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燕莹 李婧璇
第十届苏州阅读节上,孩子们用书法作品表达对阅读的热爱。本报记者 王毅 摄
4天的时间真短,好想停下来,在同里古镇住一晚,然后迎着晨曦,踏上石板路,去猫的天空之城书店坐坐,在咖啡与书的陪伴下,开启美好的一天;或是去苏州市图书馆,看看早上开馆前市民在图书馆门口排成队的景象;或是跟着“蝴蝶妈妈”读书会创始人吴静文,给孩子们上一堂阅读课,享受陪伴孩子阅读与成长的乐趣……
3月27日~30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在内的40余家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成员单位的记者赶赴苏州,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从学校到家庭……记者们亲身参与并体会独具魅力的“苏式生活”和“苏式阅读”。
起点高:书香线路分两条
“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启动于2014年4月,曾在北京、青岛、襄阳等7个书香城市留下足迹。苏州作为2015年“书香中国万里行”的首站,单从采访线路设计即可看出,这一站堪称“起点高”。因为此前走过的书香城市,多为单线路采访,此次苏州站则将采访线路分为吴江—太仓、常熟—张家港两个线路,因为苏州可看的阅读风景太多了。
早在去年年底,苏州市文广新局就开始筹备“书香地图”采访线路。首先,对各市(县)和市各有关部门挖掘和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筛选、整理和归类;其次,注重收集蕴藏在民间的生动故事,让新闻宣传更接地气;最后,事先对相关单位和人物进行走访,力求向媒体介绍的每个案例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把2015年“书香中国万里行·苏州站”活动作为进一步促进全民阅读,推动“书香苏州”建设的一个难得的重要契机。
“起点高”不止体现在采访路线上。3月28日,在“书香中国万里行·苏州站”的启动仪式上,“全民阅读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揭牌。这是“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启动以来,首次在所走过的书香城市设立研究基地。对此,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基地的设立,融合国家级专业媒体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和优势,对近来苏州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总结,必将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苏州的全民阅读推进机制,拓展苏州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发挥重要作用。
活动多:书香氛围惹人醉
此次“书香中国万里行”活动恰巧赶上第十届苏州阅读节。3月28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凤凰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一场包括经典诵读展演、晒书、优惠购书、讲座等活动的“阅读嘉年华”,拉开了本届阅读节的大幕。
“苏州阅读节已经成功举办9届,成为‘书香苏州’建设的有力抓手。”苏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往届苏州阅读节相比,本届阅读节在形式上,无论是环境布置还是活动设计都紧紧围绕书香主题,突出市民和读者的主体、主角地位,更加注重新颖、开放、灵动、书香。内容上更加注重多元,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市民对活动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有效地提高市民参与率。宣传上采取了全社会、全媒体、全方位、全过程宣传手段,通过联系相关中央媒体、省级媒体,以及本市各主要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同时联合6家苏州最具影响力的公众微信号对阅读节活动进行专题宣传,并通过市阅读促进会、各公共图书馆、书店、社会阅读推广组织的公众微信、微博、个人微信朋友圈、QQ群等进行广泛转发,传播活动信息。
采访忙:书香之旅最难忘
在为期4天的采访中,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记者们的共同感受,那就是“累”。这种累源于在寻访苏州书香地图的过程中,可走、可看的点非常多。图书馆、书店、学校、家庭、企业、社区……苏州阅读的风景无处不在。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藏书之风盛行的古里镇,被誉为“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已有200余年历史,至今仍巍然耸立,历经瞿氏五世传承,“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印证着其历史发展过程。而走进“十里春潮菜花香”的蒋巷村,花香阵阵,书声琅琅,“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的村民们,通过读书学习,奋斗建设,让这片希望的田野更加美丽富足。
4天当中,记者们不仅寻访苏州书香地图,还与一群爱阅读的人们相遇。他们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太仓武港码头有限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邹宜宝热爱文学,最喜欢的3本书是《狼图腾》《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在太仓新区三小,该校语文老师周黎霞正身着古装,席地而坐,逐字逐句用唐调教孩子们吟诵《秋声赋》。这位唐调继承人说:“有机会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种古诗文当中,体会这种韵律美、意境美,体会创作古诗文作者的人格美、精神美,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丁羽,今年最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作家杨红樱的一本小说。她说:“阅读为我插上一副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其中,我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自由翱翔。”
他们因阅读而美丽,是苏州最美丽的阅读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