《西陵文艺》,仍为4开文艺小报,双月刊。从《劲松》到《西陵文艺》,刊物负责人陈朴,责任编辑杜晓岚、李耀荣、陶然。主要发表本地业余作者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曲艺、小品、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1981年,改《西陵文艺》为内部文艺期刊《夷陵》。16开本,季刊。主编陈朴,责任编辑杜晓岚、李耀荣、陶然。当年春节期间,市群艺馆以该刊为阵地,举办了全市“业余文学作品比赛”,该刊发表了52位参赛作者的320件文学作品,在全市产生了影响。该刊坚持“繁荣创作,培育新人”的办刊宗旨,每年均要发表本地业余作者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100余件。《夷陵》于1989年停办。
 
  《宜昌文化》 于2001年改报型《宜昌文化报》为刊型《宜昌文化》。16开本,28页码,双月刊。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23/YC号。改刊后的《宜昌文化》由宜昌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主办,市群艺馆协办;编辑部设在市群艺馆。办刊宗旨作了相应调整,为市文化局的工作指导与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常设的栏目有“本期特稿”、“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群众文化”、“抢保在线”、“文化建设”、“文化论坛”、“文化信息”、“文苑”等。主编冯万林;历任副主编有马尚云、望蓉、李煜林。历任编辑部主任有余智、田华平(现任),副主任有何秀锋、周兆祥(现任);执行副主任白晓萍。历任执行编辑有黄贞进、黄文斯、袁在平、冯钟鸣。刊物发至各县市区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与全国各地部分省、市群艺馆进行了刊物交流。截止2008年12月,共出刊48期。
 
  《晓曦》 原宜昌县文化馆主办的内部文艺刊物。原名《革命文化》,于1972年创刊,32开本,一年两期。以发表演唱、诗歌作品为主。刊物发至公社、大队,每期500册左右。1978年更名为《峡江文化》;当地农村作者创作的戏剧《过门》、民间歌舞《社员爱唱扯草调》于1979年在该刊发表后,获当年全省农村文艺调演表演二等奖和创作三等奖。1983年改《峡江文化》为《晓曦》,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16开本季刊。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该刊发表的中篇小说《青滩滑坡》(胡世全)、《摩托公主》(童江南)为《长江文艺》转载;系列小说《惨烈的生命圈》(朱忠运)被《海峡》等省级刊物转载。自《革命文化》到《晓曦》,共出刊50余期。
 
  《新三峡》 夷陵区文联主办的内部文学季刊。16开本,96页码,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02/YC号。刊物前身是《晓曦》、《西陵峡》。1989年宜昌县文联成立,改原县文化馆馆办刊物《晓曦》为《西陵峡》,由县文联主办。主编罗家伦,副主编黄世堂。该刊发表的中篇小说《红船》(吕志清)为《小说选刊》转载,发表的中篇小说《西流河》(王凯)为《长江文艺》转载。1998年《西陵峡》改名为《三峡文艺》;2000年《三峡文艺》更名为《新三峡》,在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登记,为省管内部期刊。自改刊《新三峡》以来,历任主编有杨建章、刘远忠,执行主编林文楷;副主编有黄世堂、杜鸿、林文楷、周士华、袁国新。截至2008年,《新三峡》共出刊36期,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200余万字。该刊曾发表及特别推介有著名诗人南野,作家阎刚、晓窗、石峰、林文楷、黄世堂等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柏泪》、《龙脉》,电视文学剧本《石牌雄魂》等一批好的和优秀的文学作品。
 
  《鸣凤》 远安县文化馆馆办内部文艺刊物。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刊名《山花》;16开油印本,季刊,以发表本县群众性的及在本县有影响的张法良、舟桅、穆敦新、徐家训等一批诗作者的诗歌作品为主。1979年,《山花》更名为《远安文艺》,32开铅印本,季刊;主要编辑有彭善良、胡瑾、陈家驹。除刊登诗作外,主要发表演唱作品,如本县农民作者创作的在省、地汇演中获奖的小戏《憨大求婚》、《连心照》等。1981年,改《远安文艺》为《鸣风》,为综合性文艺季刊,16开铅印本;主要编辑有彭善良、刘友华。在原栏目基础上,增设有“小说”、“散文”、“革命故事”、“小幽默”等栏目。该刊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是映泉创作的大型花鼓戏《好事成双》。《鸣风》办刊3年,出刊8期。
 
  《沮漳文学》 远安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11/YC号。于1990年创刊,原名《远安》,16开本;1995年更名为《沮漳文学》;1998年更名为《沮漳文汇》。2002年复更名为《沮漳文学》至今,大16开本,季刊。自创刊以来历任主编有李继尧、郭玉华、罗发教、陈云、熊卫东;历任副主编有彭善良、刘友华、谭兴国。现任主编洪延林,副主编彭善良、谭兴国。刊物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戏曲等五大版块;曾先后设置有“特稿”、“文学天地”、“小说集萃”、“经典阅读”、“散文之页”、“文学新锐”、“校园习作”、“荆山夜话”、“怀旧情绪”、“地域风情”、“鸣凤茶社”、“沮水金曲”、“沮江书院”、“诗词撷英”、“沮漳诗会”、“远安风流”、“三江在线”、“纪实之页”、“诗歌鉴赏”、“戏曲舞台”、“质疑与求索”、“嫘祖与黄帝”、“磨砺与崛起”、“朦胧与醇厚”、“抚摸与咏叹”、“创作小议”等数十个栏目。刊物始终拥有一支以当地作家映泉、彭善良、谭兴国、李晓梅、李继尧等为代表人物的专、业余文学创作队伍,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截止2008年冬,共出刊47期。
 
  《当阳文艺》 该刊前身为《当阳文化》,于1995年5月经当阳县委宣传部批准后由当阳县文化馆主办。为不定期刊,以刊登业余文艺宣传队所需的演唱材料为主,以32开油印本及活页两种形式出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地区境内创办最早的文艺刊物之一。自1962年起,该刊曾一度更名为《俱乐部辅导》和《文化室辅导》。为16开油印本;1965年改为16开油印本及32开铅印本两种形式出版。“文革”期间,该刊曾一度坚持出刊;刊物曾更名为《冲锋号》、《革命文艺》。1975年3月,刊物定名为《当阳文艺》,为32开本月刊,以铅印、油印两种形式出版,为一本以发表演唱作品为主、同时也刊登部分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文艺刊物。1980年1月,《当阳文艺》改名为《长坂坡》,为16开本综合性文艺季刊。1992年,《长坂坡》划归当阳市文联主办;次年,当阳市文化馆继将《长坂坡》转交给当阳市文联主办之后,又创办了报型对开4版综合性文艺双月刊《珍珠泉》,每期分行曾达8000份;1998年,全年办报13期,为对开8版,每期发行达12000份。2000年,《珍珠泉》停刊。自1955年《当阳文化》创刊到《珍珠泉》停刊,当阳市文化馆坚持馆办文艺刊物达45年。
 
  《长坂坡》 1980年1月改《当阳文艺》为《长坂坡》,16开本,为综合性文艺季刊,由当阳县(市)文化馆主办。1992年,《长坂坡》改为当阳市文联主办,为大16开文学季刊。常开设的栏目有“小说平台”、“散文随笔”、“长坂坡诗会”、“诗歌欣赏”、“当阳风情”、“当阳文史”、“文学阶梯”、“沮漳论坛”、“作者·读者”等。历任主编有刘永志、杨明、吴闲清、何军、罗清政,历任副主编有翟宗法、鲍传华、郑祖惠、姜耀南、杨宁、牛军、王先进;执行主编牛军、王先进。自1998年《长坂坡》创办至2008年,共出刊94期。
 
  《长青》 创刊于1990年。宜都市文联主办,内部文学季刊,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12/YC号。截止2008年,共出刊72期。发行范围为宜都市各地及全省文联系统。历任主编有王作栋、吴洋、刘永炳、孔凡锦、周友平。曾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宜昌市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700余万字。姚鄂梅、李兴阳、黄波、余庆等一批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坛的宜都籍知名作家,最早均于《长青》发表作品、崭露头角。
 
  《土家族文学》 创刊于1989年,县文联主办,综合性文学期刊。原名《长阳》,1993年改为《清江潮》;1998年更名为《土家族文学》,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21/YC号。以弘扬“民族意识、巴人风采、时代精神、大家气派”为办刊宗旨。主要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作品。截止2008年,已出刊 期,共发行 余册。
 
  《山茶花》 五峰县文化馆馆办内部文艺刊物,季刊。前身为《五峰文化》,于1978年更名为《山茶花》,出刊5年。1984年10月为庆祝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山茶花》更名为《天池》,出刊一期后停办。1988年1月,由五峰县渔洋关文化分馆馆长高家尧牵头,经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批准后创办内部文艺刊物《东窗》,以改变县内无文艺刊物状况。创刊号为4开4版小报;1990年7月改为16开本,油印季刊,每期发行100余册。主办单位渔洋关文化分馆,主编田耕、副主编宫自信。1991年停办,共出刊11期。
 
  《柴埠溪》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办,于2004年10月创刊;大16开本,64、94页码不等,不定期刊。准印证为鄂宜内图字[2004]18号。历任主编阎刚、陈池梅,副主编刘学雄、邓俊松、廖崇纲(执行)。截止2007年底共出刊5期。
 
  《屈原文学》 前身是秭归县文化馆馆办刊物《秭归文艺》。于1976年创刊,为4开4版文艺小报,共办刊23期,发表文艺作品350余件,发行5万余份。1984年,秭归县文联成立,改《秭归文艺》为刊型16开本文学期刊《子规》。1999年,改《子规》为文学季刊《屈乡文苑》;16开本,64页码。2006年,改《屈乡文苑》为《屈原文学》;仍为季刊,大16开本,128页码,期刊号为湖北省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25/YC号。从《屈乡文苑》到《屈原文学》,所开办的主要栏目有“小说看台”、“散文百花”、“屈原文化”、“骚坛吟唱”、“名家写秭归”、“旅行随笔”、“民间文艺”、“秭归文艺家巡礼”等。自原《秭归文艺》创刊以来,历任主编有王健强、宁发新、韩永明,副主编有卢元灼、周凌云;现任主编周凌云,副主编何静秋。截止2008年12月,共办刊88期,发表文学作品800余万字。该刊是湖北省文联系统优秀文学期刊之一。
 
  《兴山文艺》 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兴山县文化馆创办,为4开4版油印小报,以发表群众演唱材料为主。70年代初,《兴山文艺》复刊,改4开油印小报为32开铅印本期刊,兴山县文化馆主办。至1977年,该刊已办“总字第24期”。1981年,改《兴山文艺》为《香溪河》,16开本,82页码,印数1000册;时为省文联主席周韶华为该刊题写刊名,县文化馆主办,责任编辑冯绪旋。自1981年至1984年,《香溪河》共出刊3期。
 
  《香溪河》 于1993年复刊,由兴山县文化馆转为兴山县文联主办。16开本,64页码。1993年至1999年,计出刊9期,曾任主编有向昌宜、徐永才、黄德炎。2000年,县文联与县文化局合并;2003年,《香溪河》由县文艺创作室负责编辑出版,为大16开本,每年出刊两期,主编王世昌,执行编辑蔡长明、简冰。刊物交流到内蒙古、海峡两岸及宜昌各兄弟县市,反映很好;从而得到了兴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兴山县第二次文代会召开,县政协副主席宁平任文联主席兼《香溪河》主编;执行编辑蔡长明、简冰。刊物由原年2刊改为大16开本文学季刊,64页码。2007年,办刊经费被纳入财政预算,计2万元;2008年经费追加到4万元。刊物立足本地,宏扬昭君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推出了一批批较好的作品。截止2008年,《香溪河》共出刊24期。
 
  《西陵文艺》 2007年秋创办,宜昌市西陵区文联主办,准印证号为鄂宜图内字[2007]第39号及鄂宜图内字[2008]第43号。大16开本,180页码,年两期,每春秋出版,主编阎刚。较固定的栏目有“叙述”、“深度”、“真实”、“追忆”、“视野”、“和歌”、“评鉴”、“实践”等。刊物既热忱推出文学新人的作品,也很重视刊登诸如符号、吕志青、张泽勇、温兴阶等一批宜昌知名作家的作品。截止2008年共出刊3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