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三大核心”视域下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路径研究

2020-08-17 来源:《传播与版权》
  【作 者】曲锋: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

  【摘 要】随着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内蒙古人文社科期刊的落后局面不断加剧,优质稿源匮乏,办刊经费紧张,转载、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都制约着自治区期刊发展,特色建设难以实现。学术期刊发展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内蒙古需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有效提升学术影响力等手段才能扭转不利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内蒙古;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核心

  随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中文学术期刊的不断壮大,期刊评价也应运而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1992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与随后问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要览》)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形成学术期刊界所谓“三大核心”评价体系。评价机构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类评价并筛选出高质量期刊。尽管名义上只是期刊排名,但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职称评审、学位授予、项目申报、学术评奖、科研考评等领域,成为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目前的核心期刊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校分布高度契合的格局。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宏观上受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三大核心”评价体系之内处于落后局面。学界对“三大核心”评价体系的探讨非常热烈,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期刊发展却鲜有关注。如何打破现有格局,提升内蒙古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竞争力,不仅关系到自治区学术期刊的发展,同时也与自治区学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学术话语权的提升紧密相连。

  一、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从入选“三大核心”期刊数量来看,内蒙古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总量偏低。自治区范围内仅《内蒙古社会科学》《科学管理研究》和《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种期刊入选《总览》和CSSCI,仅《内蒙古社会科学》和《科学管理研究》2种期刊入选《要览》。以南大CSSCI为例,自治区入选期刊数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五位,且无期刊入选“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

  从核心期刊排名来看,内蒙古入选《总览》的3种期刊排名均靠后,“保核”压力明显。《内蒙古社会科学》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121种核心期刊中列第105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在地理学类20种核心期刊中列第17位;《科学管理研究》在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29种核心期刊中列最后一位。

  从发展趋势上看,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近年来,自治区核心期刊数量只减不增,《前沿》《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相继掉出“核心”,同时没有新入选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自治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在引用、转载等主要考核指标不甚理想,近几年“冲核”或“返核”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二、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面临的发展困境

  期刊评价体系引入学术评价后,产生了明显的极化作用,各类要素向核心顶端汇聚,处于劣势的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处境艰难。

  (一)优质稿源日益减少

  稿源是关系期刊生存、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与学者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有些科研单位甚至按照“三大核心”目录给论文“明码标价”,尽管“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学界广受批评,“以文评文”的呼声日渐高涨,但广大学者又不得不紧随“指挥棒”,将高质量论文优先投向顶级期刊、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以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内蒙古仅3种“核心期刊”,“保核”压力大,在学者眼中往往只是次优选择,而自治区广大非核心期刊获得高质量稿源则更加困难。

  (二)学术影响力难以提升

  转载是判断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像《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这样的权威机构转载的论文、论点绝大多数源于核心期刊,而排位靠前的顶级期刊与排位中下游的核心期刊差距同样明显,顶级期刊可能一期就有两三篇论文被转载,这个数量抵得上部分核心期刊全年的转载量。内蒙古百余家社科期刊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更是“凤毛菱角”,学术影响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优质稿源稀缺,两方因素相互作用,自治区期刊影响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弱势地位进一步固化

  CSSCI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界非常重视的一项期刊目录,对于CSSCI来说,影响因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即刊物前2年所登载的文章当年被CSSCI来源期刊文献引用的篇次与前2年该刊载文量之比。可以理解,此举可有效排除非学术期刊的影响,但如此,未入选期刊的引用便不再计入影响因子,众多来源期刊很有可能为了保持其排名,抱团取暖,加大互引数量,引文量也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出期刊的实际影响力,内蒙古学术期刊“冲核”“返核”更加困难。

  (四)办刊经费产生明显差异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加大了对优秀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的资助。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于2012年颁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①,向“学术水平较高或者专业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提供资助,“每种期刊每年资助40万元”。通过对资助期刊名单进行比对后不难发现,受资助期刊至少入选了“三大核心”中的两个。优秀的核心期刊有更充足的经费来组织约稿、专栏和学术会议,聘请高水平外审专家,同时还可以保持较高的稿费水平。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对《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②进行修订,在保持资助力度的同时还明文规定了“激励费用”的发放标准,且“不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优秀核心期刊不仅办刊经费得到保障,编辑人员的办刊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调动。内蒙古学术期刊界仅《内蒙古社会科学》获得了此项资助,而自治区层面还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办刊经费还十分有限,大多数期刊社的办刊经费(在编职工工资除外)在10万—20万之间③,加上期刊不得收取版面费,稿件质量和编辑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得到保障。

  (五)地区特色无法体现

  学科之间影响因子差距巨大,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论文对于影响因子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热门学科、热点问题写的人多,转载的多,引用也多,期刊“收益”明显要更高。期刊编辑也不得不去迎合评价规则和转载机构的偏好,要考虑文章对于期刊的“贡献度”。有的文章虽好,却不受关注,只能是期刊影响因子的分母。内蒙古学术期刊中涉及蒙古学、草原文化、北方民族史这样的特色学科的专业期刊缺失,综合人文社科期刊仅《内蒙古社会科学》一种,自治区特色学科虽有很强的研究实力,但关注度不高,难以成为自治区期刊界的学术依托。

  三、对促进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几点思考

  学界对“三大核心”热议不断却始终没有找到更合理的评价方法取而代之。在注意到缺陷与不足的同时,应当看到入选期刊的总体质量还是明显优于普通期刊的。“三大核心”使得更广泛的同行学者成为评价体系的主体,影响因子的背后是广大学者对优秀论文的引用、参考和检索。作为一种学术行为,评价体系之下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落后局面的扭转自然不能依靠行政指令,终究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解决。

  (一)理清思路,实现统筹发展

  期刊建设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要尽快扭转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的不利局面,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扶持和约束是不可或缺的。从研究“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运作机制入手,查找自治区人文社科期刊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充分认清内蒙古人文社科期刊整体发展滞后的实际和“三大核心”评价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只有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长效发展目标,加强监督与规范,实现统筹发展,内蒙古学术期刊才能在困境中有所突破。

  (二)构建自治区期刊评价机制,逐步提升学术影响力

  自治区很多学科是拥有很强科研实力以及优秀学术成果的,但由于对外宣传与推荐不足,学术影响力还是有限,难以对自治区学术期刊产生正向促进的作用,自治区学界和期刊界需要“发声”。以科研的视角,依托自治区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机制,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媒体对外推荐自治区优秀期刊、论文和科研成果,引起学界的关注,提高影响因子和转载率。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发展良莠不齐,多数期刊与“三大核心”可谓渐行渐远,不少期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建立自治区期刊评价机制不仅能促进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还能在自治区人文社科期刊界形成良性竞争。

  (三)完善资助与奖励机制,为期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区绝大多数期刊主要依靠自治区财政拨款,仅一种期刊享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作为学术期刊,本身的盈利能力非常有限,也曾有自治区学术期刊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期刊建设,但负面效应显著。办刊经费的匮乏始终是自治区人文社科期刊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加大资助力度,严格规范经费的使用,自治区人文社科期刊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一是提高稿费水平,提升期刊约稿比重,保障学术期刊稿源的充足。二是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让期刊资助走向“大锅饭”,确保慧眼独具的编辑拿到更高的奖励,积极进取的主编得到广泛认可,进步明显的期刊获得更多的资助,提高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切实提高编辑待遇,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打造学者型编辑队伍,让期刊走在学术前沿。

  (四)整合资源,扭转各自为战的局面

  要通过资源整合,创建更多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水平学术专刊,为特色学科搭建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特色发展。内蒙古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分属不同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处于“科辅”定位,多数单位不会将办刊作为主职主业,很多期刊社谋求发展却孤立无援。这就需要在自治区层面来规划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破除各期刊社各自为战的局面,对一些“小、散、弱”期刊进行整合,这将是提高自治区学术期刊水平的有效手段。

  (五)建立期刊学会,加强同自治区学界的交流

  自治区学者曾提出过建立自治区社科期刊社团的建议,而自治区社科联主办的“社科期刊协作会议”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学界反响很好,为全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自治区各期刊社、编辑部建立人文社科期刊学会,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强自治区期刊之间的沟通,相互借鉴办刊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成为期刊与自治区学术界的交流媒介,从学界视野探讨期刊发展方向,促进期刊特色化建设,让内蒙古学术期刊成为展示优秀学术成果的平台。

  注释:

  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暂行)[EB/OL].www.npopss-cn.gov.cn/GB/219469/18158561.html,2010-06-12.

  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www.npopss-cn.gov.cn/n1/2020/0106/c362661-31536328.html,2020-01-06.

  ③金华.内蒙古社科学术期刊结构及发展路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内蒙古社科期刊评价体系构建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4).

  [2]张立伟.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新思路——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西部学刊,2017(1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