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2年12月31日,当最后一期美国《新闻周刊》以黑白主色调正式向印刷版告别时的场景吗?那个如深水炸弹般的消息曾经让多少人为传统纸质期刊的命运哀叹。也就仅仅一年时间,《新闻周刊》2014年拟再次付梓、重新回归传统纸媒市场。这一消息又一次引起业界关注与讨论。
究竟是期刊电子版的探索遭遇难题,还是放弃纸媒市场本身就是个错误?在改革迈向深水区的今天,2014年的中国期刊业又将会有哪些动作和变化,整体趋势将何去何从?
机遇大好,仍有发展空间
尽管传统纸媒市场整体表现出下滑趋势,但具体到期刊业受到的波及并没有那么明显。对于2014年中国期刊业的发展,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充满期待”。
“我关注过一些实际调查案例:去年上海有两个调查,一是上海公共图书馆借阅人次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几;另一个是对1771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有六成人经常看书,认为纸质阅读更有效果,48%的人会经常阅读纸质媒体。”在石峰看来,这些数字说明阅读纸质出版物的人群依然大量存在,并非想象中那般急剧下降。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社会结构变革,广西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黄健则认为这恰好是新一轮期刊调整的社会动因。“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迁,直接推动了公众阅读需求细分化、阅读品位高级化趋势的形成,从而使得杂志内容细分化、形态精品化成为行业大势。”黄健认为,随着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直接影响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化发展,让移动阅读、屏幕阅读、浅阅读、微阅读等新兴阅读形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变革逼近,尚需主动出击
纵观2013年的期刊业,一些期刊通过整合成为期刊集团,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的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期刊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一些大的期刊集团取得了立体式发展……而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介绍,2013年总局也停办了67种报刊,可以说是近20年来数量最多的一年,“这些期刊并不全是办不下去的,也有一些是自己内部的结构调整”。
期刊业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于自我竞争,还有传播环境改变带来的深刻变化。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总裁汤潮认为,期刊业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必须要有所革新、有所变化。他表示,在所谓的移动互联网知识阅读时代,期刊所有的优势将会在这个时代进一步彰显出来,对版权内容的精耕细作、受众的定位乃至期刊形成的独特圈子,都将让这种精细化互动更加有组织。
而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看来,期刊业面对数字化转型比较可行的是选择走外联型道路。他解释说,“所谓的外联型,是指我国期刊业需要主动打破行业、领域、体制以及地域界限,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联合、合作,乃至深度融合,在打造合格市场主体的同时,借鉴国际同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内容资源、提供消费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以尽快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甚至力争在个别领域实现超越。”
对于期刊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石峰认为当前对出版物、对读者需求的研究不够,理应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高电子出版物的质量,吸引更多人去阅读。而赢利模式问题同样是摆在期刊业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