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成、特征及运行机制研究

2020-07-12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作 者】治丹丹: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

  【摘 要】本文以生态隐喻、模型构建的方法全新定义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概念及其要素构成,梳理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由零散到群集、由行政化到市场化的演进路线,得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开放式协同、动态自调节、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等特征;明确其协同共生机制、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匹配机制等运行机制。全新构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着力强调科技期刊核心创新主体主动性,是科技期刊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创新主体

  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为创新。创新已经被世界各国视为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能力。以往,中国主要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当前及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式必然要转型为创新驱动,科技期刊亦然。段艳文提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务实创新,[1]代艳玲、丁佐奇、马凌飞等强调科技期刊服务、助力科技创新模式、路径,[2][3][4]常青等则探讨编辑在科技期刊创新中的角色,[5]李瑛等提出科技期刊论文创新点价值,[6]陈玉国等研究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7]范瑜晛等引入生态系统理念,剖析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运作模式,[8]但并未明确提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理念,系统地专研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成、特征、机制的成果少见。在“刊—学—研”机制下,科技期刊生产者等核心创新主体一方面力求践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以此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因而,把握时机构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成为必然抉择。创新生态圈“演进力量”来源于“创新要素”的“共生竞合”,它们相互竞争,协同演进,与静态、线性、机械的创新系统不同,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呈现出动态、非线性、有机的新特性。[9]

  科技期刊是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的重要战略起点之一,是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形成和演进的重要动力源泉。长期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主要依赖粗放式投入,“加大投入、铺大摊子”,短期内科技期刊数量猛增,海量的科技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虽然缓解了科技期刊发表供不应求的问题,但同时导致科技期刊发展质量与效率下滑、经济利益至上、学术环境污染等始料未及的恶果,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难于兼顾,难现世界一流期刊。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人力、物力等生产成本上升、优质稿源流失海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期刊不足等难题,科技期刊业“内忧外患”凸显,打造创新驱动型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模式已然迫在眉睫。科技期刊背靠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科研型作者,受众群文化水平高,且其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科研、创新服务能力,令打造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成为可能。本文拟在探索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理论渊源的基础上,科学规制其内涵、构成要素、特征、运行机制,为实现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构建探明方向,助力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一、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涵、要素

  当今,科技创新概念已成为全球学界出现频率极高的“热词”,但是,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提法尚不多见,存在构成定义缺乏、构成维度模糊、运行机制未明等问题。其中,明确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涵、要素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内涵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自然生态圈是有机物与无机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产生的,地理依赖性、区域性、动态性特征显著。创新生态圈利用生态隐喻手法,将生态圈、创新发展理论引进科技期刊界,构建结构有序、动态演变、弹性包容的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理论架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庞大,几千种期刊可谓“物种”丰沛,而科技期刊办刊环境也涵盖丰富且不断演化,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令科技期刊“物种”间物质能量流动加剧,不同的区域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期刊群落。依托创新环境,科技期刊群落内既有各级各类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等生产者,即核心创新主体;也涵盖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分解者,即辅助创新主体;以及需求庞大的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受众,即消费者主体,科技期刊负载的创新信息、知识等要素在各主体间流动、循环并变现和增值。[10]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概念界定为:基于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以科技期刊为演化载体,以科技创新环境为支撑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相互依赖、共生共赢,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边界且稳定持续的知识经济创新体系。

  (二)要素

  1.生产者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生产者(核心创新主体)应该包括: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期刊可以大量聚集科技创新信息、人才、要素,科技创新大潮促进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市场需求急速增长,市场需求又有力驱使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等生产者进行创新活动并实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

  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科技期刊编辑部成为生产者中最有凝聚力的创新核心,参与创新成果再造和发布的关键性环节,肩负对来稿的创新思维引导、把关、正式发布,并将其转化为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重责。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科技期刊编辑部承上启下、承前启后,一方面,向上游吸引和发表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创新思维研究成果——创新性富集论文;另一方面,聘请和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培育出的创新人才和研制出的新技术,全方位进入科技期刊编辑部编—印—发生产链条;二者相结合,最终实现创新知识、技术、人才向消费市场流动。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科技期刊直接对接下游的消费者、分解者,将科技期刊创新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进行推介,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与分解淬炼,最终提升创新支撑环境质量,消费者、分解者的反馈还可为科技期刊编辑部调整创新活动方向提供参考和指向。因而,按照生态隐喻原理,科技期刊编辑部属于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至关重要的、直接链接科技期刊消费者的“高级生产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技期刊编辑部为“巧妇”,创新性稿件为“米”,高校、科研机构就是“供米者”。高校与科研机构作用相近,都属于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初级生产者”,为科技期刊编辑部提供创新产品生产“原料”和创新活动技术支持。但二者职能又有所不同。高校着力在传播创新知识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培育一批批创新人才,这些创新人才可能成为科技期刊编辑部从业者。科研机构则专注于破解创新技术难题和从事专业性较强的高、精、尖科学研究活动,为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新技术支撑。而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作者云集,他们产出的创新型论文又都需要保障时效性即经由科技期刊即时发布于世,因而为科技期刊提供丰富海量的可供刊发的创新信息“原料”——创新型来稿。

  2.消费者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风云变幻,其创新活动既受制于生产者本身的能力、条件,又受制于外部环境。科技期刊消费者深度参与和融入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可以从本质上引领甚至改变科技期刊生产者的创新范式。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科技期刊生产者发起创新活动的重要初衷之一即占领科技期刊市场,消费者是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受益者以及检验者,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反馈。首先,消费者需求决定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的内容、方向。科技期刊生产者开展创新活动的最根本驱动力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实际需求,科技期刊市场中本就急缺科技期刊创新产品与服务,科技期刊创新产品与服务一旦进入期刊市场,必然会供不应求,急速占据消费份额,这同时令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倍增效益显著发生。其次,消费者购买并体验科技期刊创新产品或服务后产生的反馈信息,对科技期刊生产者新一轮创新活动方向起到引导、调节作用。消费反馈信息令科技期刊生产者可以清晰地意识到当下甚至未来科技期刊市场需要何种科技期刊创新产品或服务,那些无法与时俱进的落后的生产者就会自然萎缩直至被淘汰,以维持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力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分解者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分解者主要涵盖: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三者皆为辅助创新主体,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运行主要依托市场机制“有形的手”进行支配调节,但当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时,政府作为“无形的手”应适时加以干预,当科技期刊创新生产者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生态效益时,科技期刊创新活动的市场风险随之骤升,政府为了稳定科技期刊创新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就显得至关重要。政府作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最重要的分解者,利用行政、法律、经济多种手段施行宏观调控,为生产者营造优良的市场、制度、文化和法律环境。另外,政府还为科技期刊生产者提供扎实的硬件环境,如提升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为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减压”“助力”,并提速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及科技期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甚至可以将部分研究前景广阔的科技期刊创新项目直接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加速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诞生和打入消费市场。

  “中介服务机构介于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之间,弥补政府管理缺失。”[11]中介服务机构是一种社会化的创新服务组织,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介服务机构有科技期刊学协会、人才服务中心、评估机构等,这些机构为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提供咨询、指导等,辅助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落到实处。中介服务机构疏通了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要素间的信息交流桎梏,提速创新信息、要素交互流动,令创新产品问世周期大大缩短。

  金融机构为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是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的“生命线”,没有实际充足的资金支持,科技期刊创新所需的人才、知识、技术等皆是难于保障,创新活动很可能会成为空谈。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活动启动、攻坚阶段,皆需资金支持。即使科技期刊创新产品或服务投入市场后,仍需投入资金对其进行宣传、推广。

  4.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进行创新活动所依托的环境条件,是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运行的基础条件,属于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部“小环境”,即微观的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环境,是与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建直接相关的文化、法律、制度、政策以及市场环境。首先,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支撑环境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影响及塑造作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文化环境助力生产者创新效率急速提升,同时营造出对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喜闻乐见的宽松文化氛围。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法制、政策环境既规制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既定的运行轨道又起到轨道“润滑剂”的作用,令科技期刊创新活动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顺利开展。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良好的市场环境可更好地规避生产者陷入恶性竞争,令市场信息高速运转和畅通传达,助力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快、更好、更多地实现市场价值。其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也可反向促进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支撑环境改善和提升。生产者、分解者积极参与科技期刊创新活动和项目,协作共进,吸引更加丰富、优质的创新要素流入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使市场环境得到滋养而活力四溢。消费者对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给出即时、真实的反馈,真正打破生产者与消费者由来已久的“信息隔绝”,使消费者更乐于理解、支持、参与科技期刊创新。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分解者可根据科技期刊创新消费市场的变化,动态弹性地规制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专门的政策、法律、制度,优化支撑环境。

  综上,可知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12](图1)。科技期刊集群会形成多个联系紧密、相互作用的创新生态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司其职,共同构成层次分明、动态开放的创新知识经济系统。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等生产者为核心创新主体,在辅助创新主体即分解者(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消费者(用户受众)、支撑环境的耦合下,彼此实现信息传递、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从而形成一个结构稳定、要素均衡、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



图1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

  二、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演化规律、特征

  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受政府行政力量自上而下驱使、各种创新要素简单堆垒叠加的发展形态不同,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是科技期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支撑环境在长期交互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创新网络关系。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的群落间关系是逐步形成并动态演进的,经历了事业→群落→产业→集群→生态圈的过程[13](图2)。



图2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演化规律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国家十分重视期刊出版发行工作,鼓励科技期刊办刊,“学科性、专业性日渐增强,重视拓展新的学科”[14],中科院、专门学会、中央各部委、高校等纷纷开辟新领域和创办新期刊。科技期刊主体要素逐渐聚集,但消费特征、市场结构处于初创阶段,并未完全成形,科技期刊数量随国家计划随机增减。改革开放后,科技期刊发展空前繁荣,种类数量的拓展都创下新高,在科技期刊“交易成本、运输距离、规模经济”[15]等因素交织下,“关联或同类科技期刊开始向特定区域聚集”[16],科技期刊内部遂形成规模、类型各异的群落,群落内部各要素结构趋于稳定、分工更加明确。“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做到与国际通用新标准、新技术接轨,电子出版、数据库建设热火朝天,成为沟通国内外科技期刊信息的纽带,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已成为驱动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媒介。”[17]80年代中期,科技期刊单位(那时还全部是事业体制)“开始有了交税和盈利之说”[18]。“此前是收支两本账,盈亏国家担。”[19]更新市场观念、革新体制机制迫在眉睫。

  进入21世纪,科技期刊发展进入新常态瓶颈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并行已经不切实际,科技期刊未来必然是走向市场、产业化发展。2003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启动,市场经济的效用已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界共识,创新已经成为科技期刊占据市场的最有效“武器”。随着科技期刊聚集,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加剧,科技期刊群落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间竞争愈发激烈,科技期刊群落呈现无规则起伏。此时,科技期刊群落进一步分化,敢于改革和创新的科技期刊组成了卓众报刊集团、中华医学会刊群、科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集约群团。同时,固步自封、无法在创新中合理锁定生态位的科技期刊被逐步自然淘汰,而合理占据创新生态位的科技期刊适者生存并得到进化。随后,在系统自组织协同作用下,生存下来的科技期刊群落分化、组合为若干科技期刊创新产业集群。不同科技期刊产业集群与消费者、分解者、创新环境最终融汇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

  (一)开放式协同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从来都不是各自为战、封闭孤立的。创新生态圈内部各要素间、创新生态圈与支撑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广泛的联系。首先,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外部准入不设“高冷”门槛。新的“外来物种”想要进入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障碍较少,特别是那些创新活力充沛的“外来物种”极有可能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落地生根。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不断向外部辐射、扩散,凭借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强劲的科技实力持续“虹吸”创新要素,并可持续强化科技期刊生态圈与外部世界的创新联系。当科技期刊生态圈内各要素无法围绕创新实现“充分集聚”时,个别创新意愿和创新意识不够强烈的科技期刊、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就会顺其自然地萎缩、退出或被淘汰出局。如此一来,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腐朽“肌体”得到分离和根除,进而可以保障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健康发展。其次,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不同群落构成错落复杂的多个“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子圈层”,子圈层间同样存在络绎不绝的信息、能量交流,如同命运共同体一般呈现协同演进态势。

  (二)动态自调节

  创新不仅意味着推陈出新,更意味着动态调节。首先,一般情况下,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发展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沿着萌芽→产生→发展→成熟→分化的轨迹发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支撑环境相互博弈,并合力共促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发展与演进。于是,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的创新活动也在动态变化。一旦支撑环境、创新要素步入优化发展正轨,那么,科技期刊创新活动也随之步入低级→高级、萌芽→成熟的转变,唯有如此,科技期刊生产者的创新产品或成果才能够无限接近科技期刊生态圈创新目标。其次,生产者、分解者的创新目标也是动态变化的,他们会根据科技期刊消费者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再次,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弹性自调节特征明显,其抵御冲击、弹性调节、自净化能力皆引人注目。当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部出现运行紊乱等危机,也不会直接崩溃停摆,而是会有新的创新要素、核心主体等自动补位,生态圈会自我调节和恢复原来的正常运转状况。所处发展阶段越高,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抵御危机、弹性调节、化解危机的能力越强,换言之,具有结构优势、规模优势、发展程度优势的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自我调节、抗御内外部危机的能力非常突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还可以通过扩散机制优胜劣汰,将那些无法适应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要素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剔除出生态圈,时刻保持其自我净化状态。

  (三)多样性共生

  在自然界,生态圈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物种多样性,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而与之类似,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首先,科技期刊创新子生态圈具有多样性特征。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拥有若干形式多样的“科技期刊创新子生态圈”,它们是不同层面、不同功能的虚拟生态网络、战略联盟共同体和协作体。其次,创新要素也具有多样性特征。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有多种多样的核心创新主体和辅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越是丰富多样,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创新基因库”就越是庞大雄厚。再次,创新活动、组织结构、创新方式多样。不同生产者的发展阶段通常各异,各自抱有不同的创新发展憧憬,因而各自受到的内外环境制约各异,为了适应和生存衍生出各自独特的组织结构,享有不同的创新资源禀赋,这就决定了创新活动、创新方式、创新结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四)自组织演化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属于开放前提下的高级自组织系统。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各要素各司其职,并协调、自动地结成有序的耦合结构,令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复杂度、精细度持续跃升。首先,通过与外界进行自由自主、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令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逐步完成由无序→有序、低级→高级的演化。宏观的知识经济发展环境加之科技期刊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可能会导致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等核心创新主体竞争优势低迷,为了生存,他们不断拓展和革新其创新生态网络,引入新的技术、设备并将更多元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向科技期刊消费市场。其次,创新要素相互配合令协同作用、合作效应无限放大。“刊—学—研”机制下,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核心创新主体科技期刊编辑部、高校、科研机构协作紧密,高校、科研机构为科技期刊编辑部提供大量对口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来稿,科技期刊编辑部又能反过来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为其提供创新知识服务。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作为“次创新主体”辅助科技期刊生产者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对生产者创新活动给予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再次,变异机制驱动原始性创新。创新活动一般遵循“遗传→变异→选择”逐步展开,科技期刊创新亦是如此,“变异”机制直接引发原始性创新,其价值不可估量,其最具颠覆性和创造性活力,对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及自组织作用的需求更大。

  三、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运行机制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聚集、整合、发展多个子生态圈,并保障创新要素实现自组织协同。综合前人研究成果[20],本文认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运行机制可以归纳为:主体、功能和环境要素三个层面(图3)。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支撑环境为主体要素,构成科技期刊创新网络。技术、服务、知识、信息为功能要素,构成科技期刊创新传输主体。创新政策、宏观经济、创新基础设施、文化环境为环境要素,属于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外部“大环境”,即宏观的科技创新环境,对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起到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作用。环境要素协助主体要素塑造,并影响主体、功能要素演进。运行机制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能否正常顺畅运行。科技期刊、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生产者,是核心创新主体,应各自锁定创新生态位、突出创新优势,强化“刊—学—研”间创新关联度,识别并化解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危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应该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以保障创新主体与支撑环境和谐共荣。



图3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运行机制模型

  (一)协同共生机制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不同科技期刊生产者占据各自生态位,上下游利益关系紧密,合作机制不可或缺。栏目设置、组稿方向重叠的科技期刊处于相近生态位,科技期刊编辑部为了生存与发展,可能会各自为战,互相冲突。实力较强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拥有更加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优势,更容易被与其存在共同创新取向的上下游创新主体所依附,收获更多创新性来稿、融合更多科技期刊创新性技术、产出更多科技期刊创新性产品与服务。它们基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起协作创新联盟,成为共同实现创新发展过程中相依共存的“命运共同体”。虽然联盟内创新主体具有各自独立的创新利益目标,但在协同共生机制作用下,创新主体间相互协调、成功耦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技期刊创新风险。以中华医学会期刊为例,其搭建了专业性期刊出版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可为中华医学会期刊提供“复合采编、内容质控、结构化排版、数字加工、多形态发布、富媒体出版、期刊销售、医学会议等现代化出版服务平台”[21],开创国内医学出版领域协同共生的集约化滥觞,使国内医学期刊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同步提升。

  (二)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持续演进,生产者中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承载组织采纳创新性来稿、研发和引进科技期刊创新技术、营销科技期刊创新产品和服务、普及科技期刊创新认知等任务;分解者中的政府则肩负相关政策制定、市场管理等使命,支撑环境则会为适应创新主体变化而不断做出动态调节。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在创新生态圈不同生态链条中交错链接,彼此之间形成复杂多样的依存关系,这导致各种风险的易发性大增。首先,作为创新核心生产者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引入创新技术助力科技期刊创新产品生产时,科技期刊编辑部可能无法完全掌握新技术(如新的科技期刊排版、印刷、数字化技术等),有些科技期刊编辑部为了经济利益一哄而上引入上游技术供给者,技术供给者虽然获利,但新技术应用情况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并不买账,可能会对科技期刊编辑部创新实践进程造成损害。其次,生产者、分解者中有许多相似、相关联的主体既合作又竞争,但生态位有限,为占据生态位而导致的恶意竞争应该被合理规避。以纸数互动移动阅读技术支持下的AR/VR书刊为例,一方面,事实上许多出版社虽然引入成本高昂的新技术,但是销量却并不尽如人意,消费者对电子产品损害视力、易沉迷等缺陷的排斥造成市场对此类书籍的热度持续下降,令书刊领域AR/VR技术投入高于产出;另一方面,AR/VR书刊选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科普类、涂色类、语言类、游戏类,消费者体验非常单一。AR涂色、百科、魔法、AR识字卡等是常见出版类型,甚至占到AR/VR书刊市场份额的1/2。内容跟风雷同,选题同质化严重,导致消费者回头率急降。[22]

  (三)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不均必然会导致矛盾环生,因而,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倡导构建科学、高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应从中共赢和获利。就科技期刊编辑部而言,其消费市场规模、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出能力、用户黏性各异,在科技期刊领域中的话语权也不同,对于创新获利的支配权就不同。首先,主体间协调机制。科技期刊编辑部将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必然需要生产者中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分解者辅助,因此,科技期刊编辑部可将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转移给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分解者,使主体间获利协调、平衡。以日益风行的开放获取(OA)出版为例,开放获取(OA)出版已经逐步构建起“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知识生产和利益分配场域”。美国政府主导的NIH强制性开放获取、欧盟倡导的政府资助期刊必须收入公共机构知识库等都是具体实践表现。近年来,中国也着力构建品类繁多的期刊开放机构仓储和获取平台,推动期刊资源开放共享。[23]其次,主体自协调机制。以科技期刊编辑部为例,当面临其他科技期刊编辑部竞争时,它会自动迸发自适应措施,并敏感地动态自适应调整以应对支撑环境变化。科技期刊编辑部会采取严格的创新来稿、创新技术的筛选、把关、准入机制,以此保障科技期刊创新产品的上乘质量,最终满足节节攀升的消费者创新需求。科技期刊编辑部要“瞄准优势学科、前沿热点、重大成果,充分利用文献大数据分析评价技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发展方向,抓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和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进而使刊物的定位层次飙升,吸引一流学科专家关注”[24],最终使期刊自身实现更大获益。

  (四)环境匹配机制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构建与演进一刻都无法与外部环境分离。首先,政策环境引导、驱动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演化。政策环境涵盖科技创新领域所有政策、法规、条例等。政府出台合理政策措施营造优质政策环境,不仅可敏锐调控创新要素流动,还可以明确科技期刊创新正确方向,2006年以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已形成了层次、类别不断细化的庞大科技创新政策集,[25]必将间接对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建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科技创新消费需求逐年猛增,也间接驱动科技期刊创新活动,加快科技期刊创新转化。例如中国专利引文数据库发布的生物产业技术创新、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等领域“最受关注期刊50强”就颇受科技创新消费市场认可。再次,基础设施环境决定创新活动规模和空间。科技创新离不开最基本的人、财、物。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人才、科技投入和科技设施与条件都在不断优化。[26]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指引下,科技创新领域创新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极度富集,这无疑是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构建最为有力的外部基础保障。最后,创新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古语不断勉励国人心向创新。根植在中国深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中会使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理念更易深入人心。

  四、结论

  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集约循环程度高、综合创新能力强、科技实力雄厚、人口创新素质高,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经济、社会、生态意义。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注重基础要素培育。首先,夯实体制机制基础。科技期刊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构建自身创新发展与治理机制,从管理要素层面重拳创新。其次,夯实创新文化基础。科技期刊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文化氛围。政府、高校应致力于双创教育和创新人才培育,普及创新知识技能,提升全社会创新素养。②构建有力支持力量。首先,着力扶持科技期刊创新“优势种”,引爆科技期刊生产者创新意识与创新活动,对生产者的核心创新主体地位给予高度认可,不断升级科技期刊创新技术引进与应用水准,推动科技期刊生产者带头开展创新项目和活动。其次,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大学并举,加强科技期刊基础设施和优势创新栏目建设,使科技期刊编辑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平台匹配对接顺畅,科技期刊助力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再次,科技期刊编辑部应聚焦创新优势领域和创新重大需求,开辟相关栏目,逐步培养起稳定的、水平领先的创新作者群,将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和紧密团结在科技期刊编辑部周围,使高水准科研成果可源源不断地向科技期刊消费市场输送。③科学制定引导机制。首先,强化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内部密切联系。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引导“刊—学—研”联盟无缝衔接与互利合作,实现科技期刊核心创新生产者的风险共担以及利益共享。制定严密合理的“刊—学—研”创新联盟政策,完善合作契约,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产品给予保护。其次,构建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外部网络扩散机制。科技期刊创新要素应高度重视对本生态圈外部的交流、合作,建立交错相依的科技期刊创新生态圈创新联动机制,相互之间创新合作共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愿景的科技期刊、高校、科研机构及其创新人才共襄盛举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段艳文.行稳致远务实创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J].科技与出版,2019(9):57-60.

  [2]代艳玲,朱拴成,杨正凯,等.科技期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模式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339-343.

  [3]丁佐奇.科技期刊多维度助力科技创新与“双一流”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8(9):11-15.

  [4]马凌飞,龚杰,奚莱蕾,等.科技期刊的出版传播功能助力科技创新的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9(1):140-144.

  [5]常青,彭战武,王文宇,等.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中的使命与责任[J].编辑学报,2019,31(S1):35-37.

  [6]李瑛,周立.科技期刊论文创新点合理呈现的价值及理想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0):993-999.

  [7]陈玉国,钱向东,彭桃英,等.科技期刊创新驱动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77-382.

  [8]范瑜晛,姜京梅,刘畅.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探析[J].编辑学报,2019,31(2):134-137.

  [9]徐君,任腾飞.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43-50.

  [10]王千.互联网企业平台生态圈及其金融生态圈研究——基于共同价值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76-86.

  [11]徐君,任腾飞.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43-50.

  [12][13][15][16]徐君,任腾飞.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43-50.

  [14]李斌,刘加平,白茂瑞.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及其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2):131-135.

  [17]李斌,刘加平,白茂瑞.我国科技期刊的历史发展、社会功能及其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2):131-135.

  [18][19]隅人.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历史节点和时代背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1-5.

  [20]徐君,任腾飞.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8):43-50.

  [21]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中华医学期刊网全新上线[EB/OL].(2018-07-12)[2019-10-11].https://mp.weixin.qq.com/s/aq7E-5_ba5NRVbHGYFFsqA.

  [22]河南城市VRAR研究院.“出版+AR/VR”:出版行业的新机遇——AR/VR技术在出版业中的运用综述[EB/OL].(2018-03-08)[2020-03-07].https://mp.weixin.qq.com/s/ycJK3FfmDOLLNQEu3PlvAw.

  [23]丁大尉.开放获取:网络时代科学知识交流新模式[EB/OL].(2019-08-13)[2020-03-07].https://mp.weixin.qq.com/s/aQDhI9o4tpLIxsExJUvJjQ.

  [24]肖宏.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9(10):29-34.

  [25][26]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及实践[J].科学学研究,2019,37(1):3-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