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地方文化出版选题精品化的路径探析

2020-06-27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易彬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地方文化出版是新时代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板块。本文通过探讨地方文化出版的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文化出版选题精品化路径,关键在于抓住选题孵化、选题加工、选题实施几个核心环节:在选题孵化上做好长中短期的规划;在选题加工中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在选题运作中借力生力;将地方文化出版选题做大、做强、做精。

  【关键词】地方文化出版;文化价值;精品化;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与重要组成,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出版工作者,在出版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地方文化的选题或出版资源,如何正确看待地方文化出版的价值,如何解决在出版地方文化书籍中遭遇的困境,如何结合民族、宗教展现出地方文化特色,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出版精品,是新时代亟待破解的难题。

  1 地方文化出版的价值

  地方文化即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因素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流变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传统性、乡土性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地方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名胜、饮食服饰、民俗方言与民族节庆、宗教活动等方面,常以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全球文化兴起的语境中,把中华各地域、各民族几千年的阅历和经验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整理出来,供世界人民吸纳采用,这既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展示,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价值体系的贡献。

  1.1 呼应时代召唤,践行国家文化战略

  全球化在造就广泛的全球市场并使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内在的最大文明风险和文化风险就是"同质性",文化的同质化,最终就是人的同质化,是民族文化或地方性知识的消解和消失。进入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要生动地向世界阐释、解读、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优秀的改革实践成果。地方文化出版要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自觉承载挖掘、整理、创新、弘扬地方文化的重任,依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立足地方建设实践和地方改革经验,更好地阐述中国文化、表达本土价值,以扩大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空间。

  1.2 推进文化传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地方文献(方志、家谱等)、地方名胜、地方名人、地方风土人情、地方节庆、地方宗教活动及地方文化性格等。可以从中探寻发现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整体间的息息相通、血脉相连;把握贯穿历史的脉动与规律;洞悉民众的生活智慧及文化心理等。在传承中发展地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构筑地方文化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2 地方文化出版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地方文化出版大有可为,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作为专业性大学出版社编辑,也常常接触到地方文化出版的资源,但受限于来稿渠道、选题资源及作者资源,笔者发现出版社日常接收的稿件存在碎片化、平庸化、狭窄化的问题。

  2.1 调查研究碎片化

  地方出版社的作品主要来源是草根作者投稿。草根作者一般具有较为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渊博的地方性知识,但受限于个人学术能力及整体性视域的缺乏,作品往往是"单打独斗"、缺少系统性,难以从整体性视域完整、立体地呈现地方文化的面貌,而且草根作者多关注一时一地的现象,难以从历时性、共时性角度对地方文化现象和地方文化品格铺陈展开及深入挖掘内在机理,调查研究呈现碎片化。

  2.2 框架内容平庸化

  为了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地方政府、企业设立项目,资助地方文化出版。这一类作品中存在以项目出资方为主体,从前期策划、中期落实紧紧围绕后期结项要求来的弊端。甚至有些项目局限于结项时间紧迫,因此前期策划难以进行严谨深入的论证,中期写作班子也存在草草搭建现象,对于写作过程中难点问题绕开走;一些地方文献整理缺乏创新的框架式梳理,对一些地方文化只是简单地复制或者拼贴,缺少实地考察、深入浸淫之后的原创作品。这无形之中造成了作品的平庸化。

  2.3 选题资源狭窄化

  地方文化出版物涉及领域广,一般风物名胜类、综合类、学术类、民俗类、历史类占比较高,但艺术类、科技类、宗教类占比较低,主要是涉及艺术类、科技类、宗教类的选题开发难度大,作者创作难度到编辑加工难度都比较大,需要作者和编辑既具专业性又熟悉地方特色,能较好把握选题内涵。对于涉及民族、宗教的特色内容,为了避免重大选题备案及出版环节多、时间长等问题,编辑一般不敢轻易做这类型选题。在新时代,容易的选题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同质化出版,要推进出版创新发展,不啃硬骨头,容易导致地方文化类选题的狭窄化。

  3 地方文化出版精品化的路径

  打造地方文化出版精品,关键在于抓住选题孵化、选题加工、选题实施几个核心环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在选题孵化上做好长中短期的规划;在选题加工中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在地方重大选题实施中借力生力。

  3.1 做好短期和中长期的规划

  地方文化资源是地方出版社的优势,充裕的选题储备才能培育出地方文化重大、重点精品选题,这需要出版社从上到下将重大地方选题策划贯穿于短期的年度选题计划、中期的五年计划和长期的出版社产品线和品牌的经营中,多张蓝图一起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年度选题计划中,出版社要抓住地方重大文化事件和重大纪念庆典,整合自身现有资源,策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在内容上又亟待保护或传承的优质选题;或根据自身出版特色、出版能力,创新性地开发长期被忽视或专业门槛较高的地方选题。出版社领导到普通编辑都要未雨绸缪,在管理层面上制定社会效益的绩效目标,提高编辑重视程度,安排编辑长期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专家保持深度合作,保障选题的来源和质量;在普通编辑层面上,根据自身专业兴趣,储备选题,面对日常来稿要有较高的辨别能力,发现优秀的选题加以培植。

  在地方文化选题的中长期规划上,出版社用好自身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结合的独特选题资源,匹配国家、出版行业"五年规划"时间点,系统开发、规模开发、做成产品线,做出品牌。比如河海大学出版社作为水利型专业性大学社,一直致力于在出版中弘扬水文化,促进水利事业发展。为了帮助大众充分认识水文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爱水、节水、护水意识,建设人水和谐环境,出版社依托学校专业背景,发挥大学社的学科优势、学术实力,把水文化作为长期策划重点,组织多套丛书从水利人物、水利景观、水利工程、水利历史等多个方面系统介绍优秀的传统水文化,通过梳理和挖掘、全面概括千百年来人类水文化的积淀,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展示水利发展成果,传播水利精神。"水文化丛书"成为河海大学出版社持续发展的品牌之一。

  3.2 建立机制、搭建平台

  "锋从磨砺出,玉乃雕琢成",精品选题是反复打磨、雕琢出来的。地方文化选题的作者群体多元,大部分是专业性强的学者,也有不少业余的大众写手、草根作者。专家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草根作者拥有丰富的本土经验和深厚的本土情感,但有些专家闭门造车、写作不接地气,有些草根信笔由缰,内容框架松散,逻辑性欠缺。面对这样的原创来稿,出版社要搭建沟通平台,让草根作者与专家学者、碰撞、交锋,帮助专家下沉民间、还原生活,帮助草根作者捋清思路、调整框架。笔者责编的《中国活宝卷调查》就是一个突出的案例。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民间研究人员,酷爱宝卷文化,从小醉心宝卷文本,退休之后更全身心投入宝卷的文本及宝卷活态传承的研究,他不仅广罗各种活宝卷的资料,而且不止一次往返各地调查观察,全过程参与研究,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宝卷演唱的过程、仪式、民俗、艺人、听众、文本、环境、非遗保护以及历史发展等活态传承。他的作品让读者有深入其境的感觉。但对宝卷调查的个案调查描写研究不够完整系统,更难以从学术上在最具体的事实细节和最抽象的社会机制之间建立很好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提升作品的专业性,笔者收到书稿后,通过社内选题策划沙龙、选题论证会、编辑室例会、重点选题研讨会等机制反复研究,又在社外聘请专家评议,利用QQ讨论组、微信工作组等即时通讯方式连接作者与专家,为他们创建沟通空间。专家从作者海量的一手资料中获益良多,建议作者书稿框架体系化,从全国范围来研究宝卷地理分布、形态及传承体系,同时把整个宝卷宣卷过程和活动的目的、文本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完整的描写纪录,从而使书稿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及更高的科学性。由于专家、作者、编辑的协力,这个选题的质量大为提升,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社建立机制、搭建平台,既打磨了选题,扶植了作者,也锻炼了编辑,对选题精雕细琢,保障了出版质量。

  3.3 多方借力,借力生力

  重大出版工程,挖掘难度大、开发时间长、专业程度高、涉及内容广,地方出版社在自身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要学会借力。一则出版社可以积极寻求国家大型出版资助、政府相关资金项目,二则出版社应该与高校、研究机构深入开展合作,三则出版社要积极与专注地方文化保护的社会组织联系。政府资金扶助对地方文化出版发展给予方向指引,缓解短期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地方文化出版要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直靠政策倾斜,只能靠借力生力、借力强力、借力激发内生力量,做大做强自己。出版社借国家重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出版项目的东风,深入联系地方科研院所、地方文化保护组织等专业机构,在出版社借力的过程中必定要积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比如3 000册的《江苏文库》是规模超前的大工程,由江苏省社科规划办以省级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形式,委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编纂,并由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以下简称"工程办")与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签订委托组织编纂三方协议,由凤凰出版社具体组织实施。凤凰出版社在学术上依靠、尊重学者,与各编主编签订以年度编纂工作为目标的出版协议,按实施方案明确每年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间。经费报工程办批准后,统一拨付到出版社,再由出版社根据各编任务完成情况,依编纂出版协议分批拨付,专款专用,并有严格的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凤凰出版社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中借力政府工程办的全盘领导、大学一流专家的编撰把关,在协同创新中凤凰出版社作为协调的中枢,在图书出版形式、内容模块、受众分析、出版特色等专业领域发力,从产品定位到产品设计到产品营销,在每一个环节中落实精品化的要求。以运作机制上的创新来带动资源的整合、流动,提高出版社重大项目的管理能力、执行力。这套丛书成为盛世经典,获得成功是无疑的。

  4 结语

  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打造地方文化出版的高峰,出版社要有责任担当意识与自觉的文化构建意识,要勇于创新不搞扎堆的同质出版;要敢于啃硬骨头不怕坐冷板凳;步子要稳,从长计议做好大部头。做好规划,多张蓝图一起画,落实中长期规划与短期重大项目的结合,储备选题、经营作者,抓住重点出版项目出精品。建立机制、搭好平台,重视专家与草根之间的碰撞与交锋,在两者的张力中找到融合的点,为选题打磨提供创造性的思路。学会借力生力,推动地方文化出版向前进,促进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凌凌.严选精选定选题:以工匠精神引进科技图书[J]. 科技与出版,2020(3):114-117.

  [2]毛逸源.地方文化释读与传承的人类学路径实践:基于《千年海曙》文化丛书的考察[J]. 中国编辑,2019(13):58-61.

  [3]童伟中,钱登科.地方出版社做好地域文化整理出版刍议:以杭州出版社编辑出版"杭州全书"为例[J]. 中国编辑,2017(7):42-46,52.

  [4]周国清,陈暖.地域文化图书出版现状与优化思考[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8(5):75-80.

  [5]樊浩.一脉千古成江河:"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篇"序[J].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12):5-1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