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于1990年的《细胞研究》最新影响因子突破20。《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标志着《细胞研究》作为我国本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尖学术期刊,已稳居国际一流顶尖期刊行列,在推动提升我国学术期刊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我国科学文化更好更快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那么,《细胞研究》有哪些办刊理念与经验成为其影响因子突破20的秘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
组建专业团队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流的科技期刊当然要发表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真正推动科学发展,推动人类进步。”这是程磊心目中一流科技期刊的标准。
“我们采取了类似于《细胞》《自然》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的运行方式。目前我们的科学编辑全部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其中不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后,包括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以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有了这样一支杰出的专业编辑团队,才能和学者在专业学术领域进行交流,这是我们为作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程磊表示,“凭借这支高素养的编辑团队,我们才能保证审稿速度快、提出的修改意见到位,最后还能对论文的英文表达进行修订以达到精准的要求。这是我们能够吸引高质量稿件的制度保证。”
为了能够吸引高质量稿件,《细胞研究》编辑部还建立了一套紧贴读者需要又能保证一流水准的具体措施,即拓展建立了论文发表的“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程磊表示,“双通道”旨在为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优秀原创论文,以及在国外期刊评审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优秀论文提供快速审稿的服务。
程磊认为,要能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几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即专业编辑团队的研究背景和编辑经验,期刊在科学家中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声誉,以及期刊编辑与科学家之间长期良好互动而赢得的广大科学家的信任、支持与协助。
对于如何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程磊给出了“硬核”经验:“归根结底就在于建立一支适应高端期刊发展需求的专业科学编辑队伍,没有优秀的人才,一切都是浮云。”
建设“双通道”发表高度创新成果
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有一流的学术稿件。怎样才能吸引到一流的高质量稿件?《细胞研究》的“双通道”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绿色通道”是指当作者的文章在国外权威期刊审稿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审稿后要求大修或者退稿时,若作者修改有困难,作者可以将该权威期刊的审稿意见及其稿件一并发给《细胞研究》,专业编辑团队可以根据已有的审稿意见给作者快速答复,或者小修,或者重新送审。而“快速通道”是指由于某领域科学研究的竞争太激烈,作者希望能率先发表,但该文章未在其他刊物送审过,专业编辑团队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积累及对文章的综合判断作出送审决定。
“对于这些论文,我们均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审稿服务,最快72小时就可将审稿意见返回给作者,论文经过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在本刊快速发表。”程磊表示,通过这两个通道,近年来《细胞研究》发表了一批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原创成果,学术水平相当于《自然》《细胞》发表的文章,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的原始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海外渠道增强国际影响力
在一流的作者团队、一流的编辑团队、一流的办刊理念和管理制度共同作用下,一本科技期刊才能逐渐发展成一流的科技期刊,在这个过程中,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是一流科技期刊不懈的办刊追求。
与多数科技期刊不同的是,《细胞研究》对于编委的依赖没有那么明显。程磊介绍说:“由于我们采用的是专业的科学编辑运行方式,因此,《细胞研究》的编委不介入日常的稿件处理。我们对于编委的要求主要是在其研究领域内要有较大的影响力,能够帮助我们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宣传推广。简言之,我们希望借助编委的学术影响力来拓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对于目前国际上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学术期刊发布方式——开放获取(OA),《细胞研究》也跟进比较早。自2010年起,《细胞研究》就支持作者选择OA的方式,即如果作者选择OA并付费,那么他的文章在上线之时即免费向全球读者开放。程磊认为,对于优秀的学术论文,OA的方式能极大地推动其传播,促进学术交流。
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少科技期刊也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迅速、海量等特点,为更多的读者服务。《细胞研究》于2015年推出了在线网络期刊《细胞发现》,与《细胞研究》形成“高端—中高端”阶梯出版互补模式,这是创新办刊理念的又一重要实践。如果论文的标准暂时无法达到《细胞研究》的标准,科研人员可以先尝试《细胞发现》。程磊还介绍说,虽然《细胞研究》没有设立自己的新媒体发布渠道,但是并不拒绝新媒体,“我们发表的大多数论文都会通过知名新媒体渠道予以发布,比如国内科研群体熟知的BioArt,iNature等。”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细胞研究》也有进一步的思考。程磊认为,选择适合的国际出版商对于期刊国际化是非常有帮助的,毕竟他们在国际市场宣传、营销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渠道,同时谙熟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程磊表示,“未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真正在海外设点,但不是委托海外编委的方式,而是如同现在不少国际顶级刊物直接在全球科研热点地区招募编辑,直接与当地的科研群体进行互动。我们在这方面目前还比较欠缺,也一直在尝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