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阅读的种子总要发芽

2020-08-2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刘蓓蓓
  “推广好书”,是每月推荐优秀畅销书榜的初心,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因为我们深信,阅读是一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的事,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埋着一颗读书的种子,它需要找到发芽的温度。

  打捞过去 观照现在

  书写过去,因为那可能是一整个时代的风景,如果不努力去打捞,就会消失在岁月的河流里,带来记忆的遗憾;观照现在,因为生活在当下,希望能够从书里面读到自己的身边人,或者读到自己。

  在莫言新作《晚熟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莫言真正将自己写进了故事里,毫不避讳地向读者敞开了获得诺奖后的生活。书中不再是“英雄好汉”,而是当代社会的“新人”,他们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莫言说:“一个读者之所以能够被某些书打动,甚至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担忧、痛苦,那就说明这本书里写到了自己,写出了很多人共同的感受。”

  在创作“致成长”系列第一本《焰火》时,李东华就提到,要到真实的人群中去,看到真实的内心、真实的成长图景,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她说《焰火》几乎是非虚构写作。这个系列的《星芒》《小满》两本书依然延续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教育家朱永新这样评价《小满》(长江文艺出版社):“李东华关注并尝试剖析了青春期少年最本真最内心最需要的情感,而其中又给出成长需要的提领。”

  当代生活情状需要记录和描述,往昔生活也需要有力的笔触带我们回返。在《街上的马》(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作家刘海栖以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朴实灵动的语言,逼真地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的“少年群像”。山水沟街热气腾腾的生活,让现在的我们倍感新奇。在评价刘海栖这几年对过去生活写作的作品时,作家张炜认为其意义在于“展示和呈现鲜活的‘旧生活’,从而构成其重要的生命环节”。

  读者立场 深入浅出

  学术理论终是为了服务实践,法律要义则是保障人民生活,能否将这些内容以贴近读者的形式呈现,就要看作者的功力了。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或“民事权利宣言书”,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让民众真正理解民法典,是当下和将来面临的现实问题。《民法典与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通过73个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鲜活案例和45个热点焦点问题,以生活化、趣味性的语言进行分析解答,为读者了解民法典基本知识构筑了“方便法门”。

  30年一直在从事研究《史记》这一件事的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在《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中华书局)一书中,不仅挑战了讲述《史记》中的“表”“书”两体这一难题,而且难得的是,他还用浅显轻松的语言告诉读者,它们是什么、记录了什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这样写。“宫斗剧”“伦理片”“纪录片”,这些词都在书中出现,陈正宏幽默的文风、深入浅出的呈现能力,会令读者豁然开朗,启发读者通达心境、照鉴自我。

  经济学对于大多普通百姓来说往往高深莫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我的经济学思维课》(东方出版社)中反复强调,经济学的理论并不都高高在上,它其实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比如,大学教育为什么让人身价倍增?人们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些经济学的原理。

  真诚写作 传递希望

  许多作品广受欢迎,得益于读者被书中人物、故事、文字所鼓舞。能实现这种共情,根本原因是作家真诚写作的姿态。《战“疫”书简》(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中66封来自世界各地的书信,是真实的,是虔敬的,更是充满希望的。“它不仅仅是书信,更是心灵史和斗争史。”主编李修文深信,这些真切的倾诉,是活得更好的信心之源。

  剧作家万方在新书《你和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首次以毫无保留的姿态讲述了父亲曹禺和母亲方瑞的过往。万方花了10年时间,才有了面对真相的勇气。在批评家杨庆祥看来,《你和我》中有很重要的共情能力,万方写作的出发点是真诚。“作者通过反思自己来抵达曹禺那一代人的精神高度和精神困境。”

  勾勒未来 丰富想象

  丰富的想象力,不仅能够带来对未来世界的各种想象,也能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个眼前的世界。

  当下流行的现实主义写作,更多的是照搬生活,但像《怪诞故事集》(浙江文艺出版社)一样,突破日常经验去观察我们熟悉的世界,却是比较少见的。书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讲述了10个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的怪诞故事。作家孙甘露认为,这些怪诞故事,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经验之外的、跨越了想象边界的某种“真实”,是当下这个信息化、碎片化时代下,对于人们生活经验和生命经验的别样书写。

  对未来学家来说,预测未来,并不只是单纯依靠想象,更重要的是调查当前的趋势,并据此来描绘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在《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作者罗伊·泽扎纳就勾勒出了三场科技革命即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生物革命在未来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甚至在未来重新定义人类的场景。罗伊文字权威而不失生动,理性而不失俏皮,站在未来学的高度,解读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带来深远影响后我们的对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