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CiteSpace的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工作模式构建与探索

2020-06-2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赵霞、池营营、周小潭:《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武晓芳:《地震研究》编辑部

  【摘 要】[目的] 从编辑的视角将CiteSpace引文可视化软件应用到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具体实践中,以降低编辑在掌握学科前沿、把关稿件质量、选取审稿专家等方面存在的被动性。[方法] 以环境岩土领域为研究对象,CNKI数据库为统计源,对1369条CSCD刊源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出高频关键词、作者、机构的共现图谱。[结果] 挖掘出的学术研究热点、科研团队的主攻方向和地域分布可为分析选题策划的可行性提供有力依据,专家的验证进一步帮助编辑确定研究主题,制定选题方案。[结论] CiteSpace软件非常有利于编辑在海量文献中遴选最具价值的选题因素,且其可视化分析可贯穿整个选题策划的工作流程,因此构建基于CiteSpace的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工作模式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 选题策划;CiteSpace;可行性;专家验证;模式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是加快科技创新,落实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优化组稿模式是推动科技期刊做精做强,加快提质升级创新的关键之举[1];提高选题策划能力,是打造品牌期刊、增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选题策划主要依靠编辑运用专业知识,围绕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行业重大科技成果、学科热点难点、品牌学术会议等展开[2],但这样的选题方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难以提前预见专题成效。而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学术趋势搜索功能检索“学术关注指数”,虽可利用排序算法和分组方法筛选有利于选题的相关信息[3],却难与编辑的专业知识深入融合,互动性差、编辑主导性差。

  如何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捕捉到有效信息,通过深入挖掘数据、细致分析数据和合理利用数据等手段提炼出有价值的选题,对编辑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具有数据来源全面、知识图谱绘制功能强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文献统计分析、情报数据收集等方面[4,5,6],但现有的应用大多为广域的论文统计[7]或行业知识图谱绘制[8,9],鲜有从编辑视角将其应用于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具体实践[10]。本文尝试将CiteSpace软件应用于选题策划的具体流程中,以“环境岩土”为研究对象,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海量数据分析,深入挖掘学术研究热点,掌握科研团队的主攻方向和发文规律,帮助编辑高效精准地确定研究主题,制定选题方案,并对选题结果进行科学验证,以为探索全方位多层次的选题策划方法和途径提供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选题策划工作来说,文献数据来源应保证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和精准性。因“环境岩土”选题跨越多学科领域,若以“环境岩土”为主题检索词条,针对性不强,而《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主要面向地质岩土等防灾减灾工程领域,因此本研究的检索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为保证主题词的严谨、准确,以权威期刊的文献综述[11,12]和初步检索的高频主题词为依据,将“环境岩土”进行专业梳理,划分出4个主要研究方向,即污染物迁移与归趋、污染场地处理、微生物加固改良以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锁定CSCD来源期刊,检索时间跨度为2009—2020年,截至2020年3月15日,以“主题”词为检索条件,输入“污染物” and “迁移” or “污染物” and “归趋”,得到文献406条;输入“污染场地” and “处理” or “污染场地” and “修复” or “污染场地” and “阻隔” or “污染场地” and “封闭”,得到文献310条;输入“微生物” and “加固” or “微生物” and “改良” or “微生物” and “矿化” or “MICP(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得到文献736条,考虑到此类研究涉及较多的医学卫生、食品安全领域,为便于分析,将文献分类目录集中为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和工程科技Ⅱ辑,剩余文献429条;输入“固体废弃物” and “资源化” or “固体废弃物” and “利用” or “固体废弃物” and “处理”,得到文献274条。(3)手动剔除会议纪要、序言、目录、简讯、征稿信息等边缘信息后,共收集到1369条文献信息。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5.3.R8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该软件可通过对关键词、主题、作者、机构等学科信息的抽取和聚合,挖掘其隐含信息并借助知识图谱直观呈现所需信息间的相互关联。本研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 节点阈值设定为50, 其他参数设为默认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共有221个网络节点, 526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216,节点频次≥2,形成了以“污染场地”为核心的多组团—众星云集的网络格局,如图1所示。提取所有文献的题名关键信息可以生成频次最高的9个关键词,分别为污染场地、MICP(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城市生活垃圾、土壤修复、数值模拟、固体废弃物、重金属、修复和迁移。这几个高频关键词基本涵盖了上述划分的主要研究方向,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其中“土壤修复”与“修复”从严格意义来看不算重复,经仔细比对,前者更偏向于环境科学范畴,而后者有部分属于岩土工程领域。从聚集的密集程度和所处位置可以看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等相关词条之间联系紧密,说明研究方向相近或高度相关;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填埋、资源利用、降解等相关词条之间互动频繁,形成了另一个研究体系;MICP(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土体加固、微生物固化技术、修复等词条相对较为分散,说明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还不具规模,或研究方法多样。



图1   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2.2 作者、机构共现分析

  基于CNKI的机构、作者共现图谱中共有网络节点383个,连接线1007条,网络密度为0.0138,节点频次≥2。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或地方知名环境研究院所的科研团队之间合作较为紧密,聚合关系良好,但大多数机构的分布则较为分散,科研团队之间也缺乏合作,其原因有二:一是“环境岩土”这个概念直至2004年才在我国兴起,发展时间较短,还不足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二是环境岩土跨越多个学科,其涉及的科学问题较多,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存在很多阻力,故现阶段以小规模科研团队的基础性尝试研究为主。



图2   作者、机构共现图谱

  若将关键词、作者、机构三者联合建立共现图谱(图3),则可根据一些高频关键词分析出不同机构间的合作程度,以及科研团队的研究侧重和综合实力等。经过大量的统计与总结,可以看出:环境岩土的研究方向近10年来逐渐细化,侧重于污染物控制、运移与修复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一些知名环保企业;侧重于固体废弃物合理利用的机构有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等;侧重于微生物加固改良的机构有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


图3   高频关键词、作者、机构部分共现图谱

  3 选题策划案例分析

  3.1 方案制定及可行性

  以高频关键词得出的研究主流方向为主要依据,辅以主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的可视化分析,可全方位掌握国内科研团队的主攻方向和地域分布特点,如能同时了解科研团队的发文喜好、研究层次,则便于编辑判断组稿的难易程度,为选题策划的可行性提供有利依据。

  因CiteSpace软件无法生成CNKI数据库的发文期刊图谱,故将本研究数据源的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年份导出为Excel表格,分别对4个研究主题方向所涉及的期刊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所涉期刊种类分布
主题方向 期刊总量 /种 期刊数量 /种
高校学报 土木建筑 生态环境 农林水 生物化学 地球科学 其他
污染物迁移与归趋 135 24 7 22 26 15 29 12
污染场地处理 71 12 5 16 12 13 11 4
微生物加固改良 165 44 25 20 20 22 23 11
固体废弃物再利用 100 9 6 20 15 18 12 20

  由表1可知,发文期刊跨越环境生态科学、地球科学、土木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生物化学、水科学、农林科学等学科领域,体现出“环境岩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属性。其中,“微生物加固改良”这一主题方向在土木建筑类期刊中占比为15.2%,在高校学报中占比为26.7%,均远远高于其他3个主题方向。高校学报以刊登本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主,而土木建筑类期刊的发文主题方向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较难看出各刊的发文重点。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以“微生物加固改良”为研究选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主要作者群体为高校土木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且该刊组织过环境岩土方面的会议专刊,有一定的发文基础。而污染场地处理、污染物迁移、固体废弃物再利用等研究方向虽然也是当前的热点,但污染土、软弱土、垃圾土等处理及修复的工艺和流程有很大差别,选题范围太广,不利于选题方向的选取和分类,相关联的期刊又以环境、生化、农林水为主,因此《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在抢占稿源方面不具备优势,上述选题的可行性不高。

  根据上述研究基础,《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策划并制定出“微生物岩土”选题方案,具体细分为“微生物岩土试验及方法”“微生物加固技术及应用”和“微生物软弱土/污染土改良与修复研究”3个分选题。试验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可以从不同土性所产生的不同生物机理来开展选题工作。微生物加固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加固技术手段,多用于裂隙灌浆填充、纤维加筋固化、古建筑修复等,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是比较理想的选题方向。软弱土、污染土的微生物固化与改良方面的应用性成果还不多,但随着加固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一研究方向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3.2 验证与调整

  为了保证选题决策的科学、客观和相对精确,提高选题决策的可靠度,实施调研和专家评估是十分必要的[13]。《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根据可视化分析中对专家研究侧重的了解,挑选了环境岩土工程领域不同主攻方向的4位专家,对选题策划方案和可行性分析进行专业评价和指导。选题方案的专家认可度及建议如表2所示。4位专家皆对选题方案给予了肯定,认为数据源选取准确,选题新颖,有前瞻性,缺陷是方向偏窄,不利于稿件的收集及引用,建议将“环境岩土”设置为固定专栏,“微生物岩土”作为主要常设分专题,辅以另外3个研究方向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


表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选题方案专家认可度及建议汇总
专家 单位 职称 认可度 建议
闵凡路 河海大学 副教授 数据可靠,选题可行,方向偏窄 “微生物岩土”选题偏窄,建议以“环境岩土”为选题方向并扩展主题,将城市环境灾害问题纳入选题范围,定位为“城市环境灾害问题与防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赵志峰 南京林业大学 副教授 数据可靠,选题可行 2020年东南大学将举办该领域学术会议,此时出专刊/专栏有优势。可以约综述类文献,限定在几个小的研究方向或范围,并进一步消化会议论文
唐朝生 南京大学 教授 数据可靠,选题可行 微生物研究近几年比较热门,但是国内期刊发文量较少,对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是机遇。选题要兼顾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多个研究方向,占据有利点,逐渐形成期刊特色,同时注意选题与办刊宗旨相一致
刘志彬 东南大学 教授 数据可靠,选题可行,方向偏窄 微生物岩土定向太窄,可以适当修改,在环境岩土专栏下设一些分主题,比如“污染土修复”“垃圾填埋处置”“生物岩土及其他新型地基处理或改良技术”等,向领域内知名专家约稿

  4 选题策划工作模式的构建与探讨

  选题策划要求编辑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走势、热点领域、交叉和新兴领域以及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使编辑不再依靠人力对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查询、积累、判断,而是可以通过智能检索、挖掘、提取,迅速找到合理的选题角度。已有研究者采用学术情报检索、在线分析处理、数据挖掘等方法,建立了多源数据融合的选题策略[14]。《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结合本次选题策划实例,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选题策划工作模式,该模式由3个模块组成:选题挖掘、方案制定和选题实施。该选题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CiteSpace的选题模式流程

  (1) 选题挖掘。选题挖掘是指通过数据源处理、有效信息提取、多角度筛查等方法发现所关心的选题关键词里隐藏的规律。CiteSpace软件在此阶段的作用是为寻找优质选题铺路。编辑可根据学科领域的趋势分析,找出最具有科研价值的选题,从而精准挖掘学术研究热点和焦点,锁定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以及读者群的分布和市场。对于研究热点MICP,因各大高校所处地域的土质不同,微生物的试验条件也各异,通过可视化分析能够快速找到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研究重点,如重庆大学刘汉龙教授团队开展的南海钙质砂动力特性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李驰教授团队的沙漠砂矿化和耐久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赵志峰团队的海相粉土抗剥蚀与防护研究等。在具体实施选题时,将不同土性所产生的不同生物机理作为切入点,将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 方案制定。方案制定包括选题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及专家验证两个主要部分。可行性分析是对选题挖掘、制定的有力保障,一个好的选题除了关注度、前瞻性要高,便于实施也很关键,否则很难达到如期效果。专家验证的作用有二:一是对可视化分析得出的研究方向划分、研究热点挖掘、科研团队精确定位等的准确度予以检验,达到修正专业偏差的目的;二是选题的正确与否、价值体现等需要专家给予专业的指导和点评,以保证策划的选题真正具有创新性、导向性和实用性。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调整,如可行性不高,可及时避免因选题不利导致的时间消耗、资源浪费等。本研究中通过数据挖掘得出4个研究热点方向——污染物迁移与归趋、污染场地处理、微生物加固改良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编辑部从选题范围、选题分类、选题基础及发文期刊竞争力等角度综合考虑,认为“微生物岩土”最具可行性,但专家从组稿和引用的角度,认为选题方向偏窄。《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与编委会讨论后决定,以“环境岩土”为常设专栏,不定期进行不同分主题的数据调研和组稿工作,并注意纳入一些新的环境灾害问题及对策,达到抢占稿源阵地、形成品牌效应、扩大领域影响力、提高辨识度的目的。在选题组稿方式上,专家也提出了诸如联合行业会议、邀请专家组稿、不定期发布专刊公告、对学者进行办刊方向上的宣传和引导等优质措施。

  (3) 选题实施。选题实施是以选题策划方案为依据,开展信息发布、征稿、组稿、审稿、定稿等选题工作。选题挖掘和方案制定作为前期的准备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选题实施是验证选题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一步。选题策划的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论文质量上[2]。然而,优质稿源外流、专家供稿积极性不高、审稿质量参差不齐、组稿形式和传播渠道单一等现象,经常导致编辑部组织策划的作用发挥不足,陷入选择非预期稿件的尴尬境地[1]。因此,为保证选题质量,组稿必须经过严格把关和审定。CiteSpace软件在组稿和审稿阶段有着明显的优势[15]。①组稿阶段,挖掘适合选题的科研团队。以高频关键词得出的研究主流方向为主要依据,辅以主要研究机构与学者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对国内科研团队的主攻方向和地域分布有全方位的掌握,方便编辑分主题组稿时有的放矢。《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制定了“微生物岩土”选题方案,其中在“微生物加固技术及应用”分主题的纤维加筋固化研究方面,比较擅长的有南京大学施斌团队、华中科技大学郑俊杰团队、石家庄铁道大学杨广庆团队等,他们即是合适的组稿对象,可以重点关注。②编辑初审阶段,识别论文发表价值。可视化分析可以通过对照学科领域相关关键词的共聚结果,迅速找到研究热点,帮助编辑快速掌握学科发展趋势,对稿件作出更为精准的判断,从而对论文的价值予以判断。③外审阶段,智能查找、筛选审稿人。通过审稿人与作者或论文主题的共聚关系,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审稿人,避免大量送审误区,提高审稿效率。

  5 结束语

  在国家破除“唯SCI论”、大力倡导“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大好形势下,做好选题策划工作,抢占学术前沿阵地,吸引最优质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对科技期刊编辑来说意义重大。本研究将CiteSpace可视化技术融入选题策划的操作流程中,构建出一种新的选题策划工作模式,形成了选题挖掘、方案制定、选题实施三大操作模块;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辑部为例,对“环境岩土”领域进行了研究热点发掘、选题可行性分析和方案策划,并通过专家验证,证明了该模式的可信度和合理性。研究表明,CiteSpace在帮助编辑于海量文献中遴选最具价值的选题因素的作用明显。不仅如此,在选题策划工作中,这种可视化分析可以贯穿整个实施过程。

  由于跨库检索,尤其是国内外数据库同时检索时存在的主题词选取偏差、数据不兼容等问题,本研究未能将SCI刊源的数据纳入样本中,致使选题方向指引上可能会不够完整,后续研究将遴选更多国外WoS、Scopus等数据库的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以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

  参考文献

  [1]田菁, 戴罡, 朱蔚 .科技期刊组稿模式优化对策[J]. 编辑学报, 2019,31(5):564-566.

  [2]代艳玲, 朱拴成 .提升期刊学术质量与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2):157-161.

  [3]高申, 李国玲, 杜宇欣 .“中国知网”在科技期刊选题策划中的应用[J]. 编辑学报, 2010,22(5):457-459.

  [4]刘光阳 .CiteSpace国内应用的传播轨迹——基于2006—2015年跨库数据的统计与可视化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 2017(2):60-74.

  [5]王小明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研究:轨迹、热点及未来走向——基于高等教育十四种核心期刊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 2018(1):91-103.

  [6]马吉宏, 田长彦, 吕光辉 , 等.基于Citespace Ⅱ对《新疆农业科学》期刊影响力可视化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19,56(4):758-770.

  [7]袁润, 李广平 .基于CiteSpace的图书馆微博与微信研究论文的比较分析[J]. 图书情报研究, 2018,11(2):69-74.

  [8]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 等.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36(5):643-652.

  [9]刘静, 翟亚丽, 朱琳 , 等.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5):487-493.

  [10]何婧, 刘波, 田江 .基于Citespace的高校学报栏目选题策划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16(11):50-51.

  [11]刘松玉, 詹良通, 胡黎明 , 等.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进展[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49(3):6-30.

  [12]刘汉龙, 肖鹏, 肖杨 , 等.微生物岩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J].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19(1):1-14.

  [13]谢洋 .出版社选题决策模糊综合评估的方法研究[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5.

  [14]王海蓉 .技术发展环境下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和内容分发实践[J]. 中国编辑, 2019(9):62-65.

  [15]赵霞, 安珍, 刘晓艳 , 等.基于CiteSpace的审稿环节可视化方法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7):728-73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