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媒体融合背景下专业音像电子出版路在何方

2020-07-20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高旗峰:金城出版社

  【摘 要】当前,媒体融合按下"快进键"。在部委主管主办的专业出版单位,一方面,传统出版历史积淀深厚,读者群相对稳定,短时间内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数字出版迎面而来,势不可挡。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挤压下,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既要创新,又要创收;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既要坚守阵地,又要转型升级。面对困难和挑战,唯有发挥自身优势,补齐自身短板,主动拥抱变化,持续改革创新,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音像电子出版;传统出版;数字出版

  2019年8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布了《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6391种、17756.61万盒(张)。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22.62%,数量降低4.93%。共出版录像制品4672种、6367.48万盒(张)。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11.73%,数量降低7.92%。共出版电子出版物8403种、25884.21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降低9.06%,数量降低7.99%。面对多组数据同比下降,作为一名音像电子出版人感到十分焦虑和不安。二三十年前,我国音像电子出版还是一种新业态,其影音符号让观众耳目一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才在出版业占有一席之地。但好景不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出版迎面而来,势不可挡。音像电子出版逐步沦为“过气网红”,在载体形态、传播手段、版权保护、商业模式等方面尽显疲态。当前,媒体融合按下“快进键”,在部委主管主办的专业出版单位,音像电子出版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双重挤压下,腹背受敌,生存状况堪忧。面对这些新情况,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媒体融合背景下专业音像电子出版的突围路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发挥自身优势,巩固传统阵地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音像电子出版虽然有很多劣势,但也不是毫无“回旋”余地。特别是对中央国家部委主管主办的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来说,如果能发挥自身优势,深耕专业领域,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1.1 发挥载体优势,服务特殊领域

  传统音像电子出版的主要载体是光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光盘等传统载体生产节奏慢、生产成本高、传播速度慢、互动性差,且盗版现象严重,看似已经没有优势可言。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传统的光盘载体劣势恰恰变成了优势。比如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出于保密要求很多计算机不能连接互联网,对这些单位开展宣传教育、传播文化知识,还需要依靠光盘等传统载体。另外,一些涉及相关行业敏感信息的出版物,同样也需要使用光盘等传统载体。尽管坚守这些特殊领域经济效益有限,但这也是国有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必须承担的责任。

  1.2 发挥资源优势,塑造行业品牌

  专业音像出版单位一般由中央国家部委主管主办,自创建以来,在主管主办单位的大量扶持下,积累了本行业、本领域最优秀的作者、用户、信息资源,还有的专业音像出版单位本身承担着部委音像(影视)中心职能,是行业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同时,专业音像电子出版行业特征明显,产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且用户群体高度稳定,出版单位如果能抓住这些特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全面加强选题策划,切实增强产品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内容深度,不断塑造行业特色品牌,传统音像电子出版在专业出版领域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1.3 发挥渠道优势,确保经济效益

  部分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发行渠道比较特殊。比如影视出版、音乐出版、软件出版、游戏出版、进口音像出版等,这些专业出版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特有的销售渠道和发行模式。有的还承担着行业宣传教育的重要使命,除可借助新华书店等传统意义上的发行网,还可以由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征订和发放。这些特有的发行模式能够消除盲点和空白点,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力作

  媒体融合背景下,“内容为王”仍然是音像电子出版业传播力、影响力的根基所在,不管是以传统渠道发行,还是基于互联网等渠道传播,吸引消费者的始终是内容而非载体和渠道,消费者最终还是为内容付费。因此,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出版权威性、指导性、知识性、可读性相融合的专业出版物是音像电子出版业赖以生存的关键。

  2.1 苦练内功,加强自主策划

  苦练内功升品质,静待花开会有时。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首先要转变“坐、等、靠”的思想,在选题方面逐步摆脱对上级主管主办单位的依赖,切实提升自主策划能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认真组织策划制作专业音像电子产品,不断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完善“三审三校”,严把内容质量,努力打造行业领域最权威、最专业的音像电子出版物。此外,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还要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在为行业系统提供量身定制服务中提升自主策划能力。

  2.2 借船出海,加强对外合作

  顺应潮流转观念,思路一变天地宽。打造精品力作既要“造船出海”,也要“借船出海”。要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与专业广播电视制作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大做强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市场。以金城出版社为例,前几年,其音像电子产品从选题策划到脚本撰写,从实际拍摄到后期制作,所有工作环节均由社内人员承担,导致每名编辑身兼数职,疲于应付,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有待提升。近年来,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引入了专业合作单位,加强分工协作,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出版发行的多部影片获得省部级奖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3 筑巢引凤,打造交流平台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加强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内容建设还可以探索打造交流平台,广泛吸收行业系统的优质音像电子出版资源。以金城出版社为例,前几年,因为音像编辑团队人手少、力量不强,导致音像电子产品规模较小,产品形态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行业系统需求。面对这一困难局面,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全行业的音像电子产品征集评选活动,打造了全行业的音像电子产品创作交流平台。仅2019年就征集了数百部音像电子产品,为专业音像电子出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3 主动拥抱变化,持续改革创新

  当前,媒体融合加速推进,专业音像出版如果仅基于传统出版的积累去发展,虽在短期内可能取得一些成绩,但从长远看却可能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3.1 更新传播方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不断刷新,光盘等传统音像电子出版载体面临淘汰渐成共识,然而,淘汰的是物理载体,淘汰不了的是知识内容。面对市场竞争,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亟待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新的产品媒介,更新传播方式。近年来,金城出版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方面在推出光盘等传统载体基础上,相继推出了U盘、平板电脑等新载体。这些新载体提升了存储空间,丰富了产品形态,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改善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音像电子产品逐步摆脱了固有载体的束缚,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如将音像电子产品上传“中国保密在线”网站和“保密观”微信公众号,推出以二维码为入口的音像电子产品镜像数据库等。以上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专业音像电子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2 开展“知识服务”

  传统音像电子出版单位依托行业资源积累了大量音视频内容,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这些相对独立的内容,远远无法适应多元化、个性化、碎片化的读者需求与出版态势。未来专业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优质专业内容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的“知识服务”。笔者看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服务平台。开展“知识服务”首先要借助或打造定位清晰、操作简单、服务完善的专业平台。当前,此类平台主要有PC端和移动端,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所在行业特点有选择地进行建设。比如,金城出版社在PC端建设了“中国保密在线”网站,在移动端开通了“保密观”微信、“保密观”微博、“保密观”百家号、“保密观”抖音、“保密观”强国号、“保密观”App等,其中,“保密观”微信公众号粉丝接近1000万,这些都为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优化内容资源。一方面要转变思维方式,解决传统音像电子出版资源内容偏长、表现形式单一的问题,要以碎片化对其进行结构再造。另一方面,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在新产品策划阶段就要树立媒体融合思维,考虑到各类终端需求。努力实现一项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种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

  三是持续完善服务。“知识服务”要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不但要有好的平台和好的内容,还要有持续完善的服务。媒体融合背景下,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知识服务”也要同频共振。要在内容上查漏补缺、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知识体系;要在形式上迭代更替,保持用户新鲜度,消除用户感官疲劳;要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上,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要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始终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

  3.3 拓展盈利渠道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已经无法通过实体产品销售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为此,部分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开始探索多元化盈利渠道。一是继续开拓传统音像电子产品销售渠道。在原有门市书店销售、行业系统订购的同时,注重通过微店、京东、天猫、当当等互联网平台销售音像电子产品。二是新增数字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知识服务”平台收取会员服务费获取收益。三是拓展电子版权销售。主要是将音像电子产品版权转授给行业系统网站、客户端、电视台获取收益。四是探索增加广告收益。主要是通过“知识服务”平台刊登广告和音像电子产品贴片广告增加收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传统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市场规模逐年萎缩,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单位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媒体融合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正视存在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巩固传统阵地,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力作,主动拥抱变化、持续改革创新,专业音像电子出版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8-29(2).

  [2]齐东旭.大学出版社电子音像出版选题思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6-28(7).

  [3]李相勇.全媒体时代音像电子业的融合发展实践探索[J].新媒体研究,2019(23):70-73.

  [4]赵阳.坚守与变革——知识付费视域下教育音像出版升级发展策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8(7):45-50.

  [5]张红星.论全媒体时代音像电子出版业的发展[J].传媒论坛,2018(15):37-39.

  [6]钟瑾,张海红.“互联网+”时代专业音像电子出版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6(3):37-40.

  [7]陈前进,刘宇阳.突围、突破、突变:谈新时期电子音像社的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参考15(1):4-8.

  [8]蒋建国.走稳走快走好融合发展之路[J].新湘评论,2015(1):4-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