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是学者在某一领域长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它的持续影响力更是非同寻常。然而,近年来,部分出版社迅速开启了经济效益“第一”甚至“唯一”的运作模式,导致学术著作“出版难”、“出版滥”现象并存,“生产”数量成几何级增长,质量却呈断崖式下降,真正具有原创性、学术性和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少。大量新鲜出炉的 “专著”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周”,随即便进入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变成了一堆纸浆,了无痕迹。
众所周知,撰写学术著作需要有厚实的研究功底,还需长期积累、酝酿、推敲和打磨过程,用“呕心沥血”来形容毫不为过。然而,一些学者本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较弱,却不甘雌伏,眼见他人有学术著作问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是,就算自己力所不逮,也要勉强而为。之所以如此,急功近利乃是首因,或为晋升职称需要,或为其他方面的利益驱动,自己无力发表高水平论文,只能用东拼西凑的“专著”作为衡量自身学术水平的重要成果。“短平快”是此类学术著作的典型标志。也有少数学者因“研而优则仕”,走上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他们往往会议繁多、冗务缠身,无暇进行科研,而往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潜心研究的毅力也渐渐消磨殆尽,学术研究能力大受影响,依然念念不忘著作等身。而且,他们无须事必躬亲,几乎每年都有“盈尺”的“大作”问世。
作为学术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学术著作如果继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整个学术生态将会遭到玷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格局,让学术著作重回神圣、庄严的殿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尽快构筑学术“防火墙”,在源头上杜绝低劣学术著作“出笼”。出版社需要借鉴学术期刊经验,全面采用“学术检测软件”系统,对所有来稿无一例外地进行筛查,凡是重复率超过一定标准的书稿一律不予出版。近年来,由于学术期刊采用“防火墙”措施,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也大大减轻了期刊编辑的工作量和压力。假如出版社能够采用类似的检测系统,必将有助于消除学术著作中的低水平重复和剽窃现象。
二是严守“学术精品”的宗旨。即使学术著作顺利通过“防火墙”,也并不意味着真正达到了出版要求。出版社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学术著作进行匿名评审和严格把关。当然,考虑到出版社的赢利需求和学术著作有限的销售量,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学术著作出版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出版社的正常运转。同时,必须对其出版的学术著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出版社降低质量要求,给不达标的学术著作“网开一面”,必须予以严惩和重罚,追回既往的全部补贴。
三是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助于多出精品力作。一部学术著作的水平如何,对本学科甚至对整个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并非作者本人能够自评自定的,而只能由同行或者相关学科的学者衡量,或由历史进行检验。有的学术著作甫一面世,便有洛阳纸贵之效,而有的学术著作刚刚面世或饱受非议,或籍籍无名。例如,近代天文学家哥白尼临终前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数十年间无人问津,直到后来,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极力宣扬著作中的核心观点——日心说,才引起罗马教皇的恐慌并将该著列为禁书。然而,这部具有独创性的皇皇巨著最终还是流芳千古,社会的偏见、教廷的压制都无法掩盖其超凡的价值。
当前,我国关于学术著作的评价体系尤其是批判性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在各种各样的书评中,几乎难以见到批判性的语言,多是溢美之词,即使文中偶有批判,也只是温润之语且并未击中要害,不但无助于作者真正了解作品的缺陷,更不利于产生精品力作和推动学术创新。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