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乡村振兴》杂志主编
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新闻出版行业可以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策划选题、宣传报道、出版推广、举办论坛……乡村振兴已成为社会各界认知和熟识度较高的词。
作为全国唯一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公开发行物,《乡村振兴》杂志本身就是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旗帜鲜明地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舆论引导、政策宣传、经验总结、案例解读、问题剖析等,围绕“服务”二字拓展媒体外延,强化读者需求意识和用户服务导向,精准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工作者、研究人员,增强服务能力,探索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型媒体之路。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媒体的职责和定位不应局限于新闻报道,而是要做好服务,打造“服务型媒体”。
打造主流舆论阵地
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一起列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媒体应当充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内容、目标、意义等,及时提供乡村振兴战略真实客观的信息内容,宣传全党全国各级单位和部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做法,讲述乡村振兴好故事,传播乡村振兴好声音,将镜头对准基层,展现乡村振兴战略为基层群众带来的深刻变化,牢牢掌握乡村振兴这个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乡村振兴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乡村振兴》杂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中共四川省委主管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编辑出版,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主流舆论阵地,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传递高层声音,汇集名家策论,精耕理论研究;关注前沿动态,聚焦基层实践,探索创新思路;策划民生选题,传递民生温度;讲述乡愁情怀,传承乡村文明,勾勒桃源美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水平高质量部署落实。
搭建高端智库平台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核心功能,但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媒体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行业、跨部门、跨内容成为媒体融合的趋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指出,我国新时代的媒体,理应在社会治理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治理科学化、社会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水平和智能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能力。媒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深耕内容、拓展边界,搭建高端智库平台,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全国各地都在摸索中前行。在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又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乡村振兴》杂志凝聚了一批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高端专家学者,始终瞄准学术前沿,积极对接相关研究机构,致力于搭建高端智库平台,总结优秀经验成果,发布乡村振兴蓝皮书,推出乡村振兴理论文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优质方案。
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居安思危,方可长久。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地对待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的难题和挑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须加强;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不强、流通渠道不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乡村文化传承遭受重创,乡风文明被破坏,乡村治理缺少人力,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态势严峻;部分村干部作风不实,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少部分人借乡村振兴的名义沽名钓誉,打造华而不实的项目,搞没有实质意义的乡村振兴评比,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村民们的感情。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直面这些问题,强化监管、加强监督是必要途径。而舆论监督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媒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担当者,在报道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中,一定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义不容辞地担当监督责任。由此,媒体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平台、信源、产品、渠道、技术、人才、数据、媒资存储的融合发展,多渠道、多平台依法履行好监督职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尤其是明年“三农”工作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媒体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价值必然得到进一步彰显。《乡村振兴》杂志将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释放服务型媒体的巨大潜力,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