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郭莉:成都市医学信息所《现代临床医学》编辑部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是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备受众人关注。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形势下,作为科技出版媒体,医学期刊应快速反应,发挥专业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笔者就医学期刊该如何应对疫情,发挥应有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医学期刊;专业优势;社会责任
自2018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传播,目前已感染了数万人,来势汹汹,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期刊工作者们该如何利用好这块专业的阵地,借助权威传播平台的优势,同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从而体现自身的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呢?笔者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快速积极报道,增强期刊时效性
《科学》杂志主编鲁宾斯坦认为科技期刊应“保证最重要的观点和最正确的认识以最快的速度让科学家知道”[1]。近年来,随着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及自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速度大为加快,虽然期刊受出版周期所限,传播速度逊于上述媒体,但并非意味着期刊不强调时效性,相反,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药期刊人应具备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在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打破四平八稳的办刊节奏,优化按部就班的出版流程,快速反应,及时报道有关疫情的研究进展及科研成果,增强反映学科前沿信息的主动性。
(一)缩短出版周期
国外许多著名的医学期刊均是周刊,国内的医学期刊则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及稿源的限制,多以月刊及双月刊为主,时效性与国外优秀医学期刊存在差距。欲靠缩短刊期来缩短出版周期,短期内难以实现,远水解不了近渴,不妨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稿件见刊速度。一是建立投稿激励机制及发表绿色通道: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来吸引新冠肺炎的最新成果投稿,一旦录用,优先发表。二是缩短审稿周期:医学稿件的内容具备复杂性及多样性,而负责外审及终审的专家通常业务繁忙,若按常规审稿,周期普遍较长,通常为半个月到1个月。因此,一旦收到相关稿件,编辑应第一时间初审后送外审,并且主动联系审稿专家,加快审稿进度。在坚持“三审”制,确保稿件质量的情况下,结合期刊自身的特点,采取创新措施,让相关稿件快速录用,《中华护理杂志》在SARS期间,先由两位专家审阅并签署意见,然后集体决审、主编当日签发的模式值得借鉴[2]。三是提高出版人员工作效率:遇到学术价值极高的稿件,校对人员应发扬奉献精神,加班加点,与排版人员通力合作,打破常规,边排边校,同时做好与印刷厂的协调工作,采取快印的方式,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让文章发表。
(二)优先数字出版
有报道,我国医学期刊有关SARS的报道与国外著名的医学期刊有近1个月的时差[3],造成这种滞后除了刊期偏长等因素外,也与当时国内期刊业普遍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自2010年10月正式开始搭建以来,中国知网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已日趋成熟,调查显示,与科技、农业期刊一道,医学期刊已成为优先数字出版的生力军[4]。医药期刊可充分借力该平台的优势,让新冠肺炎学术成果优先数字出版。另外,医药期刊普遍有自己的网站,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同时,也可在期刊网站同步发表,提高网络传播的覆盖面。
二、发挥专业优势,体现学术导向性
在疫情暴发期间,各媒体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但由于对事件的认知程度不一,存在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不良媒体,笃信流量为王,崇尚眼球经济,难免出现过度炒作,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甚至虚假报道,误人子弟。而医学期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专业的作者群及权威的学术专家队伍,对于行业、动态的了解与把握要远高于一般的大众传媒,能更科学地传播疫情相关知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舆论,有益于公众正确、理性地对待疫情,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一)专题组稿
各医学期刊由于学科不同、学术资源有别、影响力差异,在组稿的内容方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疫情的防治,要求多个机构的多个科室协同作战,包括医院的呼吸内科、传染科、儿科、重症监护科、心身医学科/精神卫生科、麻醉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疾控中心的流病科、传防科、消杀灭科以及卫健委等行政机构的相关科室,各医学期刊要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量力而行,集中火力,有针对性、连续性、系统性地进行新冠肺炎专题组稿。另外,本此疫情疫区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地区,相信湖北的医药类期刊可借助地利的优势,组织更多的高质量稿件。
(二)开设专栏
医药期刊大多存在栏目设置大同小异,一成不变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降低了对读者的吸引力。而疫情的出现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又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各医药类期刊可以此为契机,开设以“新冠肺炎防治”为主题的专栏,增加的栏目名称及种类可结合刊物情况自定,发表关于病毒发病机理、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疫苗研发等方面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及学术成果,并辅以“专家论坛”“综述讲座”及“个案报道”等,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充分满足受众的求知欲,通过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提高期刊的可读性。
(三)创办增刊
在抗击疫情的前期,一线医务人员往往忙于具体的救治及防控工作,无暇沉下心来做科研。一段时间后,他们积累了诸多的感想、体会、经验和体会,迫切地希望借助专业媒体出版,以供同仁分享,但正刊由于刊期及版面的限制,常满足不了激增的发文需求,而创办增刊则可以弥补正刊的不足,不仅增强了期刊的时效性,而且拓展了报道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实践证明,是非常时期迅速而有效传播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例如,《中国口腔医学信息》2008年第3期上出版了以华西口腔医院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增刊,就很好地配合了抗震救灾工作[5]。同样在新冠肺炎期间,有条件且稿源充足的医药期刊也完全可以提前做好创办增刊的准备,以便应对即将到来的投稿高峰,更快、更多地将学术成果见刊,为未来的疫情防治提供指导及参考。
三、强化媒体担当,不忘自身公益性
科技期刊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与医学科技密切相关,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体,医学期刊理应与时代同呼吸,和人民共命运,发挥自身价值,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进行科普宣传
2002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科普学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强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6]。然而多数医学期刊专业性很强,平时刊登的学术文章,多晦涩难懂,艰深抽象,使普罗大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在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时,面对海量的相关知识报道,以及众说纷纭的学术观点,老百姓往往不辨真伪、无所适从,此时,各类医学期刊正好发挥行业优势,一方面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文字为大众进行科普宣传,发挥正确的学术导向;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扩大读者群,提高影响力。各类医学期刊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采取开设科普专栏,增加科普版面,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持续发布科普知识等多种形式,来切实履行新闻出版媒体的科普职责。
(二)投身公益活动
可效仿国内一些优秀期刊的做法,如发布公益广告[7],制作公益手册[5],力所能及地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部分医学期刊的编辑,若有相关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亦可作为后备力量,在人力调配允许的情况下,支援疫情的一线防控;编辑部也可以集体或个人的名义捐资捐物,尽绵薄之力。有条件者还可联合社区、学校举办公益讲座、培训,与医学会、医院等单位合作,邀请编委、专家们举行新型肺炎专题研讨会。
四、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疫情暴发增多,相继发生了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而就在今年1月30日,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学期刊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播医学知识、展示学术前沿、促进学术交流的重担,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打赢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时,每次疫情后都将有大量的学术成果产出,医学期刊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打破常规,优化出版流程,提高稿源质量,丰富栏目设置,从而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效应,办成读者与作者都喜爱的期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刘文娟.论科技期刊的时效性[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2(04):118-119.
[2]田力.励精更始,高屋建瓴——《中华护理杂志》应对SARS突发疫情的做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04):362-363.
[3]丁云秋,游苏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带给中国医学期刊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05):464-468.
[4]龚怡蕾.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调查[J].戏剧之家,2018,276(12):207-208.
[5]汤亚玲,梁新华,王晴.口腔医学期刊编辑在地震灾难性事件中的工作和责任——《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抗震救灾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02):320-322.
[6]刘爱姝,魏佩芳,薛静,etal.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出版科普专刊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01):122-125.
[7]赵其斌,李玉坤,朱思群.非常时期的非常责任——《医疗卫生装备》杂志抗非典报道纪事[J].医疗卫生装备,2003(S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