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仁芳: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摘 要】图画是童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童书编辑不仅要“字斟句酌”,把好文字关,而且要“锱铢必较”,把好图画关。在与图画作者合作的过程中,童书编辑既要懂得“进”的原则,对画稿提出清晰而明确的修改意见;又要掌握“退”的艺术,适时对图画作者做出让步。进退取舍的核心原则,是确保图书产品的质量。“进退”是术,真诚、用心才是道。另外,在全流程编辑工作中,童书编辑还应在集思广益与独立思考之间取得平衡,切实肩负起编辑的责任。
【关键词】童书编辑;图画作者;三进三退;底线;真诚
一本童书至少包括两个作者——文字作者(作家)、图画作者(画家)。对于图画书而言,文图作者都不可或缺,任何一方的“独舞”都是不完整的,只有两人和谐“共舞”才能成就优质的产品。同时,一本童书的诞生,也离不开责任编辑的“插足”——编辑有时和作家、画家分别“对舞”一小段,然后得体地退出,静静地欣赏两个主角更加流畅、优美的“共舞”。本文从童书编辑实务出发,聚焦童书编辑和图画作者“对舞”的小片段,就编辑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进退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进行分析,以求达成“小和谐”、进而促成“大和谐”,为读者编辑出版优质的童书。
一、编辑“三进”,“进”要有理有力
叶至善先生曾戏作《蝶恋花》,用“乐在其中无处躲……字斟句酌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来形容自己作为一个编辑的日常。[1]童书编辑除了要咬文嚼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分内之事:对书中的图画“斤斤计较”,对其准确性和艺术性进行把关。编辑的“三进”,讲的正是编辑在与画家交流过程中需要特别用心、用力的地方。
1.当发现文图不符或细节错误时,编辑要“进”,而且要进得温和坚定
和一切书籍的插图一样,童书的插图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但不容置疑的是,童书的插图十分强调对文字的从属性,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文字的辅助作用。加上童书比一般书籍更强调认知功能,因此,童书对插图与文字的一致性要求更高,对细节的要求也更严格。一旦发现文图不符或细节错误,编辑必须明确提出修改要求。这里有一个前提:编辑务必充分尊重画家,在肯定画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
曹文轩经典作品、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的《青铜葵花》,其插画作者是全球最大的西班牙语出版社SM集团的艺术总监、著名画家阿方索·卢阿诺。他为《青铜葵花》创作的插画真诚、纯净,风格独特。然而,编辑在审查文图合稿的过程中遗憾地发现,插画中存在多处细节偏差。例如,曹文轩在书中多次提到,主人公青铜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但是阿方索却给青铜画了一顶欧洲风情的鸭舌帽;又如,在曹文轩笔下,青铜的奶奶是一个拄着拐棍儿、体面的农村老太太,而阿方索将她塑造成了一位时髦的知识女性……此类问题共有十多处。
究其原因,一是翻译问题,从中文译成西班牙语,造成了个别细节的不精准;二是生活经验的缺失,阿方索从未到过中国,只是依据影视作品和照片等素材,在绘画中表现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农村生活环境的理解。面对上述情况,责任编辑温和而坚定地将问题逐一指出,阿方索欣然接受了修改意见,并利用新年假期,一鼓作气完成了全部修改工作,其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水准令人印象深刻。
在编辑“进”、画家“退”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和肯定,编辑还应注意,提出的修改要求尽量明确、完整,避免含糊不清、反复增删修改建议甚至自相矛盾。另外,编辑还应坚守职业精神,坚持真理,不因对方是名家而退缩。
2.当图画书的图画节奏感出现偏差时,编辑要“进”,而且要“进”得及时高效
节奏是图画书生命的主体,也是图画书的基本特征。画家需要像拍电影那样来画图画书,“整本书的节奏安排、构图设计相当于导演的工作;人物描绘相当于演员的工作;人物造型和穿着打扮相当于化妆师和服装师的工作……除了文学脚本,图画书所有的活都由画家一人来完成”。[2]图画作者的工作是繁复而又孤独的,因此,编辑要和作家一起,给予画家持续的关注,并随时回应画家的需求。《我是花木兰》一书由秦文君著,经过画家郁蓉一年多的辛勤工作,一本充满创意的原创图画书呼之欲出。令编辑颇为欣喜的是,在这本书中,几乎每一幅插图都令人惊艳,当它们从指尖的屏幕上一一划过,一种美丽缤纷的心情油然而生。然而,与此同时,责任编辑也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一时又说不清楚。
幸运的是,郁蓉十分谦虚,她在前、编辑在后,开始向吕敬人、阿甲、王林、熊亮等专家展示图画书半成品,并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得出了宝贵的“会诊”结论:该书的绘画很优秀,但是分镜上用力稍显平均,导致节奏感欠佳。“图画书作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画面的叙述节奏,如改变书页中图画的大小、视角或者变换一下目前图画的版式设计,安排一些跳跃的斜向构图。此外,紧凑的剪接图画也可以增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并像标点一样控制故事的节奏。”[3]为此,编辑团队结合专家意见,给出了一副“药方”:把主人公花木兰经历的几个重要时刻改为跨页大图,让时间线和读者的视线在此放慢脚步,优化全书节奏感,增强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比如花木兰比武赢了父亲之后到集市采买骏马、战袍的画面,原本只是个单页图,变成双页图之后,不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市集图景,也使花木兰愉悦、兴奋的心情有了安放、表现的足够空间。
当作家、画家和编辑之间的交流趋于频繁、深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大家都深陷其中、无法跳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第三只眼”进行观察和反思。编辑作为图书出版的“项目经理人”,当自觉“功力”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寻求外援,保证收集到最专业的修改意见,让自己“进”得合理、高效。面对几近完成的作品,有的专家不忍心再对作家或画家提出建议,措辞往往十分委婉。这时,编辑要特别注意“挖掘”,从他们“表扬的沙子”里淘洗出“意见的金子”。其实,优秀的作家、画家总是虚怀若谷,再苛刻的修改要求,只要是为作品好,他们一般都能接受。而对编辑来说,让好的图画书真正取得成功,才是对作家、画家最大的尊重,才是最有意义的“不辜负”。
3.涉及知识产权、儿童伦理等问题时,编辑要“进”,甚至要“痛下杀手”
《比利的工厂》一书由画家徐开云和时任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的比利时作家瓦力·德·邓肯共同创作。前期进展十分顺利。但是,为了迈过图书出版后期出现的两个“坎儿”,编创人员着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第一个问题:书中的街景出现了比利时国宝《丁丁历险记》的丁丁形象。笔者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国际部了解到,《丁丁历险记》版权方禁止任何人未经许可、在商业作品中出现丁丁及其伙伴们的形象,否则视为侵犯知识产权。对此,徐开云认为自己只是临摹比利时街景,并非有意冒犯。第二个问题:徐开云在绘制封面初稿时,对儿童主人公瓦力鼻子以下的部分做了漫画处理,十分新颖。在2015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时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国际顾问的帕奇·亚当娜和玛丽亚·耶稣·基尔看到此书的预热海报和打样,不约而同地指出:封面绘图对儿童主人公的漫画化处理与“儿童友好”的伦理标准相悖,同时错误地暗示读者内文有漫画,对内文工笔细描的手绘图也是一种品质上的“拉低”。为此,编辑与画家进行了数次“拉锯”式讨论,最终说服徐开云忍痛割爱,将街景中的丁丁形象改成了小动物,并重新绘制了封面图。
此类情况下,编辑在“进”的时候要充分体谅画家的辛苦,甚至包容画家偶尔的脾气,毕竟画家的工作全靠一笔一画完成,使不得半点巧劲儿。我们一定要避免让画家感到编辑“站着说话不腰疼”。另外,伴随着中国童书走出去进程,尊重知识产权、遵循世界通行的儿童观,将成为评估原创儿童图画书出版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童书编辑不妨广开通道,创造机会,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中逐步学习和积累更多的国际经验。
二、编辑“三退”,“退”要守住底线
编辑和画家就像“对舞”的两个人,既然是合作,编辑自然不能只进不退。编辑当退则“退”,恰恰是对画家专业、敬业、情怀的致敬。因此,适时“三退”,也是童书编辑与图画作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1.当作者卓越的创意和成本、定价发生冲突时,编辑要“退”: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创意留出空间,打造艺术精品
两位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中国作家曹文轩、巴西画家罗杰·米罗合作的图画书《羽毛》即将大功告成时,罗杰·米罗突然提出,既然每一个内页上都画了半片羽毛,不如为这本书制作一个可以折叠的“书耳朵”,“书耳朵”上也画半片羽毛,折叠之后两个半片羽毛完美对接,形成一片完整的羽毛,从而演绎“飞翔的羽毛”和“寻找”的主题。为了经久耐翻,这本图画书的封面和封底须为布面,封面图、书名、作者信息、出版社名称则需采用“烫印”工艺。
编辑询价后发现,画家的上述建议可能造成图书生产成本剧增,于是以图书定价太高、不利于销售为由,试图掐灭罗杰·米罗天马行空般的创意火花。没想到,罗杰·米罗很快回复了一封长长的邮件,他说:“……我像画情人一样用心地画《羽毛》,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还有感情。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具有世界性的主题,我们为什么不去实现最好的创意,把它做成一个艺术品呢?”
一本好书就像一件艺术品,除了具有商品属性,还应该具备艺术价值。当作者追求卓越的时候,编辑如果阻拦,不仅会伤了作者,而且会伤了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编辑当退则退,尽力配合作者实现最佳创意,就是对作者、对作品最大的扶持。
2.当作者追求细节完美和计划出版时间发生冲突时,编辑要“退”:拿出“十年磨一剑”的耐力,为作者争取时间
曹文轩经典作品、世界著名插画家插图版《草房子》一书,其插画作者索尼娅·丹努斯维奇是一位敬畏出版、对图书品质要求接近苛刻的德国艺术家。该书付印当天,索尼娅·丹努斯维奇发来邮件,指出彩插页背面的处理匠气太重,一看就是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处理的结果,并主动请缨,要给每一张彩插页的背面手绘一幅小图,比如一把梳子、一只鸽子、一支钢笔等……总之,她想倾尽全力,打造曹文轩先生大师级的小说作品。
时值2015年春节前夕,编辑们紧赶慢赶,为的就是能在春节前完成印刷、上架销售。然而,面对画家精益求精的态度,编辑唯有彻底地“退”——延迟新书上架时间,给追求完美的画家“放行”,才是对创作者最大的尊重。事实证明,索尼娅的“临门补射”十分出众,该书的插画和装帧设计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同时,尽管本书的定价远高于其他版本,大批追求消费升级的读者依然用购买行为“票选”了这个“最美的《草房子》”。
3.当画家宝贵的艺术个性即将在反复修改中丧失时,编辑要“退”:勇于退回起点,还原作者最初也可能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老糖夫妇去旅行》一书的文字作者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自强,图画作者是丰子恺图画书奖首奖得主、国际知名画家朱成梁。尽管文图作者都实力不凡,但这本图画书的开端却并不顺利。朱成梁老师认为“老糖先生”是一个自带喜感的幽默角色,于是把他画成了一个矮矮胖胖、几近谢顶的漫画化的老头儿。而在朱自强先生的预设中,“老糖夫妇”就是自己和夫人左伟女士的化身。如此一来,反差自然很大。编辑作为“中间人”,首先请画家修改插图。在编辑的不断“进逼”之下,朱成梁先生陷入了被动的适应与调整。结果,老糖先生的形象越来越帅,距离画家的艺术个性和人物的核心特点也越来越远,变得面目不清。于是,编辑赶紧后退,认真比对画家先后绘制的几版人设,随即坚定地提出了回到起点的建议。最后,画家采用了最早的老糖人设——矮胖、谢顶,和苗条、时尚的老糖夫人形成明显反差。
当然,编辑的任何一次退让,都不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如果罗杰·米罗的创意会造成过度包装、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编辑就不能退。如果索尼娅的修改方案类似于“马歇尔计划”,迟迟无法落地,编辑也不能退。如果“老糖夫妇”第一版人设就不尽如人意,编辑更不能回到起点。图书质量是根本,是编辑绝对不可以触碰的底线。我们不应该为了加快出版进度而放弃作品的创造性优化,不应该为了追逐一时的经济利益牺牲书籍的艺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三、“长袖善舞”,在喧哗中独立思考
一本书的诞生,是文图作者与责任编辑“共舞”的结果。此外,还需要策划编辑、美术编辑、营销编辑以及审读、发行、印务等人员的“群舞”。作为“项目经理人”,责任编辑既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又要稳住阵脚、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并勇于决断和担当。
1.在关系之网中“长袖善舞”,尽可能顾全各方意见
凯迪克金奖得主芭芭拉·库尼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图画书像一串珍珠项链,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4]图画书的这种图文关系,决定了画家和作家几乎平起平坐、难分伯仲的地位和关系。
绘本《外婆住在香水村》获奖无数,版权输出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台湾作家方素珍与德国画家索尼娅·丹努斯维奇隔空对话,北京编辑居中翻译、协调,合作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下印厂前夕,作家、画家对封面方案各执己见,出版社的编辑和发行人员有的支持作家、有的支持画家。举棋不定之际,责任编辑提出折中方案:中文简体版尊重作家意见,德文版则以画家意见为准,可以和中文简体版不一样。此计一出,各方“皆大欢喜”,一场拉锯战方才落下帷幕。
面对分歧,编辑之所以“长袖善舞”,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懂得作家、画家为这本书投入的感情之深。这个故事取材于方素珍老师本人的真实故事,而画家索尼娅为了“给悲伤的故事一个微笑”也是拼尽了力气——她甚至特意在家里种了一盆酢浆草,这盆酢浆草见证了她的全部创作过程,并且几乎出现在书中的每一个对页上,暗喻着情节的起伏和主人公的心绪变化。
2.在“众声喧哗”中独立思考,切实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在一本图画书里,常常隐藏着作者有意无意间留下的许多细节。安东尼·布朗曾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5]
早在《我是花木兰》的文稿创作初期,秦文君就提出,花木兰是一个被反复讲述的经典题材,自己的文字创作借助一个当代女孩的视角,力图呈现新意。她希望画家的绘画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有所创新,比如在绘画中融入一些巧妙的细节,强化绘本的儿童性、趣味性。对此,相关人员提出画龙、画花黄、画兵器等五花八门的建议,莫衷一是。责任编辑敛声息语,反复研读《木兰诗》原文,而后力排众议,明确提出抓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一句,在花木兰明线故事之外,插入一条“双兔”暗线。这个建议得到了文图作者的一致认同,画家郁蓉欣然提笔,从封面到后环衬,一对可爱的兔子若隐若现、贯穿全书,既像花木兰的追随者、关切者,又像是在和小读者捉迷藏。编辑的理性思考,使本书的趣味性得以提升,为小读者阅读、出版社开展营销活动增添了许多乐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童书编辑和图画作者的合作过程中,“进”也好,“退”也罢,双方的目标和方向都是一致的。与任何人际交往一样,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术”,都是次要的;唯有真诚、用心才是更高级的“道”。童书编辑掌握了这种“道”,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这才是无往不胜、打动作者的根本,也是各方进退裕如、成就精品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叶至善.我是编辑[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5:前环衬
[2]朱成梁.图画书的秘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6:123
[3]马丁•萨利斯伯瑞.英国儿童读物插画完全教程[M].谢冬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2
[4][5]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北京:接力出版社,2011: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