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答卷》梁庆才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余仁山(中央电视台)
2019年10月,河南籍作家梁庆才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时代答卷——来自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攻坚报告》(以下简称《时代答卷》)出版发行。该作品刻画了一个个骨肉丰满的典型人物,讲述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再现了一起起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引用了一组组幽默形象的方言俚语,展示了一份份客观真实的数据资料,通过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光山县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伟大功绩,全方位展示了脱贫攻坚战中一个县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壮丽画卷。
在阅读全书、采访作者之后,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时代答卷》的成功是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全面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成果。在笔者看来,增强“四力”,也就是增强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表达力。
要增强勤快的“脚力”
要想增强观察力,必须练就勤快的“脚力”。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体察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只有多走、多看、多问、多查、多知、多请教、多交流、多采访、多调查、多取证、多搜集资料、多掌握事实、多发现、多记录,才能有积累、有思考,才能对采访到的事实驾轻就熟,才能下笔有神。
作者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多次从北京往返家乡光山,前后采访了将近一年时间。为了增加对扶贫攻坚工作“点”的了解,他走遍了光山全县19个乡镇街道,40多个村,召开各种座谈会近百场,有时会后再到采访对象家里深度采访。为了增加对“面”的了解,他采访了县直20多个局委办。为了增加对全局的了解,他深入研究学习中央出台的关于扶贫攻坚的政策,搜集了海量的相关文件和文献资料,多次前往县委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收集了近年来县里出台的所有文件资料,还收集了各级媒体关于光山的新闻报道,翻阅了光山县志和水库志等史志,获得第一手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他采集到的素材有上千万字,录音素材近千小时。有了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资料,再下笔时也就游刃有余。
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确保真实性,他采访人物近200人次。有时为了考证细节,他还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采访了很多退休干部和数十位进京出差办事的干部群众。采访中,有人敏感不想说,有人低调不愿说,有人清高不屑说,有人忙碌没空说。于是,梁庆才想尽了千方百计,最终成功动员了采访对象配合采访。
让作者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特别低调不愿意多说,加上本身工作特别忙,很难有相对集中的采访时间。特别是县委书记,作为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的最高指挥者,在这场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是这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无论如何也得采访到位。在多次采访未遂的情况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得知刘勇书记要到北京出差,他就专门跟着刘勇一起坐高铁,实现了全程“陪聊”。刘勇在北京办完事后,还要去天津办事,他又跟着刘勇去天津,往返路上继续“闲聊”。作者深有感触地说,“聊天”是采访的至高境界,前提是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功课做得越深,对采访对象了解越多,采访时双方进入情况越快,采访效果就越好。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要提前在其外围通过其他人采访到基本事实、公开事件后,才能采访重要角色,通过其佐证一些细节,求证一些事实,挖掘他的内心世界,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升效果。
为了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减少外界干扰,梁庆才向同学借了一部车独自驾驶,完成了长达数月的深度采访和调研。
要增强敏锐的“眼力”
要想增强判断力,必须练就敏锐的“眼力”,才能察百态、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才能站位高、视野宽,视角新,眼光特;才能由小见大,见微知著;选题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作品才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作者说,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无意中看到一个叫张笑恒的光山老乡描写了老家的一首打油诗,不禁让他心痛:
田荒走野兔,不见种田人。青壮搓麻将,翁妪带幼孙。儿童留守多,未见爹娘亲。偶见两书生,疯狂游戏沉。蓝天依旧在,碧水无处寻。乡音虽未改,面容已陌生。土砖青瓦没,沿途路扬尘。父母今犹在,病痛缠枯身。杀鸡温酒忙,待我如上宾。偷拭双流泪,强忍哽咽声。辞别送村口,嘱托一声声。尾箱已塞满,全是故乡情。回首尽忧郁,故土难留人。
光山的情况,实际上是当时全国贫困县现状的缩影。作为从光山走出的作家,梁庆才一直关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更关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他惊喜地发现,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号角越吹越嘹亮,光山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天翻地覆。
80多万人口的光山,有将近8万贫困人口,无论是相对数字还是绝对数字,都在全国贫困县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办定点扶贫光山,扶贫攻坚任务如此艰巨,脱贫速度如此迅速,脱贫质量如此之高,光山扶贫攻坚的经验和模式自然令世人瞩目。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高度评价说,“光山县这几年脱贫攻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思想和党中央脱贫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也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
于是,作者就有了为群众立命、为英雄群体立传、为时代画像的想法,创作一部以光山窥全国、从中央看地方,以扶贫攻坚为主题的报告文学的念头呼之欲出。
要增强善思的“脑力”
如果说眼力是外在表现,那么脑力就是内在源泉。一部优秀的作品,必须兼备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必须要深思熟虑,才能心中有人民、胸中有大局,讲政治,讲方向,讲究时度效。《时代答卷》作者在增强思考力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作品中描写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具体的事件,都体现了作者对要表达的主题所充满的思辨色彩。比如,面对光山凸显出来的诸多矛盾,通过县委书记刘勇叩问大别山:“多年以来,光山人想甩掉贫困帽子的同时,又不得不精心呵护‘国家级贫困县’这顶帽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全国大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窘态和现状。为改变这种现状,开始主政这方土地的刘勇在进行深入实地调研后陷入沉思: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下的光山总体是比以前富裕些了,可农村为什么会如此萧条,县域经济为什么还是这么脆弱?都进入新的时代了,可光山下一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经济怎么发展,乡村怎么振兴,农民如何富裕,社会怎么发展,队伍怎么建设?都说国家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矛盾叠加,问题交织。时下的光山何尝不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光山,除了把矛盾和问题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动力,把化解矛盾当成推动改革发展的机遇,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锦囊妙计吗?
试想,如果作者不在“脑力”上下足功夫,或者是作者不“善思”,这种“思辨”的力量和魅力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作品的各个环节,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显得厚重的关键所在。
要增强独特的“笔力”
脚力、眼力、脑力,是作者修炼的内功;而这三力,最终要体现在笔力里,呈现在读者面前。要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镜头、话筒,做到快、实、新、活,让读者觉得好看、耐看,内心产生共振共鸣,继而引导自身行动。表达力增强了,《时代答卷》自然就能受到各界欢迎,就能广泛传播。
一是叙述故事化。全书以故事为载体,吸引读者一个接一个读下去,悬念不断,不忍罢手。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现场感。代县长刘勇刚到光山上任时,上百名群众经常堵住县委县政府大门,有时甚至冲破安全门穿过大院广场,县委县政府被迫转移到数公里外的行政会议中心办公。县委、县政府不能在县政府正常办公,不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光山信访形势的严峻,也直观展示了光山存在的重重矛盾,同时也感受了刘勇面临的巨大压力。
二是人物选取都极具典型性、代表性。书中人物覆盖了县级干部、局委办干部、乡镇干部、村委干部、普通群众;下派干部中,有中办派驻,有省直单位派驻,有市直单位派驻,有县直单位派驻。这些形象丰满、各具特点的典型人物,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扶贫干部和一线干部群众之间的双向教育和感动。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和牵动人心的故事,从基层一线干部的迷茫求索,到他们与群众面对面的情感碰撞,再到群众觉醒后的聚力突破,展现了近年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扶贫场景,为中国扶贫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党员干部创业史、人民群众奋斗史和中国社会变迁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对全国减贫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四力”中,脚力是根基,眼力是前提,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关键,它们是一个既环环相扣的链条、又相互融合的整体,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升华的动态过程。报告文学《时代答卷》创作的成功告诉我们,宣传文化系统只要增强“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观察社会、以脑力深度思考、以笔力呈现精彩,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本领,培养优良作风,就能创作出有政治高度、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有人文温度的优秀作品,就能更好地肩负起宣传文化工作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