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郑义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摘 要】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期刊编辑工作思路和方式。本文强调科技期刊编辑应逐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工作模式,转变观念、适应节奏,加快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使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和科研生产。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科技期刊
5G时代的到来,对以内容服务为核心功能的出版业来说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根据《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7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了17.8%。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占比增幅下降态势依旧。国家的相关政策也明确提出了对信息内容建设的要求,出版业在新媒体环境中必须加速信息与技术融合。编辑出版行业尤其是学术期刊要想紧跟新媒体的步伐,关键是要加强编辑的转型与提升。
一、打造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新媒体行业要求从业人才要一专多能,即具有一项专业能力,同时又具有多项其他软件操作和使用技能。新时代下编辑不再是埋首故纸堆的老古董,也不是“死抠”文字和语法的老学究,而是要成为一个多面手,一个熟练掌握新媒体多种技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全能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良好的内容与编校策划能力、数字化期刊出版技能、信息化相关技能、对受众和市场的敏锐感知等是新媒体行业下编辑的必备素养。
(一)快速反应的工作思维
传统出版要求编辑按部就班地完成“三审三校”工作,往往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中间经过层层审读、返修,再到最后发表,需要经历一两个月甚至数月,对于科技类期刊来讲,新技术研究日新月异,但是研究成果却要数月后才能公布于世,显得时间过长。
工作思维决定工作进程。必须从互联网的角度思考和工作,主动迎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充分适应新媒体工作节奏,把又快又好作为新时代编辑的基本要求。要彻底扭转传统编辑思路,加快编辑工作节奏,压缩编辑作为中介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数字化编辑。
(二)良好的信息化素质
编辑要把熟练掌握信息化工具作为必备素质,即对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包括掌握媒体加工技术、网站管理和更新技术,熟练运用检索技术、采编系统、数字出版平台,了解网络安全技术和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1]据统计,在新媒体行业中,新媒体板块研发及后台运营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巨大。
数字出版中的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不断以各种新形式呈现。载体和传播途径方面,纸质期刊已不再是最主要的学术载体,电子出版已占领半壁江山。期刊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的广泛应用,网络首发等形式的相继出现,要求编辑技能不断更新提升。在数字出版过程中,文字加工、出版物版式设计、多媒体信息制作、数字平台发布、读者阅读情况反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编辑的参与,[2]除了原本熟练掌握的文字编校能力外,编辑还要具备在线编辑能力、检索能力、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等,在线编辑有些还要求具有比较复杂的编程能力、图片处理能力等。
(三)敏锐的洞察力与开拓能力
一是要具备读者洞察力。在新媒体出版环境中,要把洞察力摆在重要位置。出版印刷或者电子发表的完成并不是整个出版环节的闭环,编辑还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市场需求和读者体验。[3]真正了解市场需求,使出版物成为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与传统出版物相比,数字出版物的“产品”概念更强,即对市场需求有更精确的定位和更广泛的满足。编辑要形成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花费更多的精力,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受众的需求。重视数字出版物的培育和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真正提升出版物影响力。对于科技期刊来说,行业特征更显著,编辑要从内容加工者转型为行业动态把控者、领域信息传播者,这样出版的刊物才能真正有市场。
二是要具备市场开拓力。从市场角度出发,在抓好内容、形成稳定读者群体的基础上,加快电子出版进程,根据期刊实际情况,深耕数字出版,实现知识付费。学术类期刊作者由于学术严谨性、编委权威性,所以编校质量都比较高,这些都是科技期刊实现知识付费的有利前提条件,科技期刊应依托纸质内容在数字出版中提供知识增值服务,满足受众需求,使知识付费成为衡量科技期刊优劣的尺子,使受众为优秀刊物的生存买单。
二、提升途径
“内容为本,技术为翼”,学术期刊应融合新媒体技术,铸就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要使数字出版取得理想的效果,仍然取决于编辑的工作水平,确切地说是编辑的数字出版相关技能水平,[1]因此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一)强化意识,培育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期刊行业管理者要认清现状,紧跟形势,强化意识,把培育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作为编辑人才管理的重点。
要下大力气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做好新媒体出版相关工作,就是要使编辑工作从传统的平面化、流程化转向立体化、模块化,编辑人才从单一技术人才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鼓励编辑了解出版物从内容加工到纸质出版、电子出版的全部流程,进而具备文字加工、新媒体、版权保护等多方面技术能力。
(二)细化分工,优化编校流程
编辑环节术业有专攻,对照学术期刊的工作流程,分门别类地细化工作环节,每个工作环节落实到人,深挖该环节工作的特性。
内容编辑岗位:工作重点把关文章内容。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编辑培养为内容编辑,鼓励其从事学术研究,培养科研思维,使其具备学术洞察力。随着科技信息量的增加和科技期刊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期刊必须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而科技期刊的特色发展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对科技信息、科技期刊市场状况的宏观把控能力。[1]
信息化岗位:遴选信息技术业务能力比较强的编辑专门从事数字出版工作,培养这部分编辑的新媒体技能。技术编辑利用信息化优势,提高编辑出版的效率和准确率,真正把期刊的数字化出版落到实处。
市场运营岗:在市场环境下,期刊运营模式的选择和执行需要细化到专人负责,他们时刻紧盯出版动态,选择满足期刊发展需要的最佳运营模式、最佳技术手段等。此外还需要跟踪用户需求、反馈用户需要、提供知识的定制推送服务等。简而言之,就是作为用户需要和编辑内容加工之间的桥梁。
但所有岗位之间不是全然割裂的,而是互相依附、互相优化的关系。厘清岗位职能,优化编校流程,是新媒体出版的必经之路。
(三)加强新媒体从业培训
从业培训是编辑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最快途径。
一是要“走出去”。编辑部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与新媒体业务相关的编辑业务培训。在每年编辑例行培训工作以外,要分门别类地参加新媒体业务相关培训。同时,在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参加实操训练,可以去新媒体行业参观学习,请有经验的新媒体从业者手把手演示教学。
二是“走进来”。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有新媒体从业经验的编辑以及新媒体技术人员走进单位,结合本单位需要,开展深度讲解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某些数字出版软件的学习工作。软件本身在应用过程中会不断更新,某些软件还会根据期刊实际情况提供定制服务,这些都需要编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是实战能力提升的最快途径。
三、结语
回顾期刊发展历程,编辑出版行业一直充满着变革和挑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服务的窗口,一直以来都只有主动迎合时代潮流、积极变革,才能生存下来,而故步自封、刻板守旧的期刊则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迅速被淘汰。5G大潮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袭来,期刊编辑只有迎难而上,以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带领学术期刊在时代大潮中找到与自身优势相契合的最佳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服务学术、传播知识。
参考文献:
[1]宋先红.信息化时代创新型科技期刊编辑能力浅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78-83.
[2]赵建科,陈咸存.数字出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定位的优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3):79-82.
[3]努尔古丽•阿布里哈衣尔.浅析信息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创造力的提升[J].新闻前哨,2018(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