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

2020-08-28 来源:《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作 者】方自金:中国国家图书馆

  【摘 要】以CNKI期刊为数据源,借助Vosviewer软件绘制知识图谱,从发文数量、高频关键词等维度,揭示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研究表明:我国图书馆出版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案例、新环境下图书馆与出版关系、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等方面。并指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我国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特殊语境以及我国图书馆出版总体规划与协调是图书馆出版的未来研究空间。

  【关键词】图书馆出版;学术出版;知识图谱

  1 引言

  图书馆出版是以学术图书馆为主体进行的旨在推进学术成果传播与交流的支持学术性、创意性或教育性内容的创造、传播、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图书馆出版的内容主要包括期刊、专著、电子论文、灰色文献、会议记录、数据、教材和网站等[1]。随着信息技术、经济、政策和文化背景不断变化,图书馆服务也面临着转型与变革,日趋深入地参与到出版体系中,图书馆出版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新的业务增长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领域的发文数量、关键词等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学术界对我国图书馆出版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CNKI)。检索式如下:(SU=(图书馆+出版)ORAB=(图书馆+出版)OR KY=(图书馆+出版),出版年限不限定,文献检索日期为2020年4月,共检索到857条记录。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人工剔除题录信息不全以及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类、图书推荐类等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获得366篇有效文献,以此作为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的分析样本。

  笔者选用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作为研究工具,将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CNKI)获得的366篇论文导入软件,使用作者合作及关键词共词分析两个模块,进行计量学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从整体上展示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研究现状,解析研究特点与未来研究趋势。

  3 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总体概况

  3.1 发文数量

  通过绘制200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的文献分布图(如图1所示)发现,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开始有学者发表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等涉及图书馆出版服务相关内容的论文,但没有从主题上提出“图书馆出版服务”这一概念。2005年,汪雪莲在《试论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提出,图书馆是数字出版产业链重要的环节,未来图书与数字出版要保持互动的关系[2]。2006年,李国新再次强调了图书馆是从数字出版到数字享用的重要桥梁[3]。2012年,赵惠芳、毛一国正式提出“图书馆出版”的概念:是指通过图书馆出版平台,以数字出版形式公开发布图书、期刊、论文、会议文献、工作报告等学术研究资料,以促进网络时代的学术信息交流[4]。之后,学术界对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关注度不断增强,2008—2015年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发文量总体呈现稳步上涨的态势。2015年发文量达到44篇,之后,发文量增长速度较快,年度平均发文51篇,这表明国内学者对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领域的关注度持续增长。



图1 2008—2019年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文献分布图

  3.2 高频关键词分析

  运用Vosviewer软件对366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得到680个关键词,提取频次大于等于5的关键词共25个作为高频词(如表1所示)。去除主题检索词“图书馆”(128次)、“出版服务”(39次),排在前10名的关键词分别为:数字出版(67次)、高校图书馆(57次)、学术出版(26次)、数字图书馆(21次)、大学图书馆(17次)、学术图书馆(16次)、开放获取(15次)、资源建设(14次)、学术交流(13次)、按需出版(12次)、自出版(12次)。这些核心高频关键词代表了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的热点。


表1 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频次≥5)
序号 关键词 频次
1 数字出版 67
2 高校图书馆 57
3 学术出版 26
4 数字图书馆 21
5 大学图书馆 17
6 学术图书馆 16
7 开放获取 15
8 资源建设 14
9 学术交流 13
10 按需出版 12
11 自出版 12
12 出版社 10
13 出版发行 9
14 开放存取 9
15 文献采访 9
16 美国 9
17 图书馆出版服务 8
18 图书出版 7
19 图书馆服务 7
20 开放出版 7
21 文献资源建设 7
22 民国时期 6
23 公共图书馆 5
24 出版模式 5
25 图书采访 5

  通过对表1高频关键词与图2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出版、出版服务、学术出版、数字图书馆是本领域最受关注的关键词,这说明研究者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出版的情况更为关注,学术性是图书馆出版的明显属性;信息技术发展对图书馆参与出版提供了更大可能;支持信息的自由获取,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于科研是图书馆出版的初衷。


图2 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4 研究热点

  4.1 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案例研究

  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开展较早,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服务体系,现已成为国外大部分图书馆的常规性服务。相比之下,我国无论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还是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实践,都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因此,我国学术界比较关注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开展情况,通过分析借鉴国外的图书馆出版服务项目,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现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曾丽莹、刘兹恒对全球188个图书馆联盟参与数字出版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承担的角色和发展的特点[5]。王潇潇、魏蕊从资金来源、岗位及人员设置、出版服务流程、出版服务平台和出版物类型5个方面总结了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与出版社出版服务的合作模式,对我国开展图书馆出版服务提出设置专业的出版馆员岗位和探索建立专门的学术出版服务部门,以重点学科为切入点和获得多方资金支持,设计便捷高效的出版服务流程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等建议[6]。郭晓红从出版理念、出版模式、业务规划、组织结构重组、馆员知识技能、加盟图书馆出版联盟方面对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创新实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出版实践进行了对比思考,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7]。

  4.2 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研究

  早期的图书馆图书出版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出版社”模式。武建铭提出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模式有:图书回溯数字化、在线出版平台、数字研究与参考服务、出版社印刷出版-图书馆数字在线、图书馆提供内容-出版社发行模式[8]。田晓迪、殷俊益、李书宁提出图书馆界与出版领域要跨界融合,具体操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机构知识库和期刊出版平台提供数字出版内容的访问、托管和长期保存;另一种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是图书馆的原有馆藏或者是机构成果,图书馆部分馆藏需要进行数字化以支持长期保存和访问[9]。张小英提出了在学术交流环境下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模式有三种:成立专业出版社、图书馆和出版社合作模式、成立学术交流办公室[10]。石德万、贺梅萍提出高校图书馆除了以资源采购商身份支撑数字出版外,更应该以盘活高校现有资源、汇聚网络零散资源、挖掘馆藏特色资源、集纳高校原创资源的模式直接参与数字出版[11]。随着“协同”思想的深入,在图书馆与出版机构的合作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图书馆与政府部门、学术团体、数字出版机构及数字出版平台等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常雅红认为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模式主要有图书馆独自运营、学术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出版机构、数字出版平台等四种模式[12]。孙杰、吴芳、李珊珊认为,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图书馆学术出版发展的合作模式有三种,即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数字出版机构[13]。

  学术交流环境的变革促使图书馆不断探索业务开展的新模式、新举措,开展图书馆出版服务即是图书馆应对学术交流变革的新举措之一。马利华提出,图书馆出版服务可以促进学术交流的注册、认证、告知和存档四大功能[14],游祎从学术交流的视角揭示了图书馆出版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认为图书馆出版活动对于学术交流注册、学术认证、学术告知以及学术存档等学术交流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15]。

  4.3 新环境下图书馆与出版关系研究

  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学术期刊价格危机和开放获取带来的影响,图书馆出版服务面临的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少学者重新梳理图书馆与出版的关系,对图书馆出版服务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杨琳提出,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图书馆转变过程中,图书馆的角色也从传统文献采购商、技术提供者、出版主体、内容提供者等多个角度日益深入地融合到数字出版中来,从以往单纯的出版社大客户转变为出版社的合作者、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出版者[1]。吉宇宽从著作权责任的视角出发,认为图书馆在出版服务中承担着馆藏资源揭示者、珍稀资源提供者、数字出版服务参与者三种角色[16]。刘雅琼认为图书馆在学术出版中承担着支持者、合伙人、出版者的角色。初景利、闫雪通过对Springer Nature集团和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调查,认为图书馆与出版机构是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两者需要共同探寻新的业务布局与体系结构[17]。董伟认为图书馆与数字出版平台虽存在数字资源定价、市场拓展等多方面冲突,但是为避免恶性竞争,双方应在出版内容、技术、市场等方面寻找合作空间,争取协同共赢[18]。

  4.4 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研究

  服务策略是指导服务实践和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是否有合理、科学的出版服务策略,是关系到一个图书馆出版服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关于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的研究,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兴趣点之一。白雁翼提出,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融合的三条路径: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助力数字图书馆建设;二是依托web2.0云端化,拓展数字平台建设;三是基于互联网便利性,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19]。史淑英、张静、强自力针对自出版的发展变化情况,认为图书馆采访自出版图书的策略主要是关注自出版图书的书目信息和销售渠道,借助于数字资源采购的成功经验和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共享图书馆联盟对自出版图书的评估结果等[20]。吴国彬、何颖认为图书馆应通过与自助出版平台、社区、作者的合作,不断调整角色定位、服务职能和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符合其时代需求的多样化服务[21]。

  5 对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的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主题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图书馆出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关于图书馆出版的研究侧面还不够丰富,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5.1 关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出版服务还有待加强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图书馆出版的研究,研究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图书馆或者高校信息管理、图书馆学专业的科研人员,研究的主要对象也集中于对高校图书馆所开展的学术出版活动。而对公共图书馆及其所开展的出版服务的研究,则寥寥无几;对于科学院图书馆、医学图书馆等专业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事实上,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专业图书馆,都存藏了大量的优质学术资源,在参与出版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加强不同类型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出版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动图书馆出版的繁荣。

  5.2 关于我国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特定语境有待研究

  关于图书馆出版的现有研究成果,学者们往往更关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数字出版和开放存取等热点问题,而对于我国图书馆在出版资源方面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进行的分析研究,则尚属空白。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2]。因此,在国家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图书馆如何整合馆藏传统文化资源,将保存在各类图书馆中的古籍文献、甲骨、金石拓片、竹木简牍、写本文献等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等多种形式公之于众,服务学术与社会发展,也应当成为图书馆出版研究的重要方向。

  5.3 关于我国图书馆出版总体规划与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纵观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国家图书馆、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共同构成了我国图书馆网络,不同类型之间的图书馆因办馆定位、服务对象的区别,在馆藏文献资源方面,既有重复,又各具特色。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全国范围的统一规划协调,放任各类型图书馆参与出版活动,则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随着图书馆出版服务日益增多,研究不同类型图书馆参与出版活动的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此外,标准化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性工作,是普及推广各领域创新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紧密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2008年,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让图书馆管理、服务,图书馆古籍善本的收藏、定级、维修、保护,图书馆环境等领域标准化工作逐步走上了“快车道”。随着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不断发展,及时开展图书馆出版服务标准化研究,是图书馆出版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6 结语

  本文通过对366篇文献进行共词分析,较为直观地揭示了图书馆出版领域文献的时间分布和主题分布。笔者认为我国在图书馆与出版之间的角色审视,图书馆现有出版服务模式的归纳总结以及图书馆出版服务策略制订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切实为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图书馆出版服务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图书馆、出版机构和多元主体协同三个角度展开,前两者是当前研究的主流,多元主体协同范式将逐渐成为未来研究趋势。但是对于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我国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特殊语境以及我国图书馆出版总体规划与协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琳.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3):47-49.

  [2] 汪雪莲.试论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馆杂志,2005(10):16-19.

  [3] 李国新.图书馆:从数字出版到数字享用的重要桥梁[J].图书馆论坛,2006(12):37-39.

  [4] 赵惠芳,毛一国.学术交流新模式:图书馆出版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3-17.

  [5] 曾丽莹,刘兹恒.图书馆联盟参与数字出版的角色与现状[J].图书馆,2018(2):32-36.

  [6] 王潇潇,魏蕊.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实践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9(7):76-81.

  [7] 郭晓红.我国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研究: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创新实践为例[J].情报资料工作,2018(6):74-80.

  [8] 武建铭.大学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出版模式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4(8):106-110.

  [9] 田晓迪,殷俊益,李书宁.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角色与模式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4):38-40.

  [10] 张小英.学术交流视角下图书馆出版服务新模式探讨[J].出版广角,2015(10):74-76.

  [11] 石德万,贺梅萍.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7(1):124-126,136.

  [12] 常雅红.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角色和模式分析[J].情报探索,2017(4):89-91.

  [13] 孙杰,吴芳,李珊珊.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学术出版策略与发展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8):5-11.

  [14] 马利华.基于学术交流功能的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8):11-16,95.

  [15] 游祎.基于学术交流的图书馆出版服务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61-65.

  [16] 吉宇宽.图书馆出版服务的角色定位与著作权责任的承担研究[J].现代情报,2017(3):119-125.

  [17] 初景利,闫雪.数字出版与高校图书馆的应对:对Springer Nature集团和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馆论坛,2020(3):1-7.

  [18] 董伟.数字出版平台与图书馆跨界合作的利益冲突、链式逻辑与协同路径[J].出版广角,2018(10):42-44.

  [19] 白雁翼.“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战略[J].图书馆学刊,2016(6):27-29.

  [20] 史淑英,张静,强自力.自出版的兴起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4):85-89.

  [21] 吴国彬,何颖.图书馆应对自助出版影响的策略探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4):50-53.

  [22]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4-0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