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这位90后编辑入行的第5年,她责编的图书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好书”。回顾这段经历,她说自己曾“压力大到发烧,加班加到半夜,被领导骂哭”,但更多的是庆幸自己当时竭尽所能,投入了全部经历,做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今年,是我进入出版社工作的第5年,对我来说,能有幸参与编辑一本获“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的图书,实在有些意外,有些“受宠若惊”,有些“万万没想到”。如果真的能静下心来,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分享给青年编辑,我想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愿意试一试,尽我所能,回忆做《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简称“《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本书的点点滴滴,那个压力大到发烧,加班加到半夜,被领导骂哭的去年此时。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本书的成功,离不开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和付出,两位责任编辑,一位助理编辑,营销编辑、校对老师、印制老师,我们的叶国斌社长和洪晓副总编……而我,只是团队的一份子,今天,从我个人的角度,讲一讲我们为这本书做了些什么。若能给青年编辑一点点经验、一丝丝启发,也就算不辜负出版商务周报老师的信任。
《心无百姓莫为官》迄今获得了以下奖项:
*2019年度“中国好书”
*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
*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浙江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2019年度“浙版传媒好书”特别奖所获,心有所向
《心无百姓莫为官》/作者:王慧敏/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如果说《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本书是一个从内容到制作到达了九分的作品。那我个人给它的分解是这样的:
1.选题+作者5分
2.编辑出版2分
3.营销推广1分
4.各种填表1分
好选题好作者,书就成功了一半
时间节点上,《心无百姓莫为官》这个“讲述一个小村庄如何脱贫致富”的选题本身《心无百姓莫为官》屡获大奖,我想最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找准了重要时间节点的选题和权威作者。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是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在这个重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这源于我们领导对于时事热点的敏锐感知、提前谋划以及强大的执行力。
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这篇评论一经刊出,立刻获得广泛关注:新华社当天播发通稿,中央电视台当晚的《新闻联播》进行摘播,《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400多家媒体也在次日头版重要位置全文转载。同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门向与会代表推荐此文,并称文章讲了一个扶贫攻坚的好范例。
得知此消息,叶社长立刻汇报浙江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楚蓓蓓,共同商议此选题的价值意义,并开始迅速约请作者王慧敏(笔名劳罕)创作同名报告文学作品。约稿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王慧敏老师当时是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社长,工作很忙,他虽有心写这样一部作品,但能不能抽出时间来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一直没有给予我们肯定答复。
我记得,约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社一出什么好书,叶社长就会让我把新书送往位于环城西路的人民日报社浙江分社,也不一定都见得到作者,但把书搁在他单位楼下,也就能有理由给他发个信息,也算是一种隐晦的提醒。
我们非常清楚一件事,王慧敏老师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位能把下姜村“精准脱贫”的典范讲述好,能把下姜村人“脱贫奔小康”故事讲好的最佳人选。他具有记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因此,我们对于他的基层调研实践和文学写作能力都十分有信心。
毫无疑问,正因为我们遴选出了这位相关领域的权威作者,才使得本书能在众多“扶贫”题材中脱颖而出。
说实话,2018年3月,当叶社长向我下达任务,让我准备该选题的相关材料,申报2018年度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时,我们并不十分确定,王慧敏老师究竟动笔开始写了没。
几个月后,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选题公布,《心无百姓莫为官》位列其中,王慧敏老师也就这样被我们“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写了,也就有了后面的催稿大戏。
争分夺秒,编辑要为图书保驾护航
编辑工作离不开“工匠精神”。尽管有好的选题和权威作者加持,编辑也不能掉以轻心,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为书稿锦上添花,保驾护航。只有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精雕细琢、精心打磨,才有可能把书做成精品,才可能为它增光添彩。
《心无百姓莫为官》这本书的第一个难题是催稿。虽然,王慧敏老师曾告诉我们,下姜村是他在浙江工作十年间,去过次数最多的村庄,他还曾在下姜村度过两个春节,下姜村的一切,都在他的脑里、心里。可对我们编辑来说,无稿,就没书呀。
2019年初,王慧敏老师已被调回人民日报社北京总部任经社部主任,彼时,“中美贸易战”正打得火热,王慧敏老师常常通宵达旦的写稿、审稿,根本无暇顾及新书写作。
我们一方面以申报“五个一工程”奖为截止时间做着书稿倒计时的工作计划,另一方面积极联系作者,想要把书稿催出来。楚处长也非常关心书稿进度,一直帮我们催稿;叶社长更是,几乎日日给王慧敏老师发微信,一“抓”到他稍有空闲,就去电话,聊选题、聊写作、聊进度……按叶社长的话说,他们的革命友谊就是在这场催稿大戏中结下的。王慧敏老师也说:若不是因为楚处长和叶社长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可能真的完成不了该书的创作。
此时,距离申报“五个一工程”奖已经很近了。王慧敏老师又是一个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很高的人,他每修改完一章,发给我们一章,我们编校一章,然后继续等待下一章,我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喂食”。期间,交稿时间也常常因王慧敏老师的本职工作一再中断。好在,最后,总算是催出来了!我们开始了“997”连轴转的编辑出版工作。
为将《心无百姓莫为官》一书打造成精品主题图书,叶社长亲自指挥协调,在我们时政科室组成项目组,由我和高辰旭担任责任编辑,并让我统筹整个项目进度,协调编辑、排版、设计、校对、印制、发行等各部门各环节。
说实话,我入行时间不长,对“五个一工程”奖的分量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它的重要性及意义,在我的意识里是较为模糊的。但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我知道这个选题从立项开始,就是我们科室重点品中的重点品。我丝毫不敢怠慢,一刻不敢放松。竭尽所能,听从指挥,积极主动。那段时间真可谓“通宵达旦,争分夺秒”。
我们编辑团队对图书从篇章名、内容体例、版式设计、字体大小、开本选定到封面装帧、宣传营销等各环节都做了细致的沟通和交流。编辑该书时,我们认真核实相关引文,并对书稿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当地领导职位一一进行核实。叶社长更是陪着我们一起加班加点,我们每编校完一章,叶社长审核一章。若对书稿内容有任何疑惑,他会当场与我们沟通,一并找出最优的修改方向。因题材重大,书稿定稿后,楚处长还帮我们做了最后的内容把关。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在开本上,我们还是用了小16开,更为大气;在字体字号上,充分考虑读者对象,相比一般图书,字号偏大一些,版式也较为疏朗清晰。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还对目录上出现的篇章名做了重新地编辑加工,在认真审读原稿基础上,提炼出了每一篇章的百字内容概要,并在内文做了相应了辑封,既有利于读者迅速抓住该章节核心要义,又增添了图书的形式之美。
这本书的封面也是从十多个方案中挑选出来的,对于设计师的方案也不是拿来就用,这本书,我们就根据封面的打样效果,前后修改了多次。叶社长常常对我们说,真正的主题书,一定是“双效”统一的,要用市场化的眼光去做主题书。这本书我们采用了双封面的设计,一则可以增加书的厚重感,二则可为图书“减龄”,使得主题书显得更时尚、年轻。米色系护封,简洁干净质朴。书名“心无百姓莫为官”出自《之江新语》中的一篇政治短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因此,我们将书名七字烫红金,以示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金字招牌。封面的下姜村版画图案原设计是四色印刷,但我们打样出来所显示出的土黄色,给人感觉像一本旧书。于是我们将图案做了单独的印金处理,效果就好很多。
因为连轴转了几天,加上压力巨大,责任重大。整个高强度的制作周期中又状况不断,我记得,在图书下厂前的那个周末,我发了高烧,但我别无选择,只能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确保图书保质保量按时进厂,确保其高品质推出上市,并能如期在北京组织召开该书的专家研讨会。
配合营销编辑,当好“宣传委员”
图书还在厂里印刷的时候,洪副总编开始带着我们筹备北京的专家研讨会。在专家研讨会上,共有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联等多个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参加,专家学者从各个层面对该书进行了深入剖析,高度认可和肯定该书。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高度肯定和评价了此书:“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文本,同时也是社会学文本,既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理想的光芒,但同时又是冷静的、理性的、脚踏实地的。”不仅如此,研讨会的举办也吸引众多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研讨会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国内知名媒体富有特色的深度报道纷纷问世,为该书的推广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心无百姓莫为官》一书出版后,我们也第一时间将书寄往淳安县委宣传部相关党员干部,立刻得到征订推荐。同时,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与新华书店重点门店进行重点沟通,进行重点码堆,使得该书一经上市就产生了不错的销售反响。目前,该书发行6.5万册,销售已超6万册。
从我个人有限的经验看,一本冲击“五一个工程”奖、“中国好书”的图书,不能缺少一场高质量的新书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汇聚相关领域学者、专家,他们的发言、评论都成为该书或长或短的书评。他们都是新书最好的“代言人”。各种角度的评论文章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书评素材,稍加提炼,就可在各大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比我们自己绞尽脑汁写出的书评要客观、权威得多。对新书的宣传、评奖都大有好处。
来表就填,扮演好“表姐”的角色
把握好图书的编辑节奏,合理安排出版时间,也很关键。《心无百姓莫为官》一书几乎赶上了所有主题类图书的申报,先是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申报,随后是国家出版基金申报,然后是“五一个工程”奖申报,再到“中国好书”申报。期间还有浙江省内各种重点主题图书申报、精品工程申报,对外输出申报……我和丁主任几乎成了这本书的“表姐”,日日收表、填表。
记得在填“五个一工程”奖申请表时,我们还请教了集团出版处的邹亮主任,找来了集团往年获奖图书的申请表,研究、学习他们的写法和体例,这一点我觉得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起初,每一次填报其实都会让我们心力交瘁,因为表确实不好填,但最后《心无百姓莫为官》给我们带来了惊喜,让我们“欲罢不能”。来表就填,说填就填。
说实话,我从不敢说自己是做了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好书”的编辑,参与编辑出版《心无百姓莫为官》,实在也是一种机缘。在开发选题、物色作者、图书编校等方面,我实在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出版是一条漫漫长路,编辑工作实在不那么容易。
《心无百姓莫为官》带给我们的荣誉远远超出了最初的期待,回头再看,我最庆幸的是,我确实尽了全力,没有留有遗憾。从我第一天知道这个选题,到这本书入选2019年“中国好书”,已整整两年。我想,如果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真有什么经验可与青年编辑分享,那只有一个:作为一名编辑,应尽所能,投入在当下此刻,把手上的书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或许,我们不清楚图书上市后的命运,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影响它的命运,而“影响”的这一部分,就是我们编辑应该尽全力的那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