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学术期刊编辑应走上学术在线传播的前沿

2015-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孙妙凝)“文学编辑应该成为数字化建设的主力军。”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学术期刊文学编辑论坛上指出,文学专业里有很多领域与数字化的接触比较早,数字化的经验也较为丰富,文学编辑应在期刊数字化的建设中起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数字传播趋势日趋明显,这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些学术期刊纷纷“试水”互联网,学术期刊与数字化的“联姻”孕育了很多喜人的果实。比如,《复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17家学术期刊联合发起“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对加盟期刊拟发表文章进行专业化选编和数字化重组,在数字平台上实现学术期刊的专业化转型,目前联合编辑部成员刊已增至70余家。此外,一些学术期刊还搭上了新媒体的“顺风车”,比如《文学遗产》《文史知识》等期刊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期刊出版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也有学者指出,数字传播的蓬勃发展让学术期刊变得日益边缘化。那么,学术期刊应如何应对数字化趋势?这成为了本次论坛的讨论焦点之一。与会者普遍认为,以往那种守株待兔或单打独斗的传统办刊方式,已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的新形势,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在加强自己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同时,密切关注期刊的数字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加强跨校跨地域的协同合作,走上学术在线传播的前沿。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执行主编朱剑认为,学术期刊逐渐退出纸本市场的同时,却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迷失在了网络的汪洋之中。在数字传播时代,传播的最小单元从期刊变成了单篇的论文,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从以往的以纸媒为中心过渡到以数媒为中心十分迫切。在朱剑看来,专栏将会成为未来数字传播的最佳单元,也是未来期刊编辑工作的中心。
 
  “以专栏为基本单元的私人定制期刊,或将成为未来期刊的新模式。”朱剑说,如果一级学科设20—30个专栏的话,那么,将会有几百个专栏陈列在数字化平台上,读者可以随意订阅他感兴趣的专栏,把它组成一本独一无二的杂志。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桑海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目前网刊的发展还处在过渡期,其将来的定位是人文社科学术资源网络平台。网刊的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以专题策划为核心的编辑协作,提供有效、细分、针对性的学术资源。“比如文学学报是一个层次,但是下面还要有二级学科学报,如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等,更重要的是专题,专题是什么、细到什么程度要经过专门研讨来确定。”桑海举例说。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则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对学术传播的数字化前景进行了探讨。“要理解学术期刊数字化是一个过程。”高自龙强调,学术期刊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持续不断推进的过程,未来也许会呈现出无限的可能。不过,未来学术期刊的特征应该说都是市场决定的,都是读者、作者的需求变化所决定的。高自龙认为,期刊编辑应该围绕着市场及服务对象去考量期刊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永远不会过时。
 
  此次论坛还特别突出了文学编辑的专业性,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文学编辑的职业能力和学术素养问题,并从文学编辑的视角切入学术期刊的共性话题。刘跃进教授、王泽龙教授、杜敏教授、刘石教授、王建平研究员、李宗刚教授等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治学和办刊经验,引起在场文学编辑的强烈共鸣。
 
  论坛由《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和“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联合编辑部共同发起,来自近40家学术期刊的50余位主编和文学编辑参加了会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