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的世界性与国家性

2020-07-20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程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杂志编辑部

  【摘 要】在中美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科学以及科学家的世界性与国家性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人类智慧与思想的载体,学术期刊也无法幸免。2019年5月29日爆出的IEEE屏蔽华为审稿人一事更是把潜藏的暗流涌动表面化,对于中国学术期刊界而言,明确自身定位,创新我国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的学术资源,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刊胸怀,坚持学术期刊的国家属性,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体系是我们亟待研讨的问题。

  【关键词】华为;IEEE;学术期刊

  2019年5月29日,一封有头无尾的IEEE内部邮件截图让整个中国学术界一片哗然。邮件声称“由于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黑名单,IEEE禁止华为员工作为旗下期刊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在中美大国博弈从经济领域向政治、科技、文化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的当下,对于中国的学术期刊而言,明确自身定位,创新我国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的学术资源,秉持开放包容的办刊胸怀,坚持学术期刊的国家属性,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体系是我们亟待研讨的问题。

  1 研究背景

  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对华发起的科技战不断升级,一方面作为贸易战的重要谈判筹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其战略遏制的重要手段。对华科技战工具手段之多、范围之大已经远超美苏、美日科技战,形成了对我国的全方面压力。分析对华科技战,可以发现包括三个层次对高科技企业制裁、对科研人才限制、对产业政策施压。还应该注意到,美国除了利用其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针对我国科技领域的薄弱环节发起攻击,美国还会广泛利用舆论战、金融战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外交工具发起全面进攻。

  1.1 对高科技企业制裁

  美国屡次利用所谓的“长臂管辖”将特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或科研机构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从原材料、设备、开发工具与软件、金融等多个领域实施制裁,以切断中国高科技企业供应链目的,使目标企业经营陷入瘫痪直至破产;以国家安全风险为借口,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特别是所谓的“敏感领域”如人工智能、半导体、机器人、先进材料等,以阻止中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升级为目的,维护其技术垄断;纠结盟友以国家安全名义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欧美市场的正常经营,以抑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市场规模为目的,阻止目标企业产品迭代;通过对被制裁企业处以高额罚款甚至逮捕核心人员,严重干扰企业正常运行。

  1.2 对科研人才限制

  引导中美科技“脱钩”,通过限制中国留学生签证和中国学者赴美参加学术交流,诬蔑中国科学家或者华人从事间谍活动,对正常的学术交流加以监控。加强对华裔科学家人身和科研项目的监控,对在研和预研项目进行合规审查,控制新技术向中国扩散。要求美国政府机构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NSF)等对美国境内得到其资助的机构和科学家们开展一系列的调查行动,并导致数名华裔美籍学者被突然免职。

  1.3 对产业政策施压

  批评中国政法的产业政策,开展“301调查”,以违反公平竞争为由对中国政府在高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产业政策、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横加指责,要求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试图遏制中国产业升级。

  而前文所述的IEEE屏蔽华为审稿人事件,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在学术期刊领域的体现。而作为应对,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意见》。这一文件既贯彻落实了中央有关会议精神,又是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 学术期刊的重要性

  国家创新能力根植于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及其生态环境。学术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从学术期刊数量上来看,我国已经是学术期刊大国,然而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不论从出版质量还是学术水平都有很大差距。截至2018年底,我国学术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4519种,占比90%以上。我国学术期刊还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出版地为北京市的期刊数量遥遥领先,共计1617种,占比达32.52%。二是出版周期以双月刊和月刊为主。三是从学科领域分布来看,应用技术类期刊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01%,其次为医药卫生类(占比22.68%)、基础科学类(占比20.63%)。四是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种学术期刊,分散、独立的特点较为明显。

  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科研实力相较于改革开发初已经有了明显的飞跃,科研论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据Web of Science(2018)收录情况,2018年收录的全部162.7万篇论文中(仅限研究论文、综述和通讯),我国科技论文有39.77万篇,首次跃升为世界第一位,占世界份额的24.4%。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的刊发需求,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亟待提高。

  3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科学无国界,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需要把论文发表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上,在世界科技前沿为祖国争光;而在应用和开发研究领域,科学家则需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技难题,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对于广大工作在应用和开发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大胆发明和勇于创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技问题,既为中国发展做贡献,也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3.1 盲目的SCI崇拜

  在SCI收录期刊特别是顶级期刊上刊发文章对于当下的学术圈是一件名利双收的大买卖,全世界收入的SCI期刊约8000种,《自然》名列第9名。在《自然》上刊发一篇学术文章会给作者带来职称评定、学术地位、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奖励。

  2018年,韩春雨事件爆发。多个国家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他们尝试重复《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上韩春雨刊发的关于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但是无法实现,因此建议学术界对此进行调查,并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本文无意探讨该论文的学术严谨性,只从该论文刊发后的结果看,论文刊发后,韩春雨从多个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良好的科学声誉,当选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申报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了地方政府财政的巨额研究资金资助。

  然而讽刺的是,国人倍加推崇的SCI并不是什么国际权威科学机构,只不过是一家私人商业公司。1960年,SC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把公司更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在公开场合他也介绍了更名的目的就是希望被当成一个非营利的科研机构。SCI和EI只是单一的检索库,背后是商业公司利用学术资源在全球扩张营销推广赚取高额利润的结果。而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在职称评审、项目立项时,过分强调SCI和EI刊发论文的重要性,并以此做为硬性指标。这种以SCI和EI论文作为衡量学术和科研实力的方法,不仅在学术上是荒谬的,浪费大量的科研经费支付了高额的版面费,而且从根本上对中国学术环境和生态造成了破坏。

  3.2 走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建设之路

  所谓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每个国家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学术期刊领域也不例外,要在研究国际成功经验的同时,走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建设之路。

  1)要把握期刊建设客观规律,以专业化为导向逐步优化并提升中文学术期刊学术水平。需要针对不同的学术期刊做精做强,根据专业类和综合类学术期刊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学术期刊要能有效带动学科和行业科技水平发展。要有明确的办刊定位,多种期刊要根据针对的学术层次不同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有国际视野,要主动推进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推广,发挥世界范围内华人科学家的影响力,推动中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

  2)要走精品化道路,鼓励支持基础、优势、前沿学科精品期刊系统性建设,更新期刊评价标准,要明确以原创和科学突破为指标的评价导向。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针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统筹规划明确,做强重大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期刊,明确创新性和实效性评价导向。

  3)要完善期刊退出机制。根据期刊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加强刊物管理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学术刊物是有其生命周期的,应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实现期刊布局的动态调整和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期刊三审三校、匿名审稿、专家评审等稿件评价和出版机制,规避学术不端行为,利用大数据及检测系统,确保学术诚信。

  4)要紧跟融媒体发展新趋势,打造学术期刊全生态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学术期刊出版人更应抓住机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道路,沟通专家和作者、国内与国外、多学科领域。也应充分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平台,确定中国数字出版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强化政府、产业、学界的有效互动,发挥出版单位、学会、高校等期刊集群作用,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融媒体集群。

  5)要走综合办刊的道路,一方面要沟通业务主管部门,另一方面要与相关学会紧密合作。一流学会需要一流学术刊物,一流的学术刊物也能为一流学会建设贡献力量。为此,要强化学会的主体责任,要把培育一流学术刊物作为建设一流学会的核心工作,要充分利用学会学术和会员资源助力学术期刊发展,要有全球视野,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专业的品牌学术期刊。

  6)要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外学术期刊同质等效。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对国内现有的职称评价、项目评审等指标体系加以优化,增加国内学术期刊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其次要完善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权威性;再次要强化学术期刊的客观公正,逐步取消审稿费和版面费,改由知识付费等模式实现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最后要强化政策引导,利用好学术评价这一指挥棒,鼓励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中文学术期刊首发,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征程中,科技工作者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全面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道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参考文献

  [1]沈锡宾,刘红霞,李鹏,等.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J].编辑学报,2019(1).

  [2]景勇,郭雨梅,钟媛,等.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阶段、内涵与策略[J].编辑学报,2019(1):17-20.

  [3]陈晓堂.数字出版转型中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及知识付费模式探析[J].编辑学报,2018(3):251-253.

  [4]陈茫,张庆普.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的演进历程知识图谱与研究态势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18(2).

  [5]韩丽,初景利.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知识服务特征、价值和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8(2):5-10.

  [6]陈建华.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创新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2).

  [7]王妍,陈银洲.基于移动应用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模式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0):929-935.

  [8]陈晓峰,云昭洁,万贤贤.媒体融合精准知识服务助推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9):805-809.

  [9]郭黎阳,纪秀明.“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盈利模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25-128.

  [10]周敏,闫佳琦.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的模式与内容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7(8):97-10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