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东西方书籍设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探索与启示

2020-07-12 来源:《新闻前哨》
  【作 者】张量:湖北美术学院

  【摘 要】在大数据化的现代社会,快速、便捷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载体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纸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可以追溯到公年前105年。纸质书本的设计具有跨时代信息传播的意义,在多元化的今天纸质书本依旧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媒介之一。在历经几千年的过程中,书籍已然超越了其本身信息传播的单一用途,书籍创造了人们全新的阅读方式,便捷了信息交互的方式,提供了记录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书籍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人类文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传承手段。

  【关键词】书籍设计;传播媒介;装帧形式;演变

  书籍设计主要包含了装帧设计、内页图文版式设计等多个方向的设计。从纸材本身的研究到书籍内页的标点符号的设计运用都是纸质书籍设计里重要的一环,纸质书籍上呈活字印刷前的信息传播媒介,下启计算机信息化的电子阅读的新局面。

  一、西方书籍设计的发展及变化

  从距今约公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和闪米人(又称腓尼基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开始,“书籍”的雏形慢慢出现,最早的书籍只是单纯的作为重大事件的记录手段。直到中世纪,书籍设计基本掌握在基督教手中,此时的抄本出现了扉页,出现了装饰华贵的大写首字母,出现了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其经历历程主要包括:古典风格,凯尔特书籍设计风格;查理曼时代手抄本;西班牙的图画表现主义风格。

  1.古典风格书籍设计变化

  此时的书籍主要以手抄方式制作,在抄本中加入大量的插图,可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花饰首写字母,二是围绕文本的框饰,三是单幅的插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起到了装饰书籍、划分版面结构以及突显信息传达的作用。古典风格将书籍的装饰做到了极致,教会将大量财富投入到圣经的制作。此时书籍在装饰上运用到了大量的贵金属以及稀有宝石点缀,华贵的经书不但作为其文化的传播介质,更是作为教会权利至高无上的象征。凯尔特书籍设计风格:在古典书籍风格大环境下,凯尔特书籍设计更是将这种华贵的装饰使用到了极致,封面和内页使用大量精致的纹样和植物或动物的插图。此时的经书的装帧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形式,列如书扣钩装帧、雕文,压纹装帧、书口画装帧等形式。此时的装帧设计主要是为保护书籍而生,在书口、书顶、和底部进行绘画,绘画题材多以其制作方教堂风景和书籍讲述的内容插图为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书本本身的阅读性和装饰性,在书口进行绘图的装饰方式一直延续到至今书籍设计。

  直至约翰古腾堡活字印刷发明后,书籍设计在制作上有了翻天覆地改变。在版式上采用对称形式,首写字母采用花体大写,少量的装饰线条,主要规整的文字部分为主体。简洁明了的版式,可以更加突出人们的阅读重点,适合于大部分人的阅读需求。

  在文艺复兴期间,书籍设计完成了一个从繁到简的转变,对于书籍内部的探索更是迎来一个里程碑式变化,制作者开始注重书籍的内部空间,运用不同样式的字体进行视觉传达和阅读逻辑的梳理。这一时期的书籍,开始通过阿拉伯数字页码帮助阅读者更快的阅读和查找所需的阅读部分。同时,内页里大量插图的使用,使得各大版画艺术作品得以充分的发挥,这也奠定了版画作为书籍内页插画为主要画种的地位。

  2.十八世纪书籍设计变化

  书籍装帧艺术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从16世纪到18世纪,书籍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大众化。书籍已然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书籍采用不同的装帧方式和装饰方式,书籍设计不再以单一的风格呈现,多元化风格书籍设计之风为之后美术运动时的书籍设计打开了全新的起点。相对于东方,西方人很早的就将设计意识融入到了社会生产中。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的设计,这不仅是在美学上的区分,更是突出表达了个性化需求以及发展的重大突破。以某一抽象的形象主导和区分人们对主体物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模式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极具前瞻性的跨时代认识的结果。

  3.十九至二十世纪书籍设计变化

  以版式设计为主,侧重插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与结合,而后舍弃皮革厚纸的装帧形式,采用简约,质朴的书籍形态,突出“简单”的力量,书籍设计不再以繁琐华贵的装饰为呈现目的。

  俄罗斯构成主义:其编排设计使用大量的几何图形和纵结构为装饰基础,色彩单纯,文字均采用无装饰线体,具有简单明确的特征。其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对书本的三个维度以及书页的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美国杂志设计:受到上述各项设计思潮的影响后,美国的书籍设计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此时栅格系统设计方法在此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栅格系统的使用和机械化标准化的版面设计,以及印刷和摄影技术的改良,使信息传递更加明确。图像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的简洁字体被运用于杂志版面设计当中,使得这个时期杂志版面设计的图像和文字呈现出特殊性。

  启示:书籍设计本身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了让阅读者更好的体会到书本本身的主体内容,不同制作者的设计理念的碰撞,无疑突破了原本定向化的设计思维,在每个不同领域的视角下去重新审视书本的本体内容。19-20世纪的书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广阔性,书籍在版面设计上以栅格系统为基础,将文字,插图规则性的排列上去。在强调画面统一的同时又采用非对称的排列手法,通过重新设定字符大小和字距行距来引导读者的阅读逻辑。采用无修饰线条的字体,使得整个文字版面部分极具简洁,其设计方式对如今的书籍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东方书籍设计的发展及变化(以中国为例)

  1.书籍装帧的变化过程

  相对于西方的字母,象形文字从始至终贯穿整个东方文化。文字的书写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文字从上自下的竖向排版。传统的书籍设计在内部版式上基本少有差别,各类书籍在设计上风格的一致化难以从外观上直接区分不同的书籍。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折装帧形式代替了盛行长达六个世纪的卷轴装。经折装在阅读上突破了卷轴装从头到尾的阅读方式,除此之外,在书籍的保护上也有了极大的提升。经折装的运用扩展到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上。

  直到蝴蝶装和背包装的出现,书籍以翻页式的阅读形式又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直到清末时期出现的线装本,整个书籍设计在装帧形式上不断优化,但在内部文字的版式上却没有改变。

  2.五四运动时期书籍设计变化

  此时的书籍设计在装帧形式上基本采用线装形式,线装书在我国盛行了几百年,常见的基本是蓝色布面上,粘上书名的字条。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后,许多新文化名人,尤其是鲁迅,大力倡导和实践书籍装帧。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书籍装帧开始有了更多的变化,一批批的文化装创作者加入了书籍设计的行列,书籍也广泛的提供给大众百姓阅读。

  鲁迅设计(以《呐喊》为例):暗红的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令人想起他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可怕的铁屋。黑色块中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外加细线框围住。“呐喊”两字写法非常奇特,两个“口”刻意偏上,还有一个“口”居下,三个“口”加起来非常突出,仿佛在齐声呐喊。鲁迅只是对笔划作简单的移位,就把汉字的象形功能转化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启示:如果说西方的现代书籍设计始于艺术家,那么东方的现代书籍设计开端则归功于文学家。无论是繁体汉字还是简体汉字都归属于表意文字,其文字单体身所具有的含义远远超于字母的表达方式,文学家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是因为文学家们对于中国汉文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方式了解的极为透彻。他们运用文字的变形和排列方式突出想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因受五四运动的思想浪潮的影响,书籍设计往往是结合了文本中所包含的强烈寓意呈现在读者们的视线当中。此时的中国书籍设计有了“一对一”的设计模式,每一本不同的书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模式去设计,能让大众对某一本著作的印象极为强烈。反观欧洲的书籍设计则进入了一种同质化,欧洲的书籍设计偏爱于“系列式”设计,像同样的装饰元素和颜色以及插画风格可以出现在完全不同的两本书的之中,而这种统一的设计风格也能用于毫无关系的两本书之中,让大众对这一种统一设计风格的书影响深刻,这样的设计思维至今都是影响着东西方设计差异原因之一。

  三、现代书籍设计的现状

  中国:在东西文化碰撞的今天,“中体西用”这一词再适合不过了,字母式的横体排版、栅格系统的设计方法成为了大众书籍的主流设计趋势。在便利人们阅读的同时却丢掉了传统文化对于书籍设计的影响。这种过于西方化思想的设计遭到了现代设计师们反思对于泛西化的思考,传统文化内涵被人们重新拾起和诠释。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五感”阅读则分别从视、触、听、嗅、味这样的五个方位去来设计和制作书籍,其强调书籍并不只是一味的视觉享受,更应该是全方位的感受。

  日本:同样在遭受西式思想的洗礼后,日本的现代设计一直引领着亚洲设计。吕敬人先生的书籍设计理念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杉浦康平的影响。日本的设计师坚持的认为亚洲文字更加适合从上至下的竖形排版,正因这份执着,曰文的原版书籍大多采纳竖形排版。从杉浦康平到原研哉从始自终都有一个“还原本”的设计思想,从书籍设计重新返回到纸的研究。阅读纸质书籍并不仅仅只是在接受书本所带给我们的信息,更应该是阅读者和信息在完成一种交流的仪式。适当的重量和质地的材料都是整个阅读的一部分,这是目前电子阅读无法带给我们的感受。除此以外,日本的书籍设计很好的将栅格系统和日本禅学意蕴相结合,适当的留白以突出明确的主体,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设计宗旨被日本设计师所运用到了极致。

  信息时代下,液晶屏显下的各种阅读器,或其他承载的媒介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电子书给我们提供信息量更大更生动更直接的阅读内容,互动字体、动态画面、声效的结合更加激发人们的视觉,颠覆了传统设计的表达,使视觉、声音、互动等结合完美再现一个鲜活的书籍。但量感、触感、质感等感官享受却不能在设备上体现,这需要技术的发展和设计师的努力,数码时代使设计师可以结合现代新视听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阅读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虞跃群.《石汉瑞的跨文化设计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6年第5期

  [2]王受之:《洪迈."书衣"时代:从鲁迅到钱君匈》,《艺术界》2010年第6期

  [3]李音:《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现状》,《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5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