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堪称典范的区域文化史 《兴化文化史稿》

2020-07-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雷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国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大致有2844个之多,在这样茫茫苍苍的县区之中,江苏兴化却因其独特而引人注目,成为话题。兴化的水、兴化的盐,进而是兴化的人,兴化的文,使其卓然而立,不可小觑。近日,拜读刘春龙与费振钟主编的《兴化文化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更使我坚定了这一也许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判断。

  水乡很多,但兴化的水乡,此地却有影山头、蒋庄和南荡遗址。这些考古发现,据说都能上溯到4.5万年之前,而此处真正文明开化,纳入治理,则是楚国大将昭阳所肇始。昭阳古邑,楚水脉脉,天低吴楚的一方水土,在历史的春秋寒暑中日出日落。迨至南唐前身的杨吴,始有兴化之名。兴盛教化,觊兴其化,据说,兴化之命名因此而来。兴化是水乡,射阳湖虽然已经干涸枯竭,但其他湖泊仍在,大运河仍在,悠悠江淮仍在。即使到了当下,游走兴化,水上森林,垛田油菜,仍是旅游的热门所在。《兴化文化史稿》紧紧抓住兴化的水,细数兴化的自然与经济,因水而生,因水而活;水土之上开物济生的筚路蓝缕,靠水吃水的文教昌明,因水而起的风俗礼仪,诸如水神崇拜、屈原祭拜、清明会船、渔民与渔帮的“堂门”“七公圣会”,凡此种种,都令人耳目一新地感受到,兴化的水乡,别开生面,丰富多彩,摇曳生姿,不同他处。

  兴化的盐,如今只是一种记忆的残存。但近海临水,得天独厚,盐的确是天赐而来。古代社会,盐铁在当时社会运行中的分量之重,在今天很难想象。拥有盐铁,就意味着可以并吞天下、席卷宇内,就意味着可以觊觎天下、逐鹿中原。曾为盐官的范仲淹到此执政一方,治水理政,也应该治盐。盐,作为生命延续的生活必需品,谁又能离得开呢?但盐场的生产制作与运输,当然离不开水,离不开河流,更离不开人。

  这样的水乡,这样的盐场,这样的土地,经一代又一代乡民的耕织繁育,生生不息,使这一方水土,文化璀璨,令人炫目。如果说昭阳只是太过遥远的荆楚大将,范仲淹只是职责所在造福兴化的父母官,而施耐庵与《水浒传》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郑板桥的诗书画三绝与作为扬州八怪之首的享誉天下,则是不争的事实。《兴化文化史稿》不仅仅局限于此,虽然施耐庵与郑板桥都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高峰,但该书主线分明,它告诉我们自赵宋以来兴化的崇文重教逐步繁盛培厚枝昌,元末明初的“洪武赶散”与“托籍苏州”的人事沧桑再度涅槃,厚积而薄发,浴火得重生,这才有了韩贞乡村社会哲学的蓬蓬勃勃,这才有了自李春芳到李青、李详这一家族的薪火传承,这才有了宗臣诗文的独特风流,这才有了任大椿的礼学与文字训诂的蔚然大观、昭阳诗派的葳蕤绸密、刘熙载经典文艺理论的横空出世、明清兴化文人画的不同凡响。有了这样的肥沃土壤、浓郁氛围,才有了郑板桥、李鱓的喷薄而出、大树参天啊。

  作为一部区域文化史稿,《兴化文化史稿》却立意高远,清醒明智,本土人物的文化作为,因为存在争议与不确定性,更是出语谨慎,行文考究,留有余地。书中提到了李春芳这一青词名家与《西游记》的关联,当然要涉及吴承恩,这样费很多笔墨也未必能考辨明晰,书中对此,不依据一二材料即下断语,而是平和陈述,录以备忘。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也是如此处理,持之有故,聊备一格,令人信服。书中提到了李清的史学著作《三垣笔记》《南渡录》,还有他的《珍珠缘》,也就是《梼阢闲评》,此前熟读此书,还真没有注意到他是兴化人。该书还提到了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这一在100年前撰就的图书,称之为第一部医学通史,当之无愧。

  《兴化文化史稿》是一部文化史,但不拘泥于文化,既体现出该书的区域性、时代性,更着眼于它的实用性、综合性。期望《兴化文化史稿》经过时间的淘洗,更加臻于完善,成为县域文化史的一个标高。(作者系作家)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