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致远
科普期刊封面图片是指设计者根据期刊科学文章艺术设计出的图片,封面图片对应的科学文章被称为封面故事。图片又被誉为期刊的“眼睛”,合适的封面图片对于扩大期刊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封面图片是期刊封面的主体部分,是期刊封面最重要的元素。在构成封面诸多元素中封面图片不仅占据着较大比例,同时也是封面中视觉效果最突出的部分。因为图片醒目、直观,读者在封面上最先看到的常是期刊的封面图片。封面图片所对应的科学故事也往往是期刊内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从而形成了读者对于期刊内容的整体认知,同时,封面图片艺术设计的水平又形成了读者对于期刊品位和特色的直接印象。
科普期刊封面图片可以按照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呈现形式进行分类,将科普期刊封面图片划分为照片、图画、可视图形三种类型。
照 片
照片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展现描述对象的手段,随着摄影装备的进步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照片的质感和美感不断提升。摄影装备的进步带来了显微镜摄影、微距摄影、高速摄影和X光摄影等新的摄影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又衍生了天文摄影、生物医学摄影、农业生产摄影、水下摄影等不同领域。照片作为科学传达和艺术表现的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封面图片设计者的重视。
科普期刊封面图片采用照片作为呈现方式有很多优点。照片清晰真实,使用它作为封面图片是较为省时省力的设计手法。
《航空知识》习惯使用军事飞机的照片作为封面图片,这是由于《航空知识》是主要介绍航空及航天知识的军事科普月刊,而军事飞机是其每期都会介绍的重点内容。使用军事飞机照片作为封面图片有利于吸引航空军事爱好者,同时清晰直观地诠释期刊的定位。2010年11月《航空知识》封面图片就是俄罗斯T-50飞机的照片,封面故事详细向军事爱好者们介绍了T-50这款飞机。封面图片和封面故事高度契合,清晰直观。
《Discovery》习惯使用野生动植物照片作为封面图片。《Discovery》是一本较为通俗的科普期刊,对于封面图片的视觉效果有较高的要求。2010年5月的《Discovery》封面图片是张哭泣的大猩猩的脸。热带雨林的生态不断恶化,人们乱砍滥伐和捕猎使得野生大猩猩几乎灭绝。使用野生大猩猩哭泣的脸具有极强的视觉震撼力,同时配上“雨林中的哭喊”的标题,让人立刻就能联想到热带雨林生态被破坏。
《中国国家地理》习惯使用风景照片作为封面图片。2014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使用了一幅月圆夜老鹰展翅飞翔的风景照,用来表现纳帕海自然保护区是鸟类生存的天堂。封面图片让人想到了纳帕海风景如画、鸟类翱翔的美景。
《天文爱好者》习惯使用天文摄影照片作为封面图片。2012年8月《天文爱好者》使用了金星凌日的天文摄影图片,最初,金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黑点,却最终遮盖了整个太阳。使用简单而吸引人的照片作为封面图片不仅契合了期刊的整体定位,同时也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图 画
图画具有新鲜感和较强的艺术美感。封面图片中的图画主要指的是先手绘,后期用电脑软件加工的艺术图片。只是手绘或只用计算机绘图的艺术图片也被称为图画。其种类包括油画、素描、水彩、漫画等;图画具有较多的种类和风格,善于使用图画的科普期刊常能带给人新鲜感,同时好的图画作品本身又是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图画作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记忆,是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科学画报》主要面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封面图片契合青少年的阅读和欣赏习惯。2014年11月《科学画报》使用了儿童画的形式,在星球之间有一个很长的天文望远镜,在镜面的中间有一个人的眼睛,寓意天文望远镜能极大地拓展人的视野,让人能够探索肉眼看不见的世界,进而发现宇宙的奥秘。使用儿童画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让人眼前一亮。
2013年11月《New Scientist》的封面图片是一幅精致的卡通画,使用碳素笔制作底稿并涂上较为昏暗的色彩,形成复古的风格和基调,用来探讨的是人类智慧的起源这一严肃问题。一个托着下颚思考的猿人卡通形象,和一个拿着电话交流的现代人背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隐喻了人类智力漫长的进化史,同时又显得幽默俏皮。
《百科知识》喜爱使用剪纸画作为封面图片,2010年2月《百科知识》使用了藏羚羊的剪纸画,对应的封面故事则详细介绍了藏羚羊。剪纸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民俗常在年前年后贴在窗子上寓意吉祥。使用剪纸画不仅有着浓浓的年味,同时又将中国剪纸艺术这一“国粹”和藏羚羊这一“国宝”结合了起来,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2014年《兵器知识》增刊使用了有趣的漫画作为封面图片,坦克图片“拟人化”,将炮筒夸张地斜60度向上,显示着军队昂扬的斗志,同时又将坦克 “玩具”化,显得十分生动、活泼,漫画不仅介绍了这种类型的坦克,同时又表现了军队奋力拼搏的作战精神。漫画形式能够通过图片的故事叙述展现科学研究主要针对的科学问题,形式生动,可读性强。
可视图形
这里的可视图形特指设计者根据科学文章使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的封面图片。为了增强封面图片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科普期刊也常使用科学可视化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来创作。“科学可视化”(即scientific visualization或 scientific visualisation)又称“科学视觉化”、“科学计算视觉化”、“科学数据可视化”、“科学与工程可视化”,侧重于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来创建视觉图像,从而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采取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呈现形式的科学概念或结果。Eppler&Burkhard(2004)首次提出了知识可视化的概念,将知识可视化技术概括为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视觉隐喻、知识动画、知识地图、科学图表这6种类型。同时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家也常会使用科学经典元素如拓扑、分型来进行创作。
《Science Americans》是学术价值较高的高级科普期刊,期刊介绍各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成果,先后有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该刊上发表过文章。2014年1月的《Science Americans》,设计师使用计算机制图软件制作了一个海洋中漂浮的水晶大脑,类比于冰山浮在海洋上的科学原理,浮在水面的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则隐藏在水下。这种设计隐喻着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只是人类行为中的极小部分,而人们的大部分行为是无意识的,无意识形成决定和支配行为。计算机制图不仅有利于表现深刻的科学道理,同时又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Science Americans》的中文版《环球科学》也毫不逊色。2012年11月《环球科学》根据相关数据用数据处理软件绘制出了一个科学现状的扇形图,不同国家所占的比例表现了该国对于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而汇集于地球的条带则寓意着各国间科学研究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幅封面图片是数据可视化的典型案例。常用的方式还有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数据的二维化(表格、曲线图或比例图等)、三维化(圆体、柱体、多维体等)。处理后的图片不仅能够清晰地说明被描述事物的数据特征,同时又比传统的图表更具艺术性。
《Popular Science》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生活科技信息期刊。2013年3月《Popular Science》使用计算机3D制图技术模拟出了一个血液中的人脑神经元,闪光的部分模拟了神经元之间的电流传递。现代神经科学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治疗聋哑、痴呆等神经病症,并带给人类健康福音。计算机3D技术让人了解到了平时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同时使得科学原理的解释更加清晰、直观。
《新发现Science Vie》是法国权威科普期刊《Science&Vie》的中文版,2012年12月的封面图片呈现了一个虚拟的纳米世界,紫色的葡萄串一样的球体是一粒粒的原子,新一代的纳米机器人将能够对这些原子和单个分子进行直接操作,通过改变它们的组合方式让它们成为整齐排列的原子串。计算机3D制图模拟了微观世界,配上文字说明让读者了解了纳米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较好的描述方法。
参考文献:
①丁佐奇 郑晓南 吴晓明:《国内外学术期刊封一图片的调查分析及启示》[J],《编辑学报》,2011年第2期
②王国燕 汤书昆:《图说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顶级科学成果的视觉设计案例解读》[J],《科学与社会》,2013年第3期
③Bruce H.McCormick,Thomas A. DeFantiandMaxine D.Brown(eds.),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ACM Press,1987
④Eppler,M.J.& Burkard,R.A. Knowledge Visualization.Towards a New Discipline and its Fields of Application,ICA Working Paper[R]. University of Lugano,Lugano,2004.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