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主题及中国出版图书在非洲影响力分析——博茨瓦纳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国”文献研究

2020-08-28 来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作 者】马凌云: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 要】对博茨瓦纳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中国图书进行统计,从品种数量、出版机构、主题分布等角度分析研究,揭示该馆收藏的中国图书的现状,并且指出中国图书在非洲影响力包含3个方面的特点,即:收藏量逐年增长、国外出版社主导以及尚未形成中国主题的话语体系,呼吁出版界针对非洲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馆藏评估

  图书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空间中承担着传递“中国形象”的文化功能。中国图书“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央大力推行的重要文化战略,让海外读者接触、阅读到更多中国图书,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更为完整和真实的中国。

  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图书,指的是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而宽泛意义上,应该也包括含有中国元素的中国主题的图书,这可能是不同国家、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国主题的图书指内容涉及中国元素的图书,语种不限于汉语,是多个国家及多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中很多是由其他国家诠释中国。中国出版的图书,顾名思义是由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语种以汉语居多,当然也包括其他语种,这是中国的自述。笔者所指的中国图书包括中国主题的图书和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海外读者获得中国图书的渠道主要包括3类:使馆文化处等官方渠道;实体与网络书店(包括电子书下载)等图书市场;面向公众或研究者开放的图书馆。第一类渠道中主要是官方立场的外宣制品,种类相对较少,海外读者接触的也不多。第二类是纯市场行为,海外读者究竟购买了多少种书,总量如何,有何观感均具重要研究价值,但统计起来有难度。第三类,图书馆馆藏中的图书。馆藏是经过了负责藏书的馆员的把关,体现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馆员的遴选标准以及对广大读者的趣味的认识。同时馆藏图书向所有人开放,任何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借阅,尤其对于部分鲜有书店的非洲国家而言,对馆藏中国图书情况的分析,是了解这些国家读者所能接触到的中国图书的有效手段,也是衡量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的可靠的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

  自我国陆续启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系统工程以来,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规模、地缘范围和主题类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效果,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刘森[1]对中国主题图书海外传播状况进行研究;张岩[3]对中国主题图书在俄罗斯出版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李霄[2]等对2006年一2015年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地缘与主题进行了研究;曹书乐[4]对英美两个大图书馆,大英图书馆及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主题图书进行了分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自2012年,每年发布《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5],公布前一年出版的中国图书在海外馆藏情况,并对出版社就海外馆藏影响力进行排名。

  从前期研究成果来看,学者对中国图书海外影响力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数据主要包括两类:出版数据与馆藏数据,前者是从出版社或者图书进出口部门获取,后者是从图书馆书目系统或联合目录系统中获取。从范围来看,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而中国图书在非洲的影响力分析涉及较少。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收藏的中国图书量相对大一些,而且馆藏书目已全部数字化,数据获取比较方便,而很多非洲国家文化事业起步较晚,馆藏文献的积累时间不长,书目信息化基础建设尚待推进,此外由于系统的异构性或者网络共享的限制性,一些非洲国家的图书馆书目系统不对外网公开,因此获取可供分析的数据颇有难度。

  2 中国图书在博茨瓦纳的影响力分析

  非洲国家众多,国情各异。笔者选取博茨瓦纳一国,来考量中国图书在该国的影响力以管窥中国图书在非洲的影响。之所以以博茨瓦纳为例,原因是其经济、文化特征、馆藏量、数据获取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教育及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博茨瓦纳有着多元文化,包括原殖民宗主国的英式文化、受到政府扶持的本土文化、因与南非接壤,物资依赖进口而受其影响的南非文化,此外还有人口占比较多的印度人的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事业兼容并包的姿态,体现在文献收藏策略,则是没有过多政治、文化倾向的干预。

  博茨瓦纳与中国关系友好,文化交流较多。2006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会议后,博茨瓦纳大学(以下简称“博大”),选定上海师范大学作为合作大学建立孔子学院。作为对等的伙伴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在博茨瓦纳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博大支持上海师范大学推进非洲文化研究。2010年博大在人文学院设立中国研究专业学士学位,包括中文普通话课程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课程。中国主题图书的收藏与两国友好交往、孔子学院成立以及中国研究专业的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向博大图书馆赠送了一批中国图书,另外为筹备与保障中国研究专业所需的文献,博大图书馆自己也购买了相关中国主题的图书。

  博茨瓦纳几乎没有书店,图书收藏量最多的是博大图书馆,该馆管理水平、藏书量,远优于其他公共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将其馆藏情况作为分析样本,完全能够代表了该国的文献收藏情况。

  2.1 书目数据的获取与清洗

  博大图书馆建于1982年,馆藏纸质文献约250000册,其中包括特藏部的档案文献和图书资料,图书的内容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法律等众多学科。所有图书均按照编目规则,完成数字化编目。

  在书目检索系统中,选取“题名”和“关键词”字段,以“China”和“Chinese”为检索词查找相关图书,去重后得到4375种,其中出版地为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的有997种。这一检索策略能检中中国主题的所有图书,但无法获取中国出版的非中国主题的图书(检索字段中没有“出版地”一项)。当然,这种情况数量极少,顾不计在内。笔者将检索而得的书单进行了整理、分类、研究和分析。

  2.2 中国图书收藏情况

  2.2.1 品种数量情况

  博大图书馆所藏中国图书共4375种,在整个馆藏中占比极小,其中中国出版的图书997种,占总量的23%,国外出版的中国主题的图书3378种,占总量的77%。博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其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了各个学科,而且作为图书、档案一体化收藏的单位,本国文献的收藏是其重要的馆藏内容,中国图书只是其馆藏的一小部分。博大图书馆资源的购买主要依靠南非书商,同时与欧美几个大的出版社有所联系,馆藏中国图书尤其是中国出版的图书数量有限,受限于采购渠道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博大图书馆收藏中国图书与该大学孔子学院建立和中国研究专业的设立有密切的关系。两国文化交流与学科建设是增加中国主题图书收藏的直接因素。另外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3次赠书也为中国图书的收藏起到了推动作用。

  2.2.2 出版机构分布情况

  博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图书的出版机构来自32个国家,其中91%的图书是美国(1694种)、英国(1288种)和中国(997种)出版社所出版。博大图书馆所藏中国图书,由中国出版社(包括港、澳、台)出版的仅997种,占总数的22.8%。其余3378种均来自国外出版社,其中美国、英国数量居多,表明,该馆收藏的中国图书主要是美、英等国对中国的解读,即国外的视角与观点居多,而中国自身的阐述表达较少。

  馆藏图书的出版社排在前十位的如表1所示。国外出版社以大型出版集团和高校或研究机构为主,其中Routledge集团出版的图书最多,达到511种。表明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在出版质量方面得到图书馆的认可。中国出版社中排在第一的是外国语出版社,主要是汉语学习类图书。博大馆藏中国出版社的排名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中国出版社排名有很大的差异,当然两者研究对象的体量差异也较大,但是也可以窥见非洲博茨瓦纳的馆藏与欧美图书馆的馆藏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排名前十位的中国出版社中,有两个是香港高校出版社,这是值得关注的。英语是香港的政府语言之一,也是重要的学术语言,图书以英文出版对其海外影响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


表1 馆藏中国主题图书前十位的中外出版社
序号 国外出版社 图书数量 中国出版社 图书数量
1 Routledge 511 外国出版社 116
2 Oxford University Fress 140 中国国际出版社 94
3 Cambridge University Fress 139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69
4 World Bank 129 香港大学出版社(香港) 31
5 Springer-Verlag 119 商务印书馆 20
6 Macmillan 110 五洲传播电子出版社 20
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Fress 49 中大学出版社(香港) 20
8 peter Lang 42 华语教学出版社 17
9 Edward Elgar 38 北京大学出版社 13
10 Lexington Books 37 文化部对外联络局 12
World Scientific 37 新世界出版社 12

  2.2.3 主题情况

  博大馆藏中国主题的图书,从文献种类来看,门类比较齐全,各类主题几乎均有所涉及。按照中图分类法将这些图书进行分类,将各类别图书数量排序,排在前八位的类别分别是:经济类、社会科学总论类、政治、法律类、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历史、地理类、语言、文字类、文学类、哲学、宗教类。

  2.2.3.1 经济类

  经济类图书占最大比重,共793种,占总量的18%。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经济改革、能源现状、税收政策、金融体系、企业运作、收入分配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国的经济关系的论述比较多。中非贸易额自1990年开始,每10年增长10倍,2018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也已经变成中国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超过1700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在非洲主流媒体所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中,经济类信息占据了1/2强[6]。中国传递给非洲的主要是经济形象。同时,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博茨瓦纳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多了解相关信息的意图,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以推动本国的建设。

  2.2.3.2 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总论图书共742种,占总量的17%。这一类图书主题包括3个方面:中国概况、人口(计划生育)、妇女家庭问题。从总体上介绍中国概况类的图书便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图书馆在选购时,这一类书会占有一定比例。计划生育和妇女地位问题往往是西方话语体系攻击中国人权的两个常见角度,这类图书的收藏数量不容小觑。

  2.2.3.3 政治法律类

  政治法律类图书共602种,占总量的14%。这一类图书中占比较大的主题包括:中国政党(中国共产党为主)、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国法律等,大多数图书学术性较强。从政治立场与评论角度来看,这一类图书中存在一部分对我国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发展状况存在敌意的图书,比如《中国,侵犯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犯和死刑》(China,violations of human rights:prisoners of conscience and the death penal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香港:中国的新殖民地》(Hong Kong:China's new colony)等图书。

  2.2.3.4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

  这一类图书中,中国教育类占比较大。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各级各类教育情况、教育方法、教育史等都有所涉及。目前,很多非洲国家的大学生都希望“到中国去留学”,而能够获得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往往是他们能否实现留学梦的关键,因此对中国教育状况以及留学政策的了解是很多学生所关注的信息。除教育类外,文化、科学、体育类占比较少,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茶文化,而体育类仅限于武术等传统项目。

  2.2.3.5 历史地理类

  历史地理类图书主题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地方史志、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国地理、西藏问题等。在中国历史的主题图书中,也存在一些彰显西方立场的图书,比如《西藏继承者:印度流亡之旅》(Heirs to Tibet:travels among the exiles in India)、《新疆与中国共产党权力扩张:20世纪初的喀什》(Xin jiang and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ower:Kashgar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历史类图书中涉及西藏问题的有73种,而且都是西方话语的表达。

  中国地理主题的图书主要是中国各区域、行政区划、各地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旅游类图书。

  2.2.3.6 语言、文字类

  语言、文字类图书共322种,其中汉语学习主题的有290种,占90%。主要是学习汉语所用的教材、教参、词典,包括基础汉语、汉语口语、汉语成语等门类。而其他语言学的学术研究、翻译技巧等图书仅占10%。汉语学习类图书均由中国出版社出版,占所有中国出版图书的29%。这类图书绝大部分是由博大孔子学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捐赠,旨在满足孔院学生以及中文系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

  2.2.3.7 文学类

  文学类图书占总量的5%,以古典文学名著、民间故事、诗歌、现代文学为主,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女蝎造人》《千家诗》《宋词》《晚唐诗歌》《林家铺子》《鲁迅故事集》等。而当代文学作品、儿童文学鲜有所见。这与中国文学作品在欧美一些图书馆收藏情况存在差异,博大图书馆对中国当代热门文学作品,即使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也未有涉及。

  2.2.3.8 哲学宗教类

  哲学宗教类图书占比最大的是中国先秦哲学,其次是中国佛教、中国的基督教等。先秦哲学涉及先秦思想家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著作包括《论语》《道德经》《周礼》《孟子》等,此外介绍孔子及其生平、思想和论著的图书也不在少数。涉及中国宗教的图书中,没有宗教典籍,主要是对中国各宗教的情况的介绍,其中有不少藏传佛教相关的图书。

  3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博大图书馆馆藏中国文献数据的分析,管窥中国图书在非洲国家的影响力。

  3.1 馆藏量增长,但被收藏的途径有待多元化

  我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中国版权输出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走出去”取得了初步成效[7],这一成效也包括了走向非洲的中国图书。非洲国家图书馆对中国图书的收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表明中国图书的影响力在扩大。非洲图书馆馆藏中国图书的数量与该国经济状况和该国与中国友好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馆藏中国图书数量不断增长,但其图书馆也经常受到经费的困扰,从上文数据来看,中方对其赠送图书是其增加中国图书收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可见,针对非洲的“走出去”战略,在赠送的基础上,应当向途径多元化方向努力。

  3.2 中国出版机构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博大图书馆馆藏中国出版的图书仅占中国图书总量的2成,而其中1/3是汉语学习类图书,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主要由国外出版社来诠释。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馆藏采购渠道的壁垒,另一方面可能是语言、宗教、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障碍。这也表明“走出去”计划的任重而道远,中国出版机构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3.3 中国出版的图书就中国主题有待形成话语体系

  博大图书馆馆藏的中国主题图书,尤其是学术性图书主要体现了西方观点。我国人口政策、妇女问题、西藏、台湾、新疆问题、“一国两制”问题、所谓的人权问题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阐述与分析均呈现了西方世界的意图,存在对中国的恶意抹黑、污蔑。这需要我们在落实“走出去”计划时,不能仅仅关注中国文化的传播,还需加强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加强相关问题学术性著作的翻译,打破西方语境独大的现状,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总之,在实施“走出去”计划时,针对不同的国家应当采取不同的策略。除了增加翻译作品数量,提高译作质量,与海外出版社合作、抓住数字出版机遇等途径外,促进中国图书在非洲影响,还应当关注馆藏采购合作的书商、适当图书赠送交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传播中国价值观,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出版物,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并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淼.中国主题图书在俄罗斯出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编辑,2015(5)34-40.

  [2]李霄.中国主题图书海外传播状况调查[J].出版视野,2015,(2)10-12,22.

  [3]张岩,张娜,郝柘淞.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地缘与主题研究(2006-2015);编辑之友,2017,(8):9-16.

  [4]曹书乐.近年来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图书馆馆藏情况分析[J].出版广角,2010,(9):15-18.

  [5]出版社海外馆藏影响力大比拼!商报独家发布2018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ED/OL]http://www.yidianzixun.com/n/0jrCNpt1/,2018-08-22.

  [6]陈雪飞.非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非洲本地媒体视角的考察[J].国外理论动态,2014,(3):68-72.

  [7]张纪臣.中国图书:"走出去"更要"走进去"[N].人民日报,2017-02-15(2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