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不服老”的刘心武首创“碎片”结构 “百衲衣”式《邮轮碎片》致敬改革开放

2020-09-02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聪
  摘要: 8月29日晚,有“文坛常青树”之称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北京SKP书店发布了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邮轮碎片》。

  8月29日晚,有“文坛常青树”之称的著名作家刘心武在北京SKP书店发布了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邮轮碎片》。百度直播、一直播、SKP直播平台同步向全国网友全程直播了发布会,直播观看总人数近两百万。著名作家梁晓声、邱华栋,青年作家石一枫和著名导演尤小刚等也参加了发布会。

  刘心武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特殊的影响力。他的《班主任》,开创了“伤痕文学”的创作流派;《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与《栖凤楼》《四牌楼》并称的“三楼系列”被誉为“新时代的北京风情画”;《揭秘〈红楼梦〉》通过电视媒介进入千家万户,掀起一股“红楼热潮”。

  如今,78岁的刘心武再次以一部新长篇《邮轮碎片》近距离描写当下中国,用碎片化结构多侧面勾勒中产阶级崛起的隐秘,用邮轮旅游致敬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邮轮”既可以看作一个承载着中国人历史和现实的“海上大观园”,又可以看作象征中国社会在完满自足中逐步走向开放和包容的过程。而“碎片”既是小说的结构,又是适应碎片化阅读时代的表现。

  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中,嘉宾从各自角度深度解读了该部作品。他们在慨叹刘心武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同时,也为刘心武每有新作都有新的小说结构,对生活都有独特的发现而惊喜。

  梁晓声称这是一部“百衲衣”式的小说,用碎片缝制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史,同时,刘心武写人物到了一种无嗔无怒的冷静状态,让人受益。邱华栋提到,该书是刘心武另外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小说,在“洋气”的结构中让人体会中国风格。尤小刚注意到刘心武新书仍有改编为影视的潜质,作品用碎片化方式写到了人与事的“临界状态”,让故事变得很耐读耐看,是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石一枫以”后浪“写作者身份致敬”前浪“,认为小说碎而不散、看似随意,实则严谨,这种写作上的控制力是老作家的功力所在。同时,刘心武的写作离时代很近,永远在生活的第一线,这是让人佩服的。发布会最后,刘心武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以文学爱好者和文坛边缘人的身份写作,向传统取经,对人性和人心永远充满揣摩的热情。刘心武表示,因为这种热情,使文学不死,也让他总是会忘记自己的年龄。“我不服老,一进入写作状态就忘了年龄。”

  发布会现场,刘心武提到,人文社出版该书时,责编在封面上写了一句话,叫“你的秘密与谁有关”,这句话抓住了要害,是点睛妙语。《邮轮碎片》是写人性、写人心,写人的内心秘密的,文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揭示人心。而不在于通过文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读者大可以从政治角度、社会学角度,或者从道德角度来分析这个小说,但我想其实最主要的是得从人性的角度来领会作者的努力。人性是很难琢磨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文学不死?就是因为人性永远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够探讨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规律、意义或者定理、公式,这是文学永远会存在、作家永远会存在的理由。我无非就是其中一个喜欢写作的人也来参与罢了。”

  而对于“邮轮”这一意象,刘心武提到,写“邮轮旅游”有很大寓意,是在向我们国家40年改革开放致敬,向国家的进步致敬,向中国的崛起致敬。“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何为邮轮,邮轮旅游,想都没有想过。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受益者。改革开放以后,养成了一个新的族群——中产阶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有一定的财力,所以要消费,要品尝美食,舌尖上的享受;第二个就是要走出国门,全世界旅游,哪儿都去。一开始是去热门地方,比如巴黎或者是伦敦什么的,后来是南极、北极,再后来是哪儿有战乱都要去,比如叙利亚。这是新的中产阶级的想法,他们要邮轮旅游。这个小说就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习惯,他们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文化趣味,这实际上也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这首先是一件好事,但毛病也多;好像有点好笑,但是仔细想,这种追求有合理性,有自然而然的一面。”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