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如何提升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效果——以电力科普类出版物为例

2020-07-21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唐玲:中国电力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从专业策划编辑的角度出发,结合拉斯韦尔传播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如何发扬工匠精神,在内容、渠道等多方面转变思维,提升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效果。

  【关键词】大众传播;科技出版;科普;新媒体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科普出版工作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大众传播。按照拉斯韦尔传播学五大核心概念“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科普出版就是通过科技工作者、科普作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以形式多样的作品,通过多渠道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本文以电力科普类出版物的创作、出版及传播为例,思考如何在全媒体的今天做好科技出版的大众传播。

  1 充分认识科普出版工作的意义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200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法律的形式将科学普及工作纳入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在2016年“科技三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科普作品的奖项设置也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科普的重视程度。2005年,科普作品类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2012年开始,科技部每年开展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的评选;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奖项还有中国科协举办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科普出版已经被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加强主题出版、内容建设,出版反映各领域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精品,对于科技出版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 以工匠精神打造科普精品

  要实现脍炙人口的科普传播效果,首先必须要有优质的内容资源。科普的编辑出版工作要有工匠精神,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笔者所在的中国电力出版社,在普及电力科学知识方面也做了多年的探索,笔者负责的两部音像出版物作品《走进特高压》《新能源利用的未来——风光储输》分别获得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其中,《新能源利用的未来——风光储输》还获得了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奖。在创作出版过程中有几点体会。

  2.1 立意深刻,定位科普

  在科普作品主题的选择上,把握好专业与大众关注的契合度,既是党和政府强调的重点工作,又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2019年6月,中国科协、中科院联合发布了《2019年科普创作选题指南》,报告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科学技术前沿”“关注社会生活热点”三篇对科普创作可关注的选题方向进行了分解,在能源方面,提及了“电力储能”“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等,为全社会的科普出版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份“风向标”。

  以《走进特高压》这部作品为例,特高压输电技术,代表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是也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走进特高压》这部作品创作的初衷就是普及特高压知识,让公众认识特高压的重要作用,了解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消除对于电磁干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担忧,理解特高压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

  2.2 内容通俗,科学权威

  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离不开通俗性。在科普作品的创作中,为了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由行业权威专家、文笔较佳的技术人员与编辑人员组成的创作团队往往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路径。在《走进特高压》的创作过程中,在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了撰稿的角色并最终顺利完成。既是编辑又是作者,这种模式有它的合理性。编辑比较了解读者的需求,而作为一名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创作过程中有专家把关准确性也可以得到保证。

  在最终呈现的作品中,比喻、拟人等通俗化的方式随处可见。比如“电流的输送需要动力,就好比人体的血液流动需要血压一样,电的流动也需要电压。”“如果说500kV输电线路相当于快速道路,那么特高压线路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正是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特高压这一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变得平易近人。

  2.3 媒体融合,形式多样

  《走进特高压》在表现形式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力求以科学性的选题,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和功能。特高压的输送距离长,从空中鸟瞰的角度更能直观展现,大量的航拍镜头既直观又震撼;用三维动画将枯燥的数字和晦涩的术语简单化;在比较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能力时,采用了图表的方式,有助于观众理解感受。多种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将特高压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娓娓道来。

  3 多渠道实现科普作品的大众传播

  科普作品创作是一方面,如何实现大众传播,有好的内容,加上好的传播方式、平台才能实现好的效果。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等媒体作用,与科普活动中心等机构形成合力,积极参评各类奖项,多渠道实现科普作品的大众传播,提升科普作品的影响力。

  3.1 积极参评各类奖项,获得官方的支持肯定

  通过参与各类奖项的评选,可以重新审视作品、学习先进经验,提升科普作品的影响力,《走进特高压》《新能源利用的未来——风光储输》均入选了北京市出版工程,参与并获得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金奖”,同时与电力行业协会积极合作,在其网站科普频道宣传推广,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3.2 利用电视媒体扩大影响力

  即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小觑,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在科技传播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能源利用的未来——风光储输》出版后,第二集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改编为科普电视专题片《杜老汉的发电梦》,2014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在央视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播出,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

  3.3 利用新媒体实现大众传播

  随着新技术在科技传播领域的应用,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了科学技术传播的新渠道、新平台,《农网人身伤亡事故典型案例3D图册》在图册中嵌入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立刻看到相应的3D视频,进入一个全景式三维仿真室,读者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出版后,该作品通过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提升了传播力。

  3.4 与科技馆等科普活动中心的合作共赢

  与线下科普机构的合作,可以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满足传播受众的好奇心。2019年的暑假,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恐龙在中国”科普展览,以《恐龙在中国》系列图书中的大幅恐龙复原图为主线,展板上配有二维码,扫描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展览设置闯关活动和阅读专区,达到了很好的立体传播效果。

  4 未来展望

  大众传播已经由传统媒体时代步入了新媒体时代,随着出版数字化转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普作品以数字产品的形式呈现,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二维码、增强现实、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将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在各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效果内涵与外延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科普传播将从单向传递,逐渐转换为以受众为中心的自主选择模式。从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转化为内容整合者,针对不同用户个性化定制内容,通过新兴渠道、平台实现科普传播,在这个“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科普出版工作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蒋学东.“5W”传播模式下科技期刊传播的“变”与“应变”出版科学[J].出版科学,2016(3):78-8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