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制约因素与提升

2020-08-1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杨姣: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

  目前,CNKI收录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已达9000余种,但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仍较低,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缺少话语权。因此,我国对于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建设急需提上日程,只有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才能占领学术传播的高地,才能对整个学界产生导向作用。

  一、制约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提升的因素

  1.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难适时需,期刊风格同质化严重

  长久以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较为固化,出刊程序都较为复杂,需逐级审阅、逐层审订后方可出刊。即使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这种出版模式依然得以保留,难以突破。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的时效性受到较大影响,有些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刊发出来后很可能已经“过期”,很多学术成果被国外期刊“抢先”发布,其学术性、国际影响力均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时效性不足也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广大读者的信息需求,进一步削弱了期刊传播力。

  此外,我国的学术期刊从风格定位到栏目设置都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我国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报,同一研究领域也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学术期刊,一些同领域的学术期刊经常会相互争抢领域专家、学科带头人的稿件,忽视了对稿件本身质量的评价。这直接导致我国学术期刊看似数量庞大,但是同质化严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更是凤毛麟角。

  2.学术期刊自身评价机制缺失,高度依赖西方学术评价体系

  从学术评价层面来看,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自身的评价机制较为缺失,非常依赖西方的评价体系,能够被SCI、SSCI收录几乎成为期刊成功的唯一标准。而许多学术期刊因为研究面过于狭窄,或者研究的问题与西方意识形态冲突较大而不能入选,但此类期刊所研究的正是“中国特色”“中国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和创新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现行的评价机制对于我国学术期刊而言是有失偏颇的,建立起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3.学术期刊阵地分散,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管理大多由各大高校、科研所、研究院负责,依赖各自主管部门拨款生存。在这种生存模式下,有不少学术期刊逐渐变为高校、研究院、科研所的“内部刊物”,主要刊登“内部研究成果”,对外交流较少,几乎是在一个闭环内自我循环,在各自的“舒适圈”内“高冷生存”,不擅长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与宣传,不乐于倾听市场和受众的真实需求。这就导致很多学术期刊与市场长期脱轨,市场意识极为薄弱,市场竞争力低下。

  4.期刊编辑团队学术人才缺失,编辑学术能力提升通道不畅

  期刊编辑的素养影响期刊的国际传播力,不少期刊缺少学者型编辑,因而不能准确掌握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也不能发现那些应当深入研究的中国课题,更无法将这些课题、问题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传播。

  此外,由于期刊周期性的出版需求,编辑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平时工作较忙,用于学习提升和学术研究的时间比较少,难以实现向学者型编辑的转型。目前许多学术期刊的内部体制缺乏活力,编辑人员学术研究氛围不浓,人员上升空间不足,激励机制不够,这些因素都大大削减了编辑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1.准确定位期刊风格,科学规划发展目标与策略

  首先,学术期刊要明确办刊定位,优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办刊方式。学术期刊要形成自己的办刊风格、办刊特色,只有具备独有的风格才能避免同质化的竞争,才能利用自身独有的特质发展壮大。其次,要对期刊进行市场定位,要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考察,再通过专家、调研团队的调研与探讨最终确定市场定位,不能仅依靠主观判断。再次,要明确期刊的受众群体,即服务对象。学术期刊的发展可以制定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稳步实现每个目标,提升学术期刊的实力,进而增强国际传播力。以《细胞研究》杂志为例,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21世纪初,《细胞研究》的管理团队就确立了“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期刊”的办刊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发展。2006年之前,《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长期停留在2左右,2006年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目标:看齐美国学会会刊的研究水平,即影响因子达到5左右,2009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了8.151。而此时,管理团队仍然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所刊登的论文质量和同类国际知名刊物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管理层认为应当稳扎稳打,巩固阵地。也正是基于这一策略,《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逐年攀升,并在2013年达到了11.981。2019年6月20日汤森路透发布的《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报告显示,《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达到15.393。由此可见,精准的期刊定位与扎实的发展策略,对于学术期刊的成长至关重要。

  2.建设顶尖国际化作者队伍,挖掘全球高质量的稿件

  优质的内容是期刊生存的根本,也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基本驱动力,更是打造国际一流期刊的不二法门。实现期刊内容的优质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设顶尖的国际化作者队伍,确保研究内容处于世界前列,期刊所发表的论文能够对学科发展起到指引作用,同时也被国际专家认可。

  第二,期刊的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同时,期刊也要吸收国际知名研究人员,建设一支国际化的编辑队伍。这个团队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学科素养、超强的综合能力,还要善于捕捉学科前沿议题。

  第三,我国的学术期刊还要积极创办英文期刊,加强与国际顶尖期刊的交流,逐步提升我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第四,要建立起国际化的编审团队,编委或编审往往能对稿件提出建设性的要求,对稿件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3.整合资源,实现多平台联动发展

  实现各平台的联动发展,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对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学术期刊可以发挥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在线阅读,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还可以拓展产业链,实现集成化经营,不断开拓学术期刊的成长空间。另外,期刊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依靠企业的影响力和资金实现自身的发展。

  4.借助技术创新,提升对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就要勇于创新传播模式,积极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迅速、精准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随着5G技术的普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播将更加普遍,我国学术期刊要利用技术实现自身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学术期刊的出版传播还处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旧模式中:出刊后将样刊寄给作者、读者,或将期刊的电子版上传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供用户下载。网络优先、数字优先等传播模式还未被很好地利用,在新媒体与社交平台上进行移动传播的学术期刊更是少之又少。

  学术期刊借助技术创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学术期刊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起期刊数据库,以数字化技术存储刊物,以便受众进行检索和查阅;

  第二,期刊可建立起门户网站,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宣传;

  第三,学术期刊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自身内容进行多样化传播,以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学术期刊应转变思维模式,由以前的经验思维转变为算法思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实现学术知识的智慧出版;

  第五,受“开放存取”运动的影响,学术界对“开放存取、免费共享”的理念也愈加接受,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开放存取”运动的力量,将期刊放在OA数据库中,以促进科学界的交流和出版。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