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施晓棠:《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摘 要】面对职业的特殊性,高校学报编辑通常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本文首先就职业倦怠的概念及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进行阐述,尔后揭示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相关措施,即准确定位自我、努力提升自我、学会自我调适、明确工作内容和责任、激活激励机制、建立编辑倦怠帮助制度。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缓解措施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对教职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个人间的竞争进一步增强,客观上造成高校学报编辑诸多压力,在没有及时调适的情况下,编辑人员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成为职业倦怠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不仅使高校学报编辑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还会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学报的水平。因此,探究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问题,在引导编辑人员身心健康发展、改善编辑人员管理、推动高校学报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作为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提出,主要指从事助人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等)的个体因工作时间长且压力大引发的身心疲乏状态,由于工作的助人性质,需要持续的情感付出,若缺乏适当的放松与激励,则易导致职业倦怠。目前应用以及影响范围最广的职业倦怠定义,则来自Maslachc的心理学界定,Maslachc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面对工作压力时无法有效应对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经受长期压力体验过程中而产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有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的表现[2]。
就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其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热情丧失。高校学报编辑每天重复着以下工作,收稿或组稿,初审,将稿件送相关专家审阅,再将专家评审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或者退稿,录用的稿件经过认真细致的编辑润色加工后转化为出版物。为了使刊物具有较高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出版质量,编辑工作的每一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允许敷衍了事。编辑人员长时间从事此类细致而烦琐的工作容易产生倦怠感,工作热情逐渐减退,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心生抱怨,从而丧失工作热情。二是缺乏职业认同感。编辑工作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工作,为“他人作嫁衣”是其工作特点,属于助人的服务性工作,此类工作让编辑人员感觉缺乏创造性,没有什么价值。作者的稿件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把它加工成完善优质的作品而成为正式出版物并得到社会承认,但在此过程中,编辑人员的付出则无人知晓,因此有人便认为编辑的工作价值不高,不被重视甚至不认可,造成编辑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认同感低,进而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消极情绪表现明显。高校学报编辑大多不被重视,通常被划为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甚至是后勤管理人员,在各类待遇方面设置过多的限制,诸如职称评定、岗位设置、评奖评优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此外,学校在考核编辑人员工作业绩方面还要求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这对编辑人员无疑造成额外的负担,使得编辑人员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消极情绪油然而生,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面对工作漫不经心,不愿与作者、评审专家交流沟通等。
二、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体现个人的职业态度及其对职业目标的追求[3]。进入高校工作的学报编辑往往对自身价值有较高的评价以及对所在学校有较高的期待,尤其是新入职的编辑人员更是如此。而事实上几乎所有高校都偏重教师队伍建设,编辑人员相较于教师群体几乎不被学校领导层所重视,导致编辑人员的高期待与现实存在落差,进而怀疑自己的工作价值,负面情绪便随之而来,失望感逐渐加重,对工作失去热情和信心,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二)工作能力
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行业都面临着新时代的“大洗牌”,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平时就要注重学习,积累经验,提高初审、送审、编辑加工、校对、版面设计的能力,将作者的稿件加工润色成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且出处明确、结构层次合理完整、文句通顺且条理清晰、公式图表表达规范、文献引用合理的出版物。高校学报编辑大多拥有高学历,但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有些编辑人员缺乏相应的编辑能力,无法顺利完成工作,容易焦虑不安,倦怠感也愈加明显。
(三)情绪智力水平
情绪智力也称为情感智力,是衡量个体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将从中获得的信息用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4]。编辑人员情绪智力水平,直接影响他们对负面情绪的感知和调适。提升情绪智力,可以帮助编辑人员正视挫折,增进同事间的互相理解,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减少倦怠感来源。良好的情绪智力水平能够帮助编辑人员减少倦怠感;相反,情绪智力水平较差的人员在面对工作倦怠时,往往无所适从。笔者所在编辑部中有部分编辑人员不能正面积极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对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规划,工作态度消极,抱怨工作繁杂,压力太大,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价值和意义,工作缺乏干劲,提不起精神,效率低下,得过且过的心态较明显,职业倦怠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四)工作特征
工作特征模型提示具有激励效应的工作特征有六个维度,即工作的完整性、重要性、技能技术的多样性、趣味性、挑战性及自主权,如此可使个体体验工作意义、价值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责任[5],而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恰恰缺乏此类特征。编辑工作是项认真细致、思维复杂、时间持久且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活动,工作程序枯燥、单调乏味,不断重复着收稿—审稿—改稿—编排加工—校对—出版发行等固定不变的流程;同时,还因编辑部人员严重缺编、工作量超负荷等问题而经常加班加点,导致编辑对本职工作失去兴趣,完全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厌倦感增强,倦怠情绪不断累积。
(五)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能够激励个体行为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激励措施的总和[6]。缺乏活力的激励机制无法有效地奖励个体的工作行为,当工作不受认可和奖赏时,单位成员便会减少感情投入和积极行为,选择逃避工作。鉴于高校事业单位的属性,高校学报编辑的激励机制相对比较僵化,薪酬按职称的高低分配,而实际上职称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衡量编辑人员的工作绩效,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编辑人员特别是低职称的编辑人员感到分配不公平,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加之精神激励欠缺,负面情绪累积,工作热情便不断降低,倦怠感渐生。
三、缓解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措施
(一)准确定位自我
个体要理性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认识工作岗位,保持合理的认知和期望,提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入高校工作的编辑群体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多为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对自身的期望较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能满足每位成员的期望,此时编辑人员要科学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岗位,摆正心态,当发现岗位确实不能满足个人成就感时,就要试图寻找新的出路;当感觉工作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时,应该及时调整,更换岗位或者突破发展瓶颈。
(二)努力提升自我
个体要重塑学习观念,以工作为立足点,努力提升充实自我。高校学报大多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稿件内容涉及多方面专业领域,编辑人员大多从事多学科的编辑工作,这就要求编辑除了具备宽厚充实的编辑业务知识外,还要涉猎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充实与各种专业相关的知识,丰富知识领域,拓宽专业视野,成为多学科的“杂家”和“通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有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容易产生倦怠感。
(三)学会自我调适
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用多彩的业余生活舒缓工作压力,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时常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重视自我的情绪管理,通过有效的学习、科学的调适、积极掌握压力应对方法,感知自身工作压力的来源,学会压力排解方式,享受工作的乐趣。
(四)明确岗位内容和责任
准确评估岗位特征,明确每个岗位的内容和责任,让编辑人员清楚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工作。首先让每一位编辑人员清楚地知晓相关岗位的职能权限以及工作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其次要让编辑人员明白领导对他们工作结果的期望,即完善绩效评价指标;最后还要规范编辑工作的各个流程,如编辑部对收稿、初审、专家复审、编辑加工、责任编辑统稿、主编终审、发稿等一系列工作流程都要有严格的规定,每个编辑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工作圆满完成。只有对岗位进行科学分析,为编辑提供清晰的工作流程以及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指标,编辑人员才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五)激活激励机制
改变激励制度单一僵化的状况,激活激励机制,丰富激励内容,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勿忽略精神激励。可以对编辑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并区分不同需求,实现编辑人员合理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激励方式。比如用群体活动满足编辑人员的社交需求;用荣誉表彰制度满足编辑人员的尊重需求;改进考核激励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编辑人员的工作绩效;在薪酬分配上,要从编辑人员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业绩以及工作贡献等方面全方位考虑,保证公平性;同时,积极帮助解决编辑人员在业务进修、职称评定、职务聘任等方面的困难;此外,应创造条件让编辑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评奖评优以获得相应的精神激励。
(六)建立职业倦怠帮助制度
编辑部应打造有倦怠感的编辑人员咨询平台,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可以开发一些服务项目,如保健和健身项目、家庭援助等,帮助编辑人员放松心情,预防倦怠;可以抽取固定的时间开设职业倦怠相关知识讲座,向编辑人员普及职业倦怠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多开展娱乐和体育活动;管理部门应建立类似“员工之家”的机构,为编辑人员提供舒适温馨的放松场所;要积极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上下级之间可以定期举行深度会谈,建立人际交流网、QQ群和微信群等渠道,促进编辑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满足编辑人员的社交需求,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Issues,1974,30(1):160-165.
[2]MASLACHC S W,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397-422.
[3]王林,陈淑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图解经典》编辑部.图解心理学(经典图解畅销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葛玉辉,荣鹏飞.工作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俞文钊,苏永华.管理心理学[M].第4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