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8日讯(记者 戴璐岭)阅读是人类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文明传承和民族兴亡的历史证明,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培育城市文化灵魂。
今天成都市民谁在读书、读什么、怎样读?近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2014年成都市民阅读指数。调查显示,2014年成都市民阅读指数为54.84分(百分制)。市民阅读指数包括个人阅读行为和阅读环境两部分,个人阅读行为指数为56.48分,阅读环境指数为48.28分,个人阅读行为指数高于阅读环境指数。
从年龄段来看,30-39岁年龄段市民阅读指数最高,为61.86分,最低是70岁以上市民,只有38.59分,阅读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态势,即青年人阅读指数最高,中年人次之,少年人较低,老年人最低 。
阅读方式以纸质阅读为主,数字阅读已成趋势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阅读文本的通俗化、多元化、图文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社会进入一个视觉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时代。受访市民的阅读方式中,选择纸质阅读的占43.31%;选择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占17.10%,两者皆有的占39.59%。由此可见,数字阅读趋势发展迅猛,阅读方式愈发多样化。
尽管数字化阅读越来越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海量阅读,但纸质书依然无法替代。调查表明,纸质书仍然拥有广泛的受众群,纸质书可以体会文字之美,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印刷的墨香,创造一个美的阅读氛围和趣味,它所提供的阅读舒适性、真实感、文化重量仍是独一无二的。目前,装帧精美、设计独到的纸质书十分受读者欢迎,部分市民读完电子书之后,还会专门购买纸质原著来收藏。
市民阅读种类以报纸、期刊为主
阅读种类反映了市民的阅读倾向,报纸、杂志期刊最受成都市民欢迎。调查结果显示,阅读人数最多的前五类是:报纸52.85%、杂志期刊38.90%、社会科学类22.65%、文化类19.86%、军事类19.61%、文学类18.21%。政治类 17.76%、法律类14.74%、经济类14.26%、体育类13.66%。由此可见,成都市民阅读爱好明显倾向于报纸、杂志期刊,在茶馆、店铺、公园、车站、小区等城市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读报人。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军事类题材的市民比重占到第五位,随着钓鱼岛、南海等领土争端升级,关注军事类题材的市民越来越多,“位卑未感忘忧国”,军事类书籍强调公民对社会、国家责任的承担,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有助于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年人均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 阅读时间半小时左右
2014年,成都市民人均阅读了6.04本纸质图书、7.39本电子图书(包括电子书籍或图书连载)。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8-70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39本,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成都市民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据统计,成都市民每天阅读传统纸质图书的时间(不包括报纸、杂志期刊、教科书、工具书)大致为39.20分钟;使用电子设备阅读图书的时间大致为35.67分钟,阅读正在成为市民一种生活方式。
三成市民家庭藏书数量在100本以上
家庭藏书数量在50本以下的市民占37.54%;51-100本的占21.17%;101-200本的占15.11%;201-500本的占9.05%;501-1000本的占3.22%;1001-2000本的占1.42%;2000本以上的占0.82%。电子阅读的兴起,公共图书馆藏书的丰富,市民对纸质图书价格的承受能力都会影响家庭购书、藏书数量,很多人选择从网上下载、收藏图书。
四成市民去过当地图书馆、社区书屋
48.75%的市民知道本地(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具体位置并去过;21.71%的市民知道,但没有去过。29.54%的市民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
去过图书馆的人当中,57.91%的市民认为当地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能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55.58%的市民认为当地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及丰富性能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44.05%的市民去过社区书屋阅读;5.27%的市民表示知道有社区书屋但没去过。
去过社区书屋的人当中,44.13%的市民认为社区书屋开放时间能满足居民的读书需求,对于社区书屋图书供应量及丰富性能,39.83%的市民认为能满足居民读书需求。
六成市民每月到书店1-3次
2014年以来,受访市民和家人平均每月到书店购书或阅读的次数:1次以下占9.96%;1次的占28.43%;2-3次占26.55%;4-5次的占10.87%;6-10次的占4.10%;10次以上占4.47%;从未去过的占15.62%。但26.15%的市民反映书店离家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