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期刊出发把好审稿关——《江苏教育》论文点评案例三则预览

2020-08-30 来源:《江苏教育宣传》
  【作 者】夏新宇:《江苏教育》编辑部

  2019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了《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这个栏目,邀请了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撰稿,以书信的形式与新入职出版社的青年编辑进行交流,写信对象起名为“书同”,寓意“书业同道”,2019年共推出了9封信。我虽然做编辑的时间也不短了(16年),但读到这些的时候仍然非常感动。每封书信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穿插了古今中外的编辑大家、名家的逸闻考据、奇闻趣事,亲切随和,文笔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编辑前辈们对青年编辑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同时勾起了我的不少回忆,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以下围绕我的主要工作对象——教育教学论文,讲几个有关审稿和点评的故事,也想和同道中人分享。

  【故事一】关键词:两文两看:时隔五年;同一作者

  2013年春天,《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刊期复刊后没有多久,当时我的中学教师作者资源有限,少数接触过的几个中学教师作者之一——扬州的省特级教师滕家庆老师向我推荐了宝应优秀青年高中英语教师刘老师,说他2012年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发表的文章被评为该刊“最受欢迎的年度10篇论文”之一(由读者投票产生)。刘老师给我投来的稿件是一篇综述类的论文《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多元模式评析及启示》——站在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立场,在文献梳理和引用的基础上点评了8种阅读教学模式的利弊,结尾处有提升即教学启示(建议)。以我当时的编辑眼光来看,文章引用适当,例证充分,建议中肯,对同行教师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刘老师应该是个喜欢钻研、喜欢写写且投稿有方的“科研型”教师(注释有12条),甚至按照我们的版面容量和体例已经做了初步的排版,显然是有的放矢地投稿。我很高兴,“作者编辑化”(即来稿质量高,基本不需要编辑加工)正是当时我最愿意告知作者、读者的选稿原则、方向。在编辑的过程中,我合并了有相似观点的两种阅读教学模式,改成了7种,压缩了引言和结语,迅速安排,以3页4500字的容量、以原标题为题做了刊发(见2013年第6期P61-63)。在此后的一两年中,我甚至因为其写法规范、观点成熟,研究特质明显(能引经据典),一度成为了我在论文辅导讲座中的好文模板。

  时隔五年,2019年1月,刘老师又给我发来新文章,也告诉我他已经被引进到苏州某校任教。因为之前的良好印象和“被引进”的光环效应,我花了一分钟通览了一下,第一印象是话题在热点(英语整本书阅读)上,有个人的独到的做法,视角、框架也还不错,简单交流后我说初审基本合格,但“版面有限,尽量安排,估计到年末”,就直接放入了我第4季度“待用稿”的文件包里。然而,在整理加工第12期稿件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是时效性问题。新闻报道有时效性是常识,学术科研论文也有时效性吗?有。出版中有种现象叫“未生即死”,就是说在出版流程周期内,由于时间等不可控的因素,造成选题冻结、失去价值只能流产的情况。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话题的鲜活度更是眼球经济的重要指标。例如,关于“教师的惩戒权”问题的研究,如果研究论文写的是“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在投稿后等待回复的期间,国家正好发布有关文件,那么对于政策文件、行政命令,接下来就是如何实施、执行的问题,而不是讨论的问题了,这就是时效性。同样,“分层跑班”曾一度成为南京初中教育教学的先进做法,然而在被行政部门紧急叫停后,再去研究此问题必然是南辕北辙甚至属于政治性差错。

  “整本书阅读”写进了2017版高中语文课标,同为语言教学,高中英语教学借鉴其理念是很好的,然而搁置了半年多以后,这个话题已屡见不鲜,略有“审美疲劳”之嫌。

  我们是综合性期刊,学科《专题》栏目是编辑用力最多、参与度最大的(常常历时半年以上),对读者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品牌栏目。我在10月刚出了专题“英语文学阅读进课堂的实践研究”,由扬州市初中英语教研员张利琴老师主持,这组文稿质量很好,在加丁整理、编校环节我就有预判,社会反响会很好,区域的辐射力会得到有效的增强(果不其然,这是后话,此处不再赘述)。而刘老师曾是扬州的教师,大市层面的英语阅读推进工作他不可能不卷入,所以话题相似度较高——接连两期的同质文章我要尽量避免——但是我考虑他是高中老师,有区别于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特点(如高中在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核心素养落实等方面要求相比初中要高)。……我找到了文章的亮点。出于诚信和尊重,在“可用可不用”的权衡中,我仍然选择拟用。

  第二,研究生论文的痕迹比较重。综述(文献梳理需要作为背景,但宜尽量简明扼要)占文字总量比例较大,处处要引用(引用是否必要、是否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引用原刊杂志是否权威、是否较新,等等,这些问题在编校的时候还要再做进一步核查、修改),唯恐自己说错话、说过头的话。还有,文章有好几张图表,是原创的?还是自上而下地统一推进的制度性要求?也很难区分。这个问题我在交流修改时让他做一些删减(只保留必要的)并“文责自负”。

  第三,文字表达上西化。英语教师这个问题普遍比较突出,尤其是当下倡导全英语授课、用英语思维的情况下,中文表达的习惯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语用不符合汉语习惯、语法错误等可改之处比比皆是。在编校过程中,我重写了许多段落和语句。最后把4000多子压缩到3000字,经过精编细校,达到发表要求,以《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三个课程维度》为题刊登在2019年第11期。

  为什么时隔五年后的审稿会有这么多的意见?按理刘老师在教科研方面也有了更多积累,“作者编辑化”的赞许怎么消失了呢?我想是我成长了吧——当编辑站得越来越高时,他的视野会越来越开阔,看问题的视角越来越丰富,对论文价值的判断力也随之越来越准确。一个爱思考、常记录的编辑一定会随着期刊日益成长,审稿能力、编校水平、编辑理念一定会随着办刊实践曰益丰富、趋于臻熟。

  【故事二】关键词:一文一看:博士论文;点评批注

  南通的栾老师是高中英语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某校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华东师大博士研究生在读。2019年11月在一次区级教研活动中我们有过面谈,随后他把他的最新论文发给我,请我给他“提点修改意见”。那是一篇综述型的调研报告,同前述“案例一”一样,研究生论文痕迹比较重,显示出学术论文“为研究而研究”的领域局限性。题目是《近六年国内高中英语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综述》。我通览全文,做了批注——提出存疑处、提出修改建议、提出可商榷处、提出总评意见,并告知“不在我们的选文范围内,另投他刊”,“修改后向大学学报之类的理论性较强的期刊投稿”等。栾老师看到我的点评批注非常激动,给我回复说“让我太佩服了”“太感谢了”“是整容而不是化妆”等等,满是溢美之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作者、读者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花了些时间思考如何批注,这里列举几处。(1)对标题,我的点评意见是:“看标题,以为包含专著,所以需要用副标题标出研究文献范围,例如基于多少种核心期刊(绝大部分期刊都被知网收录,都有电子版可以查阅)。”(2)对正文第一句话“近些年,高中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的批注是:“既然是学术论文,第一句话是肯定句,是判断性的结论,必须呈现学术精神:要么展开,由红皮书蓝皮书之类的官方统计数据,例如全国各地省级以上以‘思维品质’命名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多少次,江苏省省级课题立项的有多少?等等。要么就删除此句。”(3)“……为及时回顾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探讨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近六年(2013年-2018年)……”我的批注是:“为什么是近6年?2013年有什么特殊事件,或者教育部文件提到这个年份?我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说近5年或是近7年(2012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全面实施的起始年)?”

  还有一些段落评语。如,“样本不够,因为批判性阅读还有相近的名称‘思辨性阅读’‘审辨’等;应该以此为关键词再搜索”。再如,“调研结果有5点,对数据、结论的阐述不客观,一方面有合并论述,另一方面有主观判断的语句掺人,从而造成削弱理性,与启示部分的论点有交叉、重合”,等等,一共写了10余条。

  编辑固然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每篇来稿都这么落在纸面上做点评批注,但我主张要把握机会做精准点评,把编辑的审稿理性思维过程和审稿判断力外显出来,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编辑学者化”的实践注脚。编辑,如何体现读者和作者的桥梁作用?仅仅是一名读者是不够的,读者只需要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作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而编校的视角是用丁匠精神去打磨一篇文章,使它见刊时呈现出“高贵”的样态(孙金鑫语),因此,我认为,在评审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让作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故事三】关键词:一文两看:他刊编辑;起死回生

  南京的文老师在我认识他的时候就已经是初中英语特级教师了,2018年他曾在我们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以文取人”的我来说,对方文稿质量不错才有对话的基础。所以我们互动良好,在交流中形成稳固的编读关系。我们是综合刊,有不成文的规定:“非约稿,非自投稿且被选中,一概不用”(尽可能挡掉关系稿、人情稿);“三年内尽量不刊登同一作者文章”(留点机会给别的老师作者);“要考虑年段、学科、地域(南京苏州最多,要给其他地方机会)、身份(年青教师、乡村教师也要考虑),最后才轮到话题”;等等。因此,当他在2019年9月把新文章分享给我的时候,我粗粗浏览,感到文章总体质量不错,有创新性、有贯穿问题解决的意识、有明确的观点、可操作性比较强……优点不少,建议他投外省专业刊试一试,我推荐他投稿到浙江的《教学月刊•中学版》。

  在近两个月的等待后,他却等来了退稿信以及责编点评版的文档,心情低落。摘录在这里:“非常抱歉,您投来的……一文因文章存在以下问题,故暂不考虑。1.逻辑关系不明确,标题中的思维导图、口语教学、语境重构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2.文章重点不突出。从文章的标题和摘要来看,重点应该是通过语境重构优化口语教学,但从整篇文章来看也好,从具体教学案例来看也好,对如何通过语境重构优化口语教学缺乏相应的论述。3.GESE切入点有问题,GESE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不是因为GESE中有制作思维导图的要求,就要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口语教学?如果GESE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口语教学中还需要不需要运用思维导图?4.方法不够系统,缺乏指导意义。文章中的例子和论述部分都没有系统介绍如何进行语境重构,使文章缺乏对读者的指导意义。5.其他细节问题详见文内红色文字标注。一一《教学月刊•中学版》编辑部”。然后,看到三处文档有标红处,主要是针对上海牛津版的课例引用了教学用书中对该课Part B的教学建议(为何如此标注,我没有看懂)。为何两个同类期刊编辑的意见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我做了认真反思。首先,我把这次同行刊的书面评审反馈意见作为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其次,从这个退稿信的信息来看,一是编辑部全体的意见(落款),二是总评意见不无道理,说明编辑也是通读数遍后做出了“退稿”的决定。

  然而,我感到退稿信还有三点欠缺:第一,缺总评意见。必须要有肯定文章之处(而不是一无是处);第二,退稿信有程式化嫌疑,尤其是谈及的第4、5两点是空话套话,“对读者的指导意义”怎么理解?编辑没有讲到位,当然文档标红处也是不知所云。第三,善待作者方面还不够,如果把近期组稿选题方向、热点问题研究,甚至好文推荐乃至数据库查询、公众号向作者推荐,我想作者的感受可能就不全是委屈、郁闷、失落,而是多一丝欣喜、感恩、尊重吧。

  为着刊物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把有潜力的作者培养起来。来稿评点交流是帮助他们提高学术科研能力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体现编辑价值、期刊价值显示度的重要方式。编辑要重视稿件评点,不要点到为止,隔靴搔痒,要往前再推一推,如果纸面谈不清楚,就要电话谈,截屏短信谈,勇敢地站在编校者的角度对文章提出透彻的、精准的修改意见。所以,当我得知此事以后,我又再次审读这篇文章,与文老师谈了半小时,明白他的写作思路,他写作的逻辑起点,确认他意识到的问题、想要强调的观点、矛盾和纠结之处,等等,最后我让他综合我和《教学月刊》编辑的修改意见,再做修改,等他二稿完成后我与他再交流。对他来说,我想我不一定做到妙手回春,但“起死回生”是做到了。

  启示和建议

  反观自身,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或者自身的局限,我们在审稿、评析作者论文这些方面也是做得很不够的。因为在同作者朋友交流的时候,也常常听到哪个编辑部会有一审修改意见、二审修改意见(一般使用在线投稿系统,学术刊物办刊相对独立),哪些编辑部只有自动回复“三个月未收到回复请自行安排”(我们的邮箱模式),哪些有责编乃至主编亲自打来电话谈稿件(也是我们的初审交流模式)等等。如何完善审稿流程、提升文稿质量也一直是期刊同行关注的热点。

  我国面向基础教育教学的学术期刊有几百种之多,同质的竞争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是躲在文字背后继续高冷,还是关注读者的需求,主动去服务读者甚至不厌其烦地、实实在在地帮助读者(其中就有作者)?从我所在《江苏教育》的办刊宗旨和定位来看,我们显然选择了后者。一定程度上,是读者在帮助评者(编辑),他们帮助了我们的专业化成长。

  归纳起来,对点评这件事还想再说几句。第一,及时做出点评意见,明确“拟用”“不用”态度,不受干扰,要讲究时效。第二,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论文”,对有代表性的可修改案例,要与作者交流到位。第三,点评要实事求是,从自身最熟悉的期刊出发,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可以准确到栏目、文风,不要用统一的所谓“标准”去“包治百病”。第四,点评是审稿的必要过程,要学会换位思考。作者、编者、读者都是学习者。是这些像原石一样的文章让我们结成了思维共同体、阅读共同体、出版共同体,让我们在打磨中交流,彼此精神贯通,这才有了相对而言的这些身份。

  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变化,新技术如何助力,市场如何变化,办刊的内容质量始终是生命线,办刊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们的期刊承担着学术交流、文化增值、教育传承的使命,而编辑人员的素质是完成这些使命的基础和核心。正如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的主编孙金鑫所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到不能再改为止”“所发表的文章从收到初稿到最终发表,每篇文章至少要编审20遍”“容不得半点马虎与苟且”“严苛地修改”。我非常赞同。愿我们编辑“同道”“同行”,生活中多一些像点评、品鉴、审读、批注之类的动词,给读者奉献论文精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