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黄文秀》

2020-08-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王建平
  我第一次知道黄文秀先进事迹是在电视上,当时就看得热泪盈眶。一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广西百色的乡村,当起第一书记,牺牲在扶贫路上,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中共中央追授她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追授她为“时代楷模”。她还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20年5月17日,她又获颁“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大量的宣传报道和文艺作品,使得黄文秀事迹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怎么实现黄文秀题材的艺术突破,再传时代楷模的正能量,就成为当下文学创作的新命题。对此,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林超俊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交出了一份感人而圆满的答卷,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生动塑造文秀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创作重点并不在众所周知的黄文秀扶贫事迹。林超俊在书中14章篇幅里,只安排了第七章“文秀的新长征”、第八章“稻田里能长出‘黄金’吗?”和第九章“文秀和她的‘超强战队’”等3章专门写黄文秀的扶贫。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黄文秀这个人,另辟蹊径地写她的一生,写一个普通女孩怎样成为新时代楷模的过程,令读者联想起那句名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诚如他在“后记”所说的:“10个来月的采写过程,我始终在对自己发问:文秀是怎样的一个女孩?她的工作与生活是怎样的情形?她的内心是一个怎样丰富的世界?”这个充满感性的创作出发点和立足点就使得这部作品进入了文艺创作的语境,进而彰显出文学的品位。

  为此,林超俊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框架去全面表现黄文秀。他在时间维度上拉长了文秀的事迹以及影响,而把笔触从她牺牲的那一刻起向前推进和向后延伸。书的第二章“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第三章“19岁姑娘的心愿”、第四章“北京求学的时光”、第五章“隔空对话:文秀的民族文化情结”以及第六章“百色老区的新干部”等,写黄文秀的前传,表现了她在扶贫前成为时代楷模的必然性。书的第十章“最后的背影”、第十一章“文秀的家风”、第十二章“为了文秀未了的心愿”、第十三章“文秀,我们来了!”等,则写黄文秀的后传,表现她牺牲后的影响,揭示成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的原因。在这条按时间发展的纵向布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文秀的成长脉络,明白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是怎样炼成的。不仅于此,林超俊还在空间维度上聚焦黄文秀的人生,通过老师、同学、朋友、同事、战友、乡亲、家人,甚至曾经帮助过她的爱心人士的眼睛和口述,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黄文秀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从而使她成为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她好像是一块吸铁石,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关心。她又仿佛一座立体的水晶雕像,呈现出的多面,折射出不同的思想光辉与精彩,感染和打动着人们。这样,林超俊笔下的黄文秀就不仅仅是一位年轻的第一书记,而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新时代青年典型;她的故事也不拘泥于百色和百坭村,而是辐射到全国,凸显出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以及广西故事的魅力。这种扩大时空的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书的内容。可以说,全方位的描写使得这部报告文学在关于黄文秀的主题创作中显得极为独特而吸引读者,令人耳目一新。

  浓墨描写文秀心灵,令人思想振奋

  在刻画黄文秀时,林超俊不但清楚地记叙她的事迹,而且浓墨重彩地描写她的主观世界。

  首先,深入挖掘黄文秀的思想根源,揭示她成为时代楷模的内在原因。例如,林超俊从黄文秀在山西长治学院就读本科的经历,挖掘出黄文秀更感兴趣的是长治与自己家乡百色的共同之处,进而深入挖掘出上党战役及其太行精神和百色起义精神的一脉相通,使黄文秀产生了思想共鸣,铸就了她的人生信念和理想追求,化为日后的返乡扶贫、成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时代楷模的思想动机。林超俊还借助黄文秀的班主任闫建华之口写道:她“是长治学院‘求真、求实、求善、求美’校训的积极践行者,是百色起义精神的英雄儿女,是太行精神滋养的优秀青年,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巾帼榜样”。也就是说,黄文秀在长治学院种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在后来的生活与工作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花红叶绿,美丽无比。

  其次,具体展现黄文秀的多面品德,突出她美好的人格魅力。例如,在“文秀的家风”里,通过对黄文秀家风的描写,不但写了她的孝顺品性,而且还揭示出她的优良品德的形成环境与原因。又如,在“为了文秀未了的心愿”一章中,既写了“无锡亲人的哀思”,又通过“文秀与无锡的三个‘缘’”,写了她在读书时受到恩人的资助和她毕业后要帮助百色3位优秀贫困生获得资助,在延续资助帮扶失学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全国道德模范”的感恩情怀。再如,在“文秀和村里的烟农”一章中写她扎实肯干、干脆果断的工作风格,表现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的风范。而在“那些年,文秀和导师郝海燕的缘分”一章中则写她的热情爽朗、为人善良和认真好学。黄文秀的这些美好品德与个性,反映出她的心灵美。

  再次,巧妙表现黄文秀的内心世界,活化她积极的奋斗心理。黄文秀留下了许多日记和笔记,以及林超俊在采访中记录他人转述黄文秀的话,成为打开文秀心扉的钥匙。所以,林超俊从黄文秀的心语切入,进到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美丽人生。一方面,通过各章的题记,画龙点睛地活化其心理。例如,第三章“19岁姑娘的心愿”就是从她的入党申请书中选取一段话:“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又如,第四章“北京求学的时光”写文秀对导师郝海燕说:“老师,我看着您就觉得很亲切,看到您我就不紧张了。”再如,第八章“稻田里能长出‘黄金’吗”的题记——“文秀说:‘我接受了党的任务,就要和时间赛跑,群众脱贫了我再好好休息,这样心里才安稳踏实。’”另一方面,将黄文秀心语化入她的故事叙述中,与情节水乳交融,自然流出。例如,第七章“文秀的新长征”之“扶贫‘新手’如何‘上路’?”把黄文秀驻村心路历程的工作总结以及她的驻村日记选摘下来,直接写文秀自己“说”。于是,这些折射出黄文秀心理的话语就有了独白的张力。

  最后,真诚诗化黄文秀的崇高精神,升华她感人的先进事迹。林超俊是位诗人,所以当他面对黄文秀先进事迹时,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油然而生,诗情也随之喷发。他在“后记”里说,撰写这本书的念头是从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音乐会开始。在最后一起合唱《不忘初心》时,他说:“我已泪流满面。唱着唱着,文秀的形象在我眼前跳动着,我仿佛看到她踏遍万水千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林超俊不但写作此书,而且还用诗歌的方式去升华和歌颂黄文秀的精神,为这部写实的报告文学赋予感情色彩浓烈的诗歌韵味。他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文秀故事,既真实可信,贴近读者,又便于抒情,表达看法,使诗化情绪流淌书中,让读者被文秀精神所打动,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这本书里,有两个部分给人以新奇之感。一是第五章“隔空对话:文秀的民族文化情结”。林超俊以黄文秀的毕业论文为依据,借助3个梦境,写了“我”和黄文秀的心灵对话,探寻她的民族情结及其热爱家乡的情怀,表现她选择毕业后回到家乡,为乡亲们脱贫而奋斗的内因。二是尾声“蝶之梦——唱给文秀听的歌”。林超俊采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叙事角度,直接表现了自己对黄文秀的讴歌与赞美,并且在最后用“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诗歌般的颁奖辞结束全书。这样的“尾声”实际就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散文诗,而黄文秀先进事迹就是一首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交出了感人而圆满的时代楷模答卷。所以,《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激发了新时代青年的情感共鸣,具有令人思想振奋的力量,昭示了内涵意蕴的深度。

  (作者系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