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走一趟南疆,拆一道“围墙” 《游牧者的归途》

2020-06-3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吴涵

《游牧者的归途》南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56.00元

  关键词 游牧 文化 反思

  许多人的头脑里会有一道道“围墙”,这些“围墙”由接纳的知识与习得的传统文化构成,既可以是坚不可摧的,也可以是坍圮着的。存在坚不可摧的“围墙”,是因为人们总认为自己已有的认知是正确、优质、高人一等的,于是心生自傲,将一切其他文化贴上“落后”的标签。当读完《游牧者的归途》,我意识到自己脑中存在那道“围墙”。

  作者南子,曾著有长篇小说《楼兰》《惊玉记》,历史人文随笔集《西域的美人时代》《洪荒之花》等。在最新的《游牧者的归途》这本随笔集当中,她将笔墨聚焦于南疆大地上的游牧与绿洲文明,通过对冬牧场、牧驼、转场,养蜂人、种瓜人、十二木卡姆传人等一系列鲜活的场景与人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生动的边疆图画。同时也通过对牧民生活的描写,叙述了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

  阅读此书,犹如去南疆大地走了一趟。《牧鞭》一篇中写到:“他像极了我观察过的一些牧人,他们坐着的时候安静、坦然、纹丝不动,站着的时候结实、稳当,走路的时候坚定舒缓”。不同于在城市中匆匆而行的我们,牧人不急不缓走在岁月之中。同样,《牧场》一篇说到,“因为转场的路难走,只好把小牛犊驮在骆驼背上的筐子里。骆驼的背上,一头是小牛犊,另一头是出生才三个月的阿尔曼。”不同于城市中人际间的交易算计,我感受到牧人对生命的敬畏,他们不将自身凌驾于动物生命之上,对初生牛犊与对三个月大的婴儿一视同仁,呵护他们的脆弱,保护他们的成长。作者用她细腻而朴实的文笔,将生发在南疆大地的,我从未见过的生活状态带到眼前,于其中,我感受到只存在于那里的质朴醇厚与神秘灵性。

  那么,当定居风潮侵蚀游牧生活的当下,我们应该对美好事物的消失感到遗憾,还是应该对悲剧不再感到庆幸?“我生活在平凡的人和事中间,保持着对人世间的基本感受力”,在我看来,这句话代表了作者的唯一态度,尊重。首先,作者尊重延续历史的游牧生活,她并不因为文化的老旧或现实的贫穷,而给游牧生活打上“落后不堪”的标签。其次,作者也尊重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她能感受到老者对周边生活方式转变的无措,也能理解青年人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她不愿去评判这究竟是一件应该感到悲伤的事还是一件应该感到庆幸的事,因为无论如何她都不是生活于其中的人,所以她选择尊重那身处其中的人。

  除了尊重,作者也在不断反思。作者反思了现代人为日常生活所设计的各种标准,她认为“这种标准只是些关于生活意义的内容,与每个人的身体和内心感受毫无关系”。如,现代人将生活方式划分为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的生活方式值得宣扬,落后的生活方式则需要强迫其先进起来。但事实上,单就人以何种方式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来说,所谓先进的现代生活就比不上落后的游牧生活。城市中的人们则更多通过相互竞争。我须得高你一等,才算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又或者,不断占有。以竞争和占有为方式寻找自身价值,难怪我们会永远感到焦虑,永远心怀迷茫。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