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科幻世界》有声化拓展 打造纸媒平行世界

2020-07-0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孙夏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上半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将达5.42亿人。耳朵经济方兴未艾,成为线上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景。面对在线音频广阔的发展前景,内容产业音频化也成为未来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新风口,众多老牌杂志纷纷搭乘“耳朵经济”的顺风车,打造属于自己的音频品牌。

  《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作为培育出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等重量级作家和九州、《三体》等超级IP的专业科幻杂志,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2019年首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横空出世,46.7亿的票房奇迹使中国科幻登上新制高点的同时,也掀起了国内科幻热的浪潮。鲜为人知的是,由刘慈欣创作的电影原著小说《流浪地球》最早刊登在《科幻世界》杂志2000年第7期。6月28日,《科幻世界》与万物声学数字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万物声学”)联手打造的“科幻世界精品有声剧”在喜马拉雅上线,开启了这份纸媒在声音领域的平行世界。

  “破圈”进行时

  在长达41年的出刊史中,《科幻世界》杂志打造了以刘慈欣、郝景芳、王普康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家群和以《三体》《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优秀原创科幻作品。不仅见证了中国几代科幻作家的诞生,也陪伴了中国成千上万科幻迷的成长,很多幻迷受《科幻世界》影响,投身科幻创作或科幻相关事业。“《科幻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我国科幻事业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谈及《科幻世界》的发展成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河充满感慨地说。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获得极大成功,甚至有人提出,中国文化界的“科幻大片元年”正式开启了。“其实很多科幻作品都有影视化改编的潜质,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从2000年刊发到2019年搬上大银幕,对国产科幻板块带来了震撼,可以形容是一种‘破圈’吧。”黄河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所谓“破圈”具有两层含义:2015年以前,科幻文学在国内是比较小众的,真正实现低层级的“破圈”是在《三体》获得“雨果奖”后,刘慈欣、《三体》、硬科幻等话题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科幻首次实现了小众群体向大众群体的跨越;“破圈”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以《三体》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已经站在世界科幻文学的浪尖,而《流浪地球》电影的成功,可以对标好莱坞一些很好的科幻作品,更宣示着中国科幻电影其实也能站上世界的高度。这使得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开始更多地关注科幻,推动了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

  期刊“有声化”

  面对传媒业的大变局,科幻世界杂志社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科幻出版机构,也在积极谋求融合发展,力求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出版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网络化的生存空间,我们想借助《科幻世界》的音频版实现跨越。”黄河告诉记者。6月28日,《科幻世界》有声杂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以《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少年版》近5年的期刊内容为基础,通过专业有声演播和音效包装,形成广播剧、语音阅读、多人播音等声音产品,打造科幻文旅创新模式。

  “科幻作品的瑰丽如果用声音呈现,我们希望它是有水准的、引人入胜的、充满想象力的。因此我们选择了专业的声音制作团队‘万物声学’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在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拉兹看来,有声阅读一直都是极具潜力的文化消费市场,将近5年的期刊内容“有声化”是《科幻世界》打造科幻全版图的重要一环,也是杂志社构建未来科幻生态圈、立体打造科幻作家及作品品牌的组成部分。

  “对《科幻世界》来说,40多年积淀的科幻文学作品是一座宝库,过去开启宝库的钥匙是期刊,如今我们希望这把‘钥匙’形态更加多元化、时代化。这次‘有声化’制作,是符合时代发展、考虑自身需求、谋求优质合作的一次尝试。”拉兹说。在他看来,期刊“有声化”是未来期刊存在的形态之一,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虽道阻且长但相当可期,科幻文学有声化一定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科幻题材的制作相较于普通题材更有难度。比如创作中所涉及的音乐音效,从虚拟到想象既需要符合大众对科幻的认知,也需要配合整体故事内容的营造。整体风格、内容表达的把握,故事精髓的理解,更挑战声优与后期的文学解读及专业能力。”万物声学首席运营官吴霏向记者讲解了为《科幻世界》“赋声”的过程。据吴霏介绍,把科幻文学作品制成音频产品需要多道程序,首先在配音演员与编辑初步理解、把握文稿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有声化改编和角色分配;随后配音演员按照要求,把文本处理成剧本的格式,即“画本”,在做好对文稿的基础工作后,进入“干声录制”环节,并在录制结束后利用Pro Tools软件进行音频处理;最后再由审听小组针对成品做上架前的审核。

  “在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时,团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进行科幻电影拉片,把握整体调性;要了解中国科幻、银河奖及《科幻杂志》的前世今生等;同时每个作品在制作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内容讨论,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呈现水准。”吴霏说。万物声学配音团队是一支以95后为主的年轻队伍。谈及组建这只年轻团队的初衷,吴霏说:“选用年轻的主创团队,是自始至终我们明确坚持的用意,因为科幻作品与梦想、创新息息相关,是未来照进现实的一束光,一个年轻的主创团队,使作品创作更具活力与新潮。”正是这支年轻的队伍,用年轻的方式,为传统的老牌期刊《科幻世界》“赋能”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更加生动的科幻作品。

  立足与突破

  据《2019年度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科幻产业发展高速增长,总产值456.35亿元,而科幻阅读市场产值总和仅为17.8亿元,占比4%。在黄河看来,实体出版是科幻产业内容的源头,也是杂志社生存立足的根本,但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盈利和产业转化,靠单一实体出版是无法实现的。“立足传统出版向科幻产业延伸开发,这是我们布局的方向,比如把杂志变成音频化、视觉化、电子阅读的产品,甚至未来把它变成研学、游乐式的沉浸体验。”黄河表示。

  近年来,《科幻世界》始终在突破自己的出版格局,不断加强异业合作,探索多元化营收和融合发展道路。在2019年,《科幻世界》40华诞之际,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国星宇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球首颗以科幻机构命名的卫星“科幻世界号”AI卫星成功发射。黄河认为,国星宇航是中国商业卫星的龙头,而科幻更多也是围绕太空、围绕宇宙所展开的,科幻与太空能够碰撞出火花是必然的。探索“空间+科幻”生态系统,实现高新科技与科幻想象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此外,《科幻世界》还与吉利汽车携手打造了中国汽车首个科幻IP《icon》,共同探索未来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当前,在《三体》等优秀精品的带动下,国内科幻出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幻也从相对小众的文学出版时代,向大众化、产业化、国际化时代迈进。但整体来看,本土专业科幻作家的数量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少,原创精品作品的数量也有限,这导致国内的科幻出版多依赖国外版权引进。拉兹表示,科幻作为世界性的语言与符号,近年在海外推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优秀作品整体数量的不足和翻译人才、海外出版渠道、盈利模式等隐性问题逐渐明显,也让中国科幻如何持续“走出去”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未来发展布局,黄河表示,在四川省科协的长期推动下,四川已经发展为中国科幻出版高地,成都也被誉为“中国科幻之都”,具有广阔的科幻产业前景,科幻世界将始终如一地专注于科幻这一细分市场。当前科幻IP很热,但IP转化渠道还很有限,主要集中在影视方面,而科幻编剧、导演、策划等专门产业人才却非常稀有,无法支撑国产科幻IP开展高效能产业转化。对此,《科幻世界》将立足专业优势,一方面依托科幻作家和学者、产业人士搭建跨行业平台,提供专业策划和顾问合作,另一方面也着力打造新媒体与数字出版方阵,着力IP产业转化,不断“破圈”,以全产业模式不断打造超级科幻IP,推动中国科幻大众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在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