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2020-06-27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徐雁龙、王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目的] 探讨把握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关键难点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深化改革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对标国际经验,加强政策导向,推动刊号改革,打造标杆出版企业,实施科技期刊人才计划,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科技成果特点的评价体系,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结论]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迎来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相关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国内科技期刊界应共同努力,加快落实和深化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期刊改革;战略思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这意味着破除“四唯”,不是科技期刊不再重要,而是要更客观、合理地审视科技期刊,更务实、高标准地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水平,不断缩小与国际一流期刊之间的差距,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早在1990年,已经有学者从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角度,探讨了科技期刊深化改革的问题[1]。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和工具,对科学研究范式方法变革和学术进步的影响日益扩大和深刻。相应地,对我国科技期刊的探讨日渐向国际化、高水平升级。其一是对国外期刊国际化历程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值得中国科技期刊借鉴的经验[2,3]。其二是对中国科技期刊现状的讨论,如黄延红等[4]介绍了《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和《科学通报》以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经验;凌桂霞等[5]和陈振英等[6]的研究证明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于提高中国科技期刊水平是有效的。其三是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路径研究,如杨惠等[7]通过分析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提出了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途径;郭伟[8]在解读《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建议。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为我国科技期刊更快地提高国际影响力给出了建议,但所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宏观原则性和微观操作性的层面,较少将中国科技期刊看作一个系统并在中观层面上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本文将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从管理、评价、人才等角度,探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与具体政策措施。

  1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55.4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提高了1.6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SCI、EI、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科学论文ESI被引频次排在世界第二位[9]。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已是毋庸置疑的科技大国、论文大国。然而,我国同期(截至2018年底)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仅有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其中被SCI收录的期刊187种,被E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223种[10]。总体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目标也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之一。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大范围应用,科技期刊的意义已经远超知识载体本身。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评价、产业、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时代责任和社会功能。在科技期刊建设方面,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方面,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科技发达国家大多长期重视和支持科技期刊发展,国外主要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知名出版商都依托科技期刊加强知识聚合,构建知识服务体系,推动知识服务升级。在全球开放资源迅猛增长的态势下,《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印发昭示着“科技期刊的春天”已经到来,科技期刊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的宝贵机遇和政策利好,加快推动创新转型。

  2 制约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期刊起步晚,陷入恶性循环

  与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往往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事业起步较晚,滞后于英、荷、德、美等国。迄今为止,我国仍无学界公认的国际顶尖科技期刊。2007—2016年,发表在中国出版的SCI收录期刊上的中国论文数量只占中国作者发表在所有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总数的9%[11]。也就是说,我国大量科研人员优先选择在国外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同时,我国大量优秀稿源外流,又导致本土科技期刊质量难以提升。

  2.2 科技期刊市场化、集群化程度低

  国际上Elsevier、Springer-Nature、Wiley、Taylor & Francis四大集团利用一体化的先进数字出版平台,汇聚全球海量优质学术资源,出版了全球约15%的STM期刊[10]。而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总体上较为分散,截至2018年底,4973种科技期刊归属于1275个主管单位,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3.9种科技期刊,很多出版单位只出版1种期刊。分散、独立的特点较为明显,学术资源整合难度极大。

  2.3 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

  我国科技期刊大多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部门序列,对科技期刊人才缺乏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设计,职称评定、待遇提升等相对困难。截至2017年底,仅有34.54%的期刊编辑部的所有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0]。同时,科技期刊长期重编辑、轻出版运营,在两媒融合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44.86%的编辑部没有发行人员,80.13%的编辑部没有新媒体人员[10]。

  2.4 语言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客观因素

  由于英语在现行国际交流传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英文科技期刊的优势十分明显。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出版的英文期刊共333种,占全国科技期刊总数的不足7%[10],远低于日本(21.08%)、法国(14.30%)、德国(51.10%)等非英语母语国家[10]。即便是在英文科技期刊的语言方面,与英美等英语母语国家出版的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也存在明显的硬伤[12]。

  2.5 科技评价导向“刹车”仍需一定时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技评价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过分强调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不合理导向。国内一些科技期刊也存在质量意识不强、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导致论文粗制滥造,严重影响科技期刊质量。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然而,由于“惯性”,该文件发挥实效还需一定时日。

  3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具体政策措施

  国外一流的科技出版集团主要分为三大类:(1)以上述四大出版商为代表的商业出版集团;(2)以美国化学学会出版社、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为代表的专业学会出版社;(3)以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大学出版社[13]。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国际化程度高、发展规模大、专业分工细致。其发展战略特点是:(1)抢占国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2)集团化管理,规模化运营;(3)基于先进技术的数字化平台建设;(4)专业化分工协作;(5)提供多元化服务;(6)注重品牌建设与推广。总结这些特点,对我们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下,发展科技期刊、提升期刊质量,打造国际一流期刊,必须注意做到既要遵循办好期刊的学术规则,又要遵循办好期刊的市场规则和行政规范;既要提升英文期刊国际化影响力,又要促进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既要推进期刊发展,又要推进期刊行业发展[13];既要服务科技创新,又要服务国家科研信息资源安全、经济社会发展。

  3.1 出台政策引导科研院所创办高水平国际化期刊

  出台政策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一流高校、一流科研院所创办一流的科技期刊,尤其是要在空白学科领域创办科技期刊。推动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办刊合作,逐步将一流优秀期刊以市场机制汇聚起来,整合力量打造国家知识服务的基础性工程。在抓好当前纲领性文件落实的同时,应出台更有力的政策,在“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家各类基金项目以及国内重要科技奖项评审中明确要求将成果以适当的比例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3.2 推行期刊刊号改革试点

  现行期刊刊号审批制度已经难以与我国科技界、期刊界创办英文期刊的强烈诉求相适应,也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论文刊载需求。建议面向那些办刊需求强烈、期刊管理规范、办刊成效显著的1——2个部委单位,启动期刊刊号试点工作,允许作为试点的部委按“备案制”要求,在主管范畴内相对自主地调配刊号资源,尽快支持优秀期刊的创办,逐步淘汰低水平期刊。

  3.3 不断深化集群化出版模式探索

  抓好当前“自上而下”立项支持的国家科技期刊集约化数字出版与服务示范项目,充分尊重行业发展和市场规律,支持科技资源雄厚的期刊主管单位和出版单位融合先进出版理念和出版技术,打造“中国版Elsevier”。立足当前重点支持的我国有基础的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等学科刊群,并逐步增大支持力度,以国际一流高水平学科刊群为导向,促进期刊以学科的形式聚集。

  3.4 实施科技期刊人才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实施国际化期刊出版人才引进工程,仿照科技界现有人才计划的组织形式或在现有人才计划中增设科技期刊人才类别,重点引进和择优支持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人才。组织“走出去”培训方式,在国家留学基金等国际访学项目中增加科技期刊访学专项,并逐步提高比例,选派我国的优秀办刊人才出国访学。打通期刊编辑职业成长通道,建立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考核和评价奖励机制。

  3.5 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科技成果特点的评价体系,弱化单一SCI导向

  中国科学院近年来下大力气推动重大原创成果、重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三重大”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唯SCI”的单一导向。此举在科技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引导科研评价“回归本源”——科研评价应看中成果本身是否具有重大突破,是否得到了同行的认可,而不是看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应积极引导科研实力雄厚、人员体量上规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因地制宜地探索建立适应本系统的个性化复合评价指标。

  4 结语

  加快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技期刊,已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科技期刊界的高度共识。当前,科技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投入的稳定增长等,为我国科技期刊“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更是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将快速改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将很快诞生。聚焦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政策和激励手段的“组合拳”,笔者还将进一步跟踪其效果,进一步细化政策建议的颗粒度、提升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贾汉凯 .科技期刊深化自身改革的探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4(S1):9-12.

  [2]王惠, 张敬来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 2019(6):52-54,96.

  [3]王亨君 . 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1.

  [4]黄延红, 严谨, 彭斌 , 等.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实践与思考——以《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期刊为例[J]. 编辑学报, 2019,31(6):638-641.

  [5]凌桂霞, 张宣, 任珊 , 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资助期刊的办刊成效——被SCIE/SSCI收录的情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12):1324-1329.

  [6]陈振英, 刘梦琪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分析——基于近6年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10):1097-1104.

  [7]杨惠, 吴婷 .深化改革,创一流科技期刊:浅谈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之路[J]. 出版广角, 2019(2):6-9.

  [8]郭伟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契机:试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政策亮点及实施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10):1029-1033.

  [9]国家统计局.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EB/OL]. ( 2019- 07- 23)[2020-03-10].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7/t20190723_1680979.html.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蓝皮书[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11]喻思南 .科技期刊亟待“强身健体”[N]. 人民日报, 2018-05-24(18).

  [12]周强, 佟祉岳, 孙洪建 .国内外光学类英文科技论文立场表达的对比研究——以Optics Express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8):839-844.

  [13]徐雁龙 .科技期刊主管单位集中办刊的规划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 2018(10):42-4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