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提出加强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策略,以促进期刊发展。[方法] 以《高分子学报》为例,介绍中文科技期刊加强学术质量建设、数字化出版建设、传播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的策略及其所产生的成效,并简要分析期刊计量指标。[结果] 通过制定周密的出版计划、充分发挥主编/副主编的学术把关作用等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加快出版速度;通过扩大数字化传播范围、借用学术会议平台以及提高英文显示度等加强期刊传播能力的建设。编辑、作者以及审稿人队伍建设为期刊质量提升提供人才保障。采取这些措施后,《高分子学报》的各项基本计量数据明显提高。[结论] 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加强期刊建设的本质目标,出版数字化建设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传播能力建设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这三者的发展均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学术质量;数字化出版;传播能力;人才队伍;策略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052种,出版语种以中文为主(4558种,90.22%),英文期刊相对较少(330种,6.53%)[1]。这些中文科技期刊大多是传统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期刊,创刊相对较早,但发展较缓慢。目前在国内新英文科技期刊不断涌现、国际期刊加速发展以及开放获取、媒体融合、知识服务等新型出版业态的构建下,我国传统中文科技期刊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办刊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该文件的出台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19年9月18日,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http://kjqkxm.castscs.org.cn/egrantweb),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19—2023年) ”框架方案,以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多措并举营造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良好生态。按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评审细则》,经项目申报、资格审查、答辩评审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复核,共计250项申请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22种英文期刊)、重点(29种英文期刊)和梯队(100种英文期刊和99种中文期刊)项目。英文科技期刊由于语言的优势,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的占比较高。其中Cell Research、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已经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英文期刊的成功入选离不开主办单位对期刊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也和期刊与国际出版机构的良好合作有很大关系。但是中文科技期刊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更能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国科发监〔2020〕37号)的通知,共计9大方面27条措施,在“第七条 培育打造中国的高质量科技期刊”中,提出了“加快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进领军期刊建设,培育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鼓励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提高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等。可见,加快中文科技期刊建设,以提升其学术影响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办刊人的责任和义务。
办刊者在加强中文科技期刊建设以提升其影响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从保证优质稿源、提升期刊英文显示度等方面分析了提升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有效策略[2];《运筹学学报》则探讨如何通过出版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来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3];杨小梅等[4]则从学术能力建设和出版与知识服务两方面来探讨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以上研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策略,但这都是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为根本。李佳悦等[5]以物理与化学类期刊为例介绍了中美两国期刊的异同点,提出提高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建议与措施。为了推动中文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刘天星等[6]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总结了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他们认为科技评价导向是中文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困境,其他的问题包括办刊人才匮乏、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稿源呈现“双下滑”趋势、中文科技期刊发挥的学术导向作用比较薄弱,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存在结构性问题等。中文科技期刊当前面临的困境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国家决策层整体规划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图,中国科技工作者和办刊人共同努力奋斗。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努力,为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以《高分子学报》为例,着重从加强学术质量建设、数字化出版建设、传播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现阶段加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策略,并介绍这些策略所产生的成效,以期促进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1 《高分子学报》介绍及基本计量数据
1.1 《高分子学报》介绍
《高分子学报》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自1999年起被SCIE收录,属于我国较早被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之一。该刊曾多次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优秀期刊奖:2001年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此外,该刊还于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 50项目”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的资助。《高分子学报》伴随着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高分子学科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但随着高分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该刊的发展水平已逐渐滞后于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水平,与我国高分子学界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
1.2 基本计量数据
登录ISI Web of Knowledge网站,利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7]查阅期刊的计量数据。根据影响因子计算公式,计算出《高分子学报》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1.405(579/412),与2017年的影响因子0.656(261/398)相比,被引频次从261次增加到579次。2018年《高分子学报》位居Polymer Science领域期刊排名中的Q3区。2018年该刊的总被引频次(1399次)较2017年(988次)也有明显提升。引用《高分子学报》刊载论文的期刊数量从2017年的124种增加到2018年的154种。
2 加强期刊学术质量建设
稿件的质量决定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较高的学术质量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稿件质量“下滑”趋势,《高分子学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稿件质量。
2.1 定期召开主编会议,制定周密的出版计划
自2016年以来,《高分子学报》编辑部每年组织召开2——3次主编会议,在主编的带领下规划下一阶段期刊的发展方略,明确发展策略和目标。每年年初的主编会议制定下一年度专辑、专题或综述的出版计划,年中的主编会议则检查出版计划的落实情况并按需调整计划。主编和副主编主要从3个方面组织出版专辑或向优秀的专家学者约稿:(1)针对国内外高分子领域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动态;(2)高分子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3)为对高分子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教授出版纪念或庆祝专辑。主编制定详细的出版计划,明确每个研究专辑的责任主编(或副主编)与1——2名客座编辑负责专辑的组稿、约稿等工作。编辑部负责落实执行出版计划。如:2018年第2期出版了高分子领域热点方向专辑,其中“光电高分子”专辑中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课题组的原创论文《具有接近15%能量转换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这一能量转换效率值在同时期同类材料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居于国际领先水平。该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同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高分子学报》主编执笔撰写了对该成果的研究亮点评述,亦刊登于此期专辑。根据Web of Science提供的引证数据,该论文在发表当年(2018年)的被引频次已达50次;截至2019年6月20日,其被引频次又增加了28次。另外,这一成果承载的极高学术价值和深远学术影响使得该论文入选2018年度“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全国共95篇论文荣获该奖项)[8]。2018年《高分子学报》还出版了“纪念何炳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专辑,以感谢他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乃至中国高分子工业进步作出的贡献,并为高分子领域后辈学者树立了楷模。本研究对Web of Science提供的论文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高分子学报》2017—2018年出版的专辑论文占总发文数的41%,但是总被引频次(649次)占这两年总被引频次(950次)的68%。
表1 2017—2018年《高分子学报》发表的专辑被引用情况
注: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9月1日。年度 | 发文总数 /篇 | 专辑发文量占比 /% | 总被引频次 /次 | 专辑总被引频次 /次 | 专辑被引频次占比 /% |
2017 | 201 | 43 | 661 | 416 | 63 |
2018 | 159 | 40 | 289 | 223 | 77 |
论文的被引频次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界范围内小同行对所报道研究工作的认可度,从编辑部收到的审稿专家、读者和作者反馈信息,以及专辑的被引频次可看出,《高分子学报》出版的专辑稿件质量相对于自由投稿明显提高,其创新性和指导性较强,有效提高了期刊学术质量,促进了中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
2.2 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发挥主编/副主编的学术把关作用
学术质量是期刊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肩负着重要的学术把关和质量监管职责。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学术质量是出版的唯一标准,《高分子学报》的主编提出按照主编和副主编的专业方向对稿件进行分工,将稿件的处理流程中的由编辑送审转变为主编/副主编送审,并由他们根据同行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录用稿件。严格的评审流程有效保障了录用稿件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期刊的初审退稿率由原来编辑处理时的20%增加到主编会审理的60%以上,待审稿件数量大大减少,稿件审理周期也明显缩短。审稿流程的变化促进了审稿标准的提高,即稿件符合《高分子学报》学术质量的要求提高了,进而导致期刊的年发文量有所下降(数据见表1)。此外,主编/副主编初审通过的稿件,其质量有了基本保证,在同行评议中也给审稿专家留下更好的印象,这对提高期刊的形象和知名度大有裨益。
3 加强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
稿件的处理速度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科研工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重要考量因素。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内容的数字化转换以及碎片化、结构化存储,通过搭建数据库、二次开发等手段进行多平台查询和在线阅读、传播,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高效共享[9]。2018年以前,《高分子学报》采用方正排版软件进行稿件整期排版,编校周期至少3个月。显然,较长的排版周期严重阻碍了期刊所发表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且整期排版的操作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当前学术期刊的出版。这也是我国很多传统期刊的一大“心病”,排版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缩短稿件出版周期提供了可能,能够为作者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发表抢占先机。
《高分子学报》自2018年开始引进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是国内较早采用此平台进行稿件生产作业的化学类科技刊物之一。相比于传统的操作平台,XML平台以远端生产服务器为核心,实现作者、编辑部、排版公司及数据信息之间的功能整合,从而显著优化刊物的出版流程[10]。录用后的稿件上传至XML平台文件中心,进入编排流程;该平台可对稿件的文字信息进行自动的结构化处理,图片则经矢量化重绘后由排版人员重植到文中。结构化文件经复核后,由编辑和排版人员进行“交互式”编校修改,从而生成XML文档,以用于后期网络优先出版和印刷出版。采用XML平台排版后,《高分子学报》顺利实现了按篇出版,稿件的网络出版周期(从录用到网上正式优先出版)被缩短至1.5个月以内。同时,基于XML平台的出版操作可将HTML全文静态页面呈现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终端,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获取全文信息。
4 加强期刊传播能力建设
“互联网+”的时代使世界变得更小更快,传统期刊再也不能只守着自己的“试验田”,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打造自己的品牌名片,以提升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期刊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多渠道、多方位的宣传工作可提升期刊在科研人员中的知名度,使我国的传统和基础领域期刊走得更远。
4.1 加强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传播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阵地,通过多种形式输出学术内容,如官方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传播出版信息[11]。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期刊出版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完成从传统印刷发行向数字化传播的转变。
2018年《高分子学报》重新构建了官方网站的功能模块,以图片形式增加了“推荐阅读”模块。此外,还增加了“最新录用”栏目,文章一经录用便可及时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从而极大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速度。
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一般比较固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阅读碎片化特征愈发明显。XML生产平台实现了对文章信息的结构化处理,并将出版数据同步呈现于期刊官方网站,这有利于读者节省信息检索时间,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想要的信息,提升阅读效率。编辑部还在各大微信公众号上对发表在期刊上的优秀成果进行推送,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读者进行论文推送。
为了使读者对期刊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高分子学报》编辑部将文字、音频、视频合理搭配,并请专业人员制作了长达3.3分钟的推介视频,介绍了期刊的过去和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该视频已被发布到期刊官方网站,同时在各大学术会议期间,编辑部提前与会务组负责人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在大会开幕式前或分会场报告开始前几分钟循环播放该推介视频,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高分子领域的学者介绍宣传《高分子学报》。如,在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等会议的开幕式前与2018年第八届国际高分子化学研讨会、国际超分子系统研讨会分会报告前播放了《高分子学报》的推介视频。国内许多高分子学者看到视频后,非常兴奋,他们评价说这是我国高分子发展过程中的宝贵历史财富。
4.2 借用学术会议平台宣传期刊
除数字化线上传播外,《高分子学报》编辑部也非常重视线下传播,编辑积极参加高分子学科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与高分子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加深他们对期刊的印象。并且,通过在会议期间设置展台,布置展架,发放期刊、宣传册、便签本以及透明文件夹等资料,进一步提高期刊在科研人员中的知名度。如:2018年《高分子学报》编辑参加第三届高分子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以及高分子前沿讨论会时,认识了许多高分子领域的青年才俊,并将他们加入到《高分子学报》的审稿人队伍中,使期刊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联系;在2019年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学术大会中,《高分子学报》编辑在展台上放置了期刊、便签本和透明单页夹,会议第一天这些资料就所剩无几,后续几天,还有参会人员到展台索取期刊和便签本。可见,借助学术会议平台宣传期刊可取得显著的效果。
4.3 提高中文文章的英文显示度,扩大宣传范围
中文科技期刊的语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范围。为了扩大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范围并提升其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在文章中增加了一些重要信息的英文说明。《高分子学报》作为典型的中文学术期刊,其每篇文章均配有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方法、核心实验结果和重要讨论及结论的英文摘要,文章的图题、表题等信息也均以英文形式呈现,便于国际读者阅读。此外,《高分子学报》还配有整期文章的英文目次以及精炼概括每篇文章主要内容的英文图文摘要,以进一步促进期刊学术内容的广泛传播。国外科研学者引用《高分子学报》文章的数据证明了提高中文文章的英文显示度,有利于期刊扩大宣传范围并提升其影响力。截至2019年9月1日,《高分子学报》2017年和2018年出版的文章在2019年的施引文献共313篇,其中来自国外作者(不包括与国内作者合作以及在国外的华人作者)的施引文献有22篇,占比为7%。对于以非中文为母语的外国作者来说,《高分子学报》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图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更加彰显了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
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期刊的建设更依赖于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包括编委、编辑、作者与审稿人等。《高分子学报》在加强编辑、作者和审稿人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5.1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调动编辑主观能动性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务,编辑作为联系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对出版物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编辑部重视提升编辑的专业和职业素养,调动编辑的主观能动性,这对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出版质量和影响力也会起到促进作用。《高分子学报》采用与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联合编辑部并行发展的运作模式,充分尊重编辑的意见,帮助每个成员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编辑部着重提升编辑的编校水平,也注重培养编辑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出版发行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
《高分子学报》编辑自2016年开始平均每人每年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3——5次,注重和优秀作者建立联系,同时也培养编辑鉴别优秀科研成果的能力。会议期间,编辑和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交流或听取他们的报告,及时了解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便于约稿;参会之余,编辑还走访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编委、同领域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开展更深层对话,以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建立或加深与他们的情感纽带。除科研学术会议外,编辑还积极参加期刊领域的培训和会议,学习了解出版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技术。例如,在2017年的“全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与传播”培训中,编辑部一位成员了解到某公司已开发出通过邮件推送文章的软件。在这位编辑的提议下,《高分子学报》与该软件公司合作,开始通过邮件推送期刊文章,从而扩大了期刊的宣传范围。
为促进期刊英文摘要和图表编校质量的提升,《高分子学报》编辑部于2016年招聘了一名具有国外留学经验的高分子专业背景的年轻编辑,不仅为编辑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高了期刊的专业化程度。该编辑除了完成稿件的编校任务外,还积极参与了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
5.2 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吸引优质稿源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够,目前国内科研评价导向偏颇等是科研人员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主要障碍[6],大量国内产出的优秀稿件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致使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水平未能准确反映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英文科技期刊培养国内优秀作者群的策略同样适用于中文科技期刊[12]。优秀作者群是提升期刊质量的前提条件和不竭动力,期刊质量的提升又会吸引优秀作者的投稿,如此循环,就会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因此,在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壮大作者队伍也是需要努力的一个方面。
《高分子学报》致力于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研究者服务。创刊主编王葆仁先生和副主编钱人元先生曾分别向中国化学会捐赠,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这两个奖项也得到各界人士和单位的捐助,在每两年一次的全国高分子学术报告会中颁奖,并邀请高分子科学创新奖的获奖者作大会报告。2019年,由《高分子学报》主编张希院士提议,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青年学者奖”。这些奖励措施有效地扩大了中文科技期刊刊载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吸引我国高分子学者将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投到《高分子学报》。
帮助作者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优秀作者群,壮大作者队伍。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高分子学报》编委会和编辑部通过各种渠道对发表在期刊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宣传,帮助作者建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将部分优秀成果发表在我国中文科技期刊上,助力中国期刊发展,使之更快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业界。在2.1节论述中提及的侯剑辉研究员,愿意将自己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高分子学报》,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作者具有了文化自信心,他们才会将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投到我国的期刊上,科技期刊才能壮大作者队伍,期刊人才能真正做到“办好中文科技期刊,讲好中国科学故事”[13]。
5.3 加强审稿人队伍建设,收获优质高效的审稿意见
审稿人队伍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周期[14]。因此,拥有一支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分子学报》拥有相对稳定的、热衷于稿件审理的审稿人队伍。《高分子学报》通过提高稿件初审质量,给审稿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稳固了审稿人队伍。编辑也真诚地与审稿人沟通,保障审稿人顺利审阅稿件,并不断挖掘期刊的潜在审稿人,如通过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会议,将具有一定影响力、乐于为期刊奉献的青年学者添加到审稿人数据库,充实审稿人队伍,为主编、副主编送审稿件提供了便利。寻找潜在审稿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从优秀作者群中查找、资深专家推荐等。优质的审稿人队伍是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可为期刊的发展保驾护航。
6 《高分子学报》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高分子学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经过了3年多的努力和积累,其学术质量的提升已初见成效。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将《高分子学报》的基本计量数据与其他期刊进行了对比。《高分子学报》属于高分子领域的学术期刊,而高分子与化学息息相关,因此笔者选取了国内被SCI收录的其他7种化学类中文科技期刊(表2)进行对比。
表2 SCI收录的我国8种化学类中文科技期刊的基本计量数据
期刊名称 | 影响因子 | JCR分区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化学学报 | 2.131 | 2.735 | 2.463 | Q2 | Q2 | Q2 |
化学进展 | 0.953 | 0.820 | 0.826 | Q4 | Q4 | Q4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0.677 | 0.695 | 0.676 | Q4 | Q4 | Q4 |
有机化学 | 1.010 | 1.392 | 1.318 | Q3 | Q3 | Q3 |
高分子学报 | 0.433 | 0.656 | 1.405 | Q4 | Q4 | Q3 |
物理化学学报 | 0.767 | 0.846 | 1.050 | Q4 | Q4 | Q4 |
分析化学 | 0.795 | 0.824 | 0.931 | Q4 | Q4 | Q4 |
无机化学学报 | 0.489 | 0.654 | 0.797 | Q4 | Q4 | Q4 |
与国内其他7种被SCI收录的化学类期刊近3年的基本计量数据(表2)相比,《高分子学报》的影响因子从2016年排名最后一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2位,仅次于《化学学报》,并且在同学科领域(Polymer Science)国际期刊中从Q4区上升到Q3区,说明《高分子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逐渐提升,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术质量的提升。
期刊的载文量和总被引频次也是期刊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表3列出了SCI收录的我国8种化学类中文科技期刊2016—2018年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2016—2018年这8种期刊发文量按从多到少排序,《高分子学报》排在第6位,年均发文量超过150篇。2016—2018年《高分子学报》的总被引频次逐年增加,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其他期刊,但是其绝对值仍较低。可见,《高分子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尽管有所提升,但是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表3 SCI收录的我国8种化学类中文科技期刊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
期刊名称 | 发文量 /篇 | 总被引频次 /次 |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
化学学报 | 113 | 133 | 112 | 2239 | 2439 | 2196 |
化学进展 | 145 | 138 | 159 | 1211 | 1184 | 1233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329 | 322 | 378 | 1899 | 1864 | 1778 |
有机化学 | 326 | 364 | 356 | 1912 | 2329 | 2375 |
高分子学报 | 176 | 201 | 159 | 744 | 988 | 1399 |
物理化学学报 | 314 | 242 | 135 | 2215 | 2235 | 2317 |
分析化学 | 280 | 256 | 277 | 1830 | 1882 | 1983 |
无机化学学报 | 287 | 260 | 281 | 1266 | 1440 | 1542 |
7 结束语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是加强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本质目标,出版数字化建设为期刊快速出版提供了技术支持,期刊传播能力的建设是实现期刊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三者的发展均离不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虽然《高分子学报》采取的措施使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已得到初步提升,但是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原创性成果较少,如何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将原创性研究成果投到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进而加大优质论文的比例是科技期刊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科技期刊工作者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针对期刊存在的问题,长期不懈地开展工作,逐步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积跬步而致千里,不断推动期刊的发展和进步,打造期刊品牌,进而提升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8.
[2]段桂花, 于洋, 段为杰 , 等.SCI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J]. 编辑学报, 2019,31(S1):S54-S56.
[3]吴领叶 .依靠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切实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J]. 科技与出版, 2018(9):138-141.
[4]杨小梅, 高峰, 侯春梅 , 等.测绘遥感类精品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举措及其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5):481-486.
[5]李佳悦, 邵桂芳 .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若干举措——以中美物理与化学期刊为例[J]. 情报探索, 2019(6):42-47.
[6]刘天星, 武文, 任胜利 , 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34(6):667-676.
[7]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19- 06- 21].https://apps.clarivate.com/jif/home/?journal=ACTA%20POLYM%20SIN&editions=SCIE&year=2018&pssid=J4-S05KAOis FWFjkBHgYei1VWVqfBW2baQD-18x2dq2xxLatMTOcx2Bix2BC4 bxxs5fRAx3Dx3Da5elPf6Wx2BEx2BIMTx2BNzSRGfQx3Dx3D-Ww pRYkX4Gz8e7T4uNl5SUQx3Dx3D-wBEj1mx2B0mykql8H4kstFLw x3Dx3D.
[8]科协函学字〔2018〕219号[EB/OL]. ( 2018- 10- 27)[2019-10-15]. http://www.cast.org.cn/art/2018/10/27/art_458_49263.html.
[9]赵鹏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建设实践——以金属矿山杂志社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7):763-766.
[10]赵少飞, 陈辉 .基于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的科技期刊出版流程优化实践[J]. 编辑学报, 2018,30(6):627-631.
[11]王勇娟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 中国报业, 2019(3):78-79.
[12]黄英娟 .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培养优秀作者群的策略[J]. 编辑学报, 2018,30(6):658-660.
[13]高福 .办好中文科技期刊,讲好中国科学故事[J]. 科技导报, 2017,35(17):11.
[14]张丹 .论英文科技期刊优秀审稿人队伍的培养[J]. 编辑学报, 2019,31(5):58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