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老字号”《小说月报》、《收获》近期相继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3年5月,《小说月报》编辑部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后,编辑部主任、微信公众账号负责人徐晨亮表示,要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为一份可供深度阅读的“手机小说日报”;2013年11月25日,巴金先生108周年诞辰这天,《收获》申请的微信公众账号获得通过,编辑部主任钟红明向微信订阅用户发出了第一条群发内容。两家传统文学期刊“微”风渐起,不约而同地向微信世界发出了寻找读者、结交知音的呼唤。
传统文学借力新传播手段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形态会越来越丰富,所以传统文学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拥有那么高、那么主流的位置。每一种媒介的发展都会改变原有文化形态,使得接受者越来越多元化,这是不可逆转的,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学可以借用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找到新的接受者。”
互联网的崛起,人们的阅读方式、习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进入了“快速点击阅读”时代。网络媒体的空前发展持续冲击着传统纸媒的地位。信息获取渠道的变革,对文学期刊而言,还可能出现读者的断层。《收获》执行主编程永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的读者年龄都比较大,徐晨亮也认为:“新媒体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新一代的读者,特别是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他们更习惯于从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接收信息,不同程度地疏离于传统纸质形式的期刊,这一趋势可能造成期刊读者年龄结构的断层。”
“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向来不大,先天注定它本身就不能像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一样受到广泛关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轶说。上世纪80年代,《当代》、《十月》等都是万千青少年的必备读物,当然,彼时的狂欢季,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文化背景。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趋势使得纯文学的地位难比昔日。
“《小说月报》实体刊物月销量在20多万册,这个数字相较微信用户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微信是一种既能将内容数字化传播,又不会流失传统品牌影响力的好载体。不过微信毕竟是新生事物,究竟哪些内容读者最感兴趣,怎样能最有效地塑造刊物的品牌,我们会在摸索中前进,”徐晨亮说:“微信平台的信息直接推送到手机,针对性更强,到达率更高,相较于微博的140字碎片化阅读,可以推送更长的文章。同时,公众账号每天只能向订阅用户群发一条信息,因此要求内容必须进一步 精致化 、 深度化 ,这恰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在社长李小林的建议和带动下,《收获》也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钟红明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有时候我会把我们期刊的目录贴到博客、微博上,但是微信的传播方式跟微博有所区别,微信正好把碎片化的阅读整合起来,比如你用在咖啡馆里等人的时间就读完了一个短篇小说,此外,微信的内容送达率也是博客跟微博所不能比的。”
坚持精品文学的水准
对于公众账号的运行者来说,制作符合关注者喜好的优质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是一切文学爱好者的灵魂家园。我们将和您分享各种风格流派的文学作品,洞悉人性的幽微和光亮,探讨文学的理念、技巧、表达,梳理来到《收获》的作家创作历程。文学从来不是小众的,它浸染在你的生命里。”这是《收获》微信公众账号的欢迎词,也是该号的宗旨。它推送的内容有《收获》作品的摘要,也有短篇小说,专栏文章的片段,最主要的是每次都会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并不限于《收获》刊载的内容。钟红明表示:“实际上杂志刊载的是作品本身,在公众账号上我们会特约一些作家来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书评、相关访谈、创作经历等,而且每天都有一个专题。除了推送内容外,该账号还会让关注者参与到一些文学话题的讨论,在互动中提升关注者对文学的兴趣。”
《小说月报》根据微信的特点,设计出一套内容发布方案。每期新刊物面世前,将每篇新作的精彩片段与创作谈、评论等编辑为一个小专题,配以精致的图片,逐日发布给订阅者;同时开设“小说新声”、“周末分享”、“微言小说”、“小说家言”等不同栏目,将《小说月报》纸质刊物所无法呈现的作家创作感言、读者阅读心得、文坛潮流脉动等信息每日发布给用户。徐晨亮介绍:“今后还计划邀请作者、编辑等以语音方式向读者推荐小说。我们一般会从推介的小说中摘录出三四千字精彩片段,附以创作谈、评论等背景信息,一起推送给读者,让他们快速了解小说的题材、风格,同时挑动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吸引他们购买实体刊物。借助微信的媒体特性,更便捷地向读者推送信息,并通过与读者的即时互动,让读者感到《小说月报》不只是一本平面的期刊,也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 拟人化 存在。”
不过,微信的特性也给传统文学期刊的内容推送带来了挑战,因为对手机用户阅读习惯的调查显示,篇幅1500字左右为宜。两家“老字号”均表示,在凝炼篇幅的同时,坚持精品文学的水准也是必须的。
拓展文学的读者群
“人力不足,没有专职网络编辑,也没有专项运营经费,我们完全是靠编辑部成员自发利用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来策划、编辑、维护微信账号。同类文学期刊要开通微信账号,可能瓶颈也在人力、物力方面。”徐晨亮这样说。尽管如此,《小说月报》的微信公众账号关注人数已突破8000,开通不足40天的《收获》公众账号关注者也有2000多位。
谈到开通公众账号的成效时,钟红明很欣喜,“从开通起,每天会增加几十位关注者,平面媒体报道后,出现过日增百位的情况。有的关注者留言已经订了我们的杂志,有的关注者表示看了公众号的内容后,对文学的兴趣提升了,还有的给我们的杂志提出了意见,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以前读者能看到的都是我们的成品,这样一本杂志的存在会告诉你,好的文学是有标准的,我们按这个标准筛选作品,但是它更需要读者的认可。”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充斥在每个人四周,像这两个公众账号一般精挑细选出来的“刊中刊”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即使原本不了解《小说月报》,偶然关注小说月报微信的朋友,也会通过每天更新的内容,很快了解我们的编选理念,认同我们的品牌。由于目前我们推送的信息主要是实体刊物的精彩片段和背景信息,要读到完整小说仍需要购买刊物,所以基本上不会影响实体销售。我们认为公众账号开通后最直接的效果还是体现于刊物品牌的增值和读者群的拓展。”徐晨亮认为。
这阵“微”风能够持续多久、能否带动期刊实际销量提升尚需时日去验证,但是它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平台,对促进文学发展、助推文学传承会发挥一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微文化 让传统文学变为碎片,肯定会对传统文学的庄重性、完整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会改变传统文学的传播模式,但另一方面会让受众更愿意去接受已经碎片化、轻巧化的传统文学。传统文学杂志通过微信这样的社交化媒体,把自己的信息推送出去,让不管原来有没有阅读习惯的受众,都能在他的移动终端上看到,这对于传播传统文学或许会起到重要作用。”尹鸿副院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