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鹰(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2020年,一场疫情让各行各业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图书行业自然不能幸免。在这场“大考”中,清华大学出版社也迎来了建社40华诞。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也看到了线上销售、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等行业在疫情下的逆势增长。正是宅家抗疫对“无接触”“在线化”的消费新需求,使“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应用场景得到强化,以互联网+、数字化和科技创新为依托的线上行业的发展空间被快速打开。
顺应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势
疫情使读者见面会、报告签售、学术会议、进校园实地书展、院系教师走访等线下重要的营销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面对这一变化,出版发行业要积极发力线下营销方式转变,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打通线下线上壁垒,变革营销方式,可谓是势在必行。
早在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就在演讲中提出了“新零售”这一概念:新零售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以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对传统零售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将线上服务与线下资源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这场疫情带来的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改变,也正验证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
想要在新零售模式下获得长足发展,媒体营销同样也需要革新。新兴媒体快速、开放、高度融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媒体受众日趋减少。但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稳定性以及良好的口碑都是新兴媒体不可比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提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利用全媒体进行营销也将是市场营销必不可少的一环。
以产品运营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构建了全媒体矩阵式营销推广平台,实现了优质产品搭配合适的内容输出方式,并匹配合适的媒体宣发通路。其中优质内容是基础,从信息、文字、音频、视频等优质内容资源的输出,到积极拓展直播、合作抖音等视频平台等,不断升级内容运营,并充分利用编辑、作者、品牌资源,实现多形式知识服务,为广大读者与用户提供更好、更多元的服务体验。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在通过全媒体推广平台,积累沉淀用户资源,分析用户行为、提高粘性,依托优质内容搭建私域流量平台,使传播效能最大化,并通过用户运营寻求多种形式知识服务的变现可能。
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全营销体系
早在这次疫情之前,图书行业的营销态势已经在发生变化,线上线下市场份额重配、教材零售化、馆配线上化等趋势不断明晰。因此,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新零售模式和全媒体营销相互结合渗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内容为核心的全营销体系。
全营销体系的“全”,包括三重含义。
一是产品体系全。出版社的产品长期以纸质图书为核心,但通过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不断投入,打造出了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电子书、数据库、视频课程、教学平台、在线教育等全方位拓展的产品矩阵,为出版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营销通道全。全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依托于交流模式的营销通道同样也得到扩充,除了以出版社为主体进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销外,每一名员工、每一位作者、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成为营销的发起端,营销通道最大化地覆盖私域、局域(社群)、公域。
三是销售渠道全。营销的流量需要渠道承接以实现销售,出版社利用主流平台的销售机制,重新梳理内部流程,配合高效的技术开发,完成经销、分销、直销、代储代发全覆盖、兼顾2B和2C业务的销售渠道建设,不浪费每一次营销机会、不放过每一个销售场景。
以上三重含义,也是从产品到营销再到渠道销售的三个环节,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实现“全”,构建全营销体系,并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出版社发行工作的指导要点。
疫情终将结束,行业的发展也不会止步不前,这更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市场变化。回顾清华大学出版社40年来的发展,通过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出版社实现了数个台阶的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出版行业仍将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清华社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