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杂志的成长如一个人的成长一般,从年少气盛到朝气蓬勃,它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调整着自己的步伐,在文学大环境好的年代,它经历了辉煌灿烂,在文学逐渐被淡化的时代,为了求生存,它不可避免地走入了一个市场的死胡同。当它走过一些弯路再次回归到文学之路上时,它的变化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2008年,《西部》从一段不平静的旅途刚刚回归到文学的原道上来。如何让人们尽快了解《西部》的文学回归?如何恢复大家对《西部》、对西部文学的热情?如何尽快让《西部》在文学场中“发声”?这些便成为新一代办刊人的思考。
经过不断的思索和多方征求意见,时任《西部》杂志社副社长的黄永中提出创办西部综合性文学奖“西部文学奖”的设想。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立刻引来了一段时间的热议。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此事难度太大,要想办成几乎不可能。
黄永中说:“创办西部综合性文学奖是几代《西部》杂志办刊人一直未能实现的梦想,如果我们现在将之创办起来,对于一度迷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西部》杂志,对其重返纯文学之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杂志,让国内文学界知道《西部》杂志的回归。”
经过努力,2009年7月,《西部》杂志在喀什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西部文学奖”颁奖盛典。
黄永中说,那一次的颁奖大会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一次,王蒙、阿来、舒婷、迟子建等2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莅临大会并为获奖作家颁奖。那一次,20多位作家获奖,他们中有新疆作家,也有其他省市的作家。那一次,800多位来自全疆各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了颁奖大会。颁奖大会后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学座谈会和文学采风活动。
首届“西部文学奖”颁奖盛典是2009年新疆文学界、文化界的大事件,对新疆的文学事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西部文
学奖”高擎西部文学大旗,《西部》杂志成为西部文学强有力的发声者。
2010年4月,领导班子进行新老更替后,《西部》杂志再次进行改版,提出了“寻找多元文明背景下的文学表达”的办刊宗旨,试图打破文学的边界,放大文学的概念,立足新疆和西部,面向中国和世界,做一份地方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文学杂志。改版后的《西部》杂志更加明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明确了自己的办刊方向。
从2010年7月至今,《西部》杂志社组织了各种文学采风活动,将文学的触角伸向基层,加强了刊物、作家与基层文学爱好者的联系,先后举办了“新疆新生代作家榜”的评选等活动,为培养激励本土文学新人、推动新疆文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
在立足新疆,为新疆文学发展助力的同时,《西部》杂志把影响力向西部乃至全国延伸。文学活动又一次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西部》杂志在风光秀丽的天池举办了2011年首届“西部作家写作营”,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作家参加了写作营活动。
《西部》杂志总编、诗人沈苇说,这是一个有深度、有品位、有自己文学主张的文学盛会,参会作家们经多次讨论、修改,并最终共同签署了涉及文学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作家责任、地域性与文学的多样化、西部文学的超越等问题的《中国西部地区作家天山天池宣言》(简称《天池宣言》),在全国文学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被中国作家协会誉为当年“海拔最高的文学发声”。
黄永中说,这些活动不仅给《西部》杂志带来了优质的稿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契合了自治区党委要求的新疆文学艺术要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构想,加强了新疆与内地作家的交流互动,为主办地带来了最新的文学信息与文学氛围。
2012年6月,作为主办方之一,《西部》杂志社与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文艺争鸣》杂志社在石河子举办了“全球化语境中的区域文化和文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和国内的数十位知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参加了会议。这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对新疆文学和中国西部地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富有启迪性的推动作用。
2012年、2014年,《西部》杂志社分别在伊宁市、特克斯县举办了第二届和第三届“西部文学奖”的颁奖仪式。如今,“西部文学奖”已被全国文学界认可,成为新疆唯一
面向全国的有影响力的汉语言文学奖。
如今,《〈西部〉文学60年作品精选》正在编辑出版中,这是《西部》杂志向自治区成立60年的献礼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