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朱文清、尉义明:广东科技出版社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一书以快速出版、免费阅读,新媒体的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版的全国第一本科普防护图书为例,结合疫情中图书出版发行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以期为图书出版在面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推动出版改革创新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冠肺炎;出版实践;创新;服务
2019年年底开始,新冠肺炎在我国肆虐,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出版社作为传承文明、传播知识的主体,为大众普及防疫科普知识,做好防护措施,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应采取积极行动。
广东科技出版社及时响应社会关切,经过48小时昼夜奋战,于2020年1月23日,率先出版了第一本疫情防护手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本书出版后,全国15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转载,阅读量上亿次,发行约200万册,公益免费赠送30多万册。随后,数十家出版社先后策划并出版了百余种疫情相关图书,向公众普及抗疫防疫知识。这不是广东科技出版社第一次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承担普及任务,2003年抗击非典出版了《生命救助手册》,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时出版了《手足口病防治手册》,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出版了《核辐射安全防护问答》,2019年出版的《非洲猪瘟防控知识问答》等,都体现了出版人在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作出的贡献。
由于疫情的发生,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控制成本、互联网创业、在线培训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读者对知识付费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具有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大数据思维的出版机构将在此次事件中率先作出贡献。
1 免费阅读是传播的最大助力
1.1 免费阅读彰显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
在特殊时期免费是公益行为,既是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推动新媒体最大力度传播的关键点,正式出版物的电子版是大众刚需,及时将科学有效的相关知识提供给全社会阅读、下载,在网络各种谣言和不确定信息满天飞的时刻,快速上线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电子书,供公众免费阅读,多种方式、多平台传播,不但丰富了大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选择,更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战稳住了民心,奠定了科学防护。
为满足公众抗"疫"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版社除了出版防疫图书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全种类数字资源。比如,广东科技出版社提供居家健身锻炼的"八段锦"等视频;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江乐读APP"开通线上资源免费获取功能,为公众提供小说、散文、诗歌等大众出版类数字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免费开放数字教材、教辅和在线课程资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先晓书院数字化学术服务平台,这些都是免费提供专业出版类数字资源的典型[1]。
1.2 免费授权多语种出版,提升出版国际影响力
为提升社会效益及国际影响,传播大国责任和出版使命,广东科技出版社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采用免费版权输出等策略,快速输出版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一出版,出版社第一时间启动版权输出工作,对内做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出版,对外选取重点国家,及时联系国外出版机构,同步启动翻译工作。
2 发挥团队优势是项目成功的保障
(1)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协调执行到位。上级重视、组织到位、分工明确、执行有力都为整个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从集团领导到社领导,从一线编辑到职能部门,每一位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都是项目的重要拼图。
(2)团队协同作战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出版机构,第一时间把正确科学的防护知识呈现在公众面前,因为这个定位决定了我们的速度和效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出版,离不开团队作战,疫情发生不久,出版社迅速成立由社长带队,编辑、校对、印制、发行及新媒体等11个部门组成的项目攻坚团队,制定工作方案、做好业务分工,倒排工期,列出任务书、时间表、作战图,同步联系作者队伍,讨论选题内容,确定编写图书框架、内容,滚动式作业,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开展攻坚,编校印装,产供销宣同步推进,保障了图书的顺利出版。
3 创新编辑营销思维,精准发力营销战略
3.1 编辑营销思维调整到位
出版工作从策划到发行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然而,在应对此次疫情时,出版社主动出击,迅速响应,出版周期大为缩短,呈现出版周期新闻化的现象,出版社从项目开始就倡导编辑从全媒体产品的角度去思考做好图书产品,编辑的市场能力、见识、视野、高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成功出版,也为后续做畅销书积累了经验。
传统出版,思维一直停留在图书的策划、出版、营销上。过去出版社的做法大多是等书出版后才去做营销,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从策划到出版只有短短两天时间,出版社反其道而行之,第一次将宣传、推广、发行布局到出版环节的前面,这是整个项目运作成功的关键,优先提供融合出版产品及服务,满足多样化知识需求,是重要的营销法宝。如山东人民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20》3天组稿,4天上线新媒体,5天出版,这些都是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典型案例。新冠肺炎疫情对出版效率、出版流程、出版服务都产生了明显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未雨绸缪,管理部门和出版社应提前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提升编辑的市场化能力、营销的渠道拓展能力、数字化人才出版融合能力等,迎接编辑出版业的新一轮的挑战与繁荣[3]。
3.2 营销战略精准到位
图书出版后,营销战略上做好省内省外、线上线下分工协作。营销方案上制定图书出版后第一时间发往"北上广武深"计划,抢占战略要地,力争春节前上市,能让读者看到本书。
营销策略上,打破原有的订单发货,主动通过提前预售、电话营销、网络营销、团购直销等多渠道多物流快速发货。传统渠道保证武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新华书店当天发货。网络渠道在书还没出来前就联络各电商平台预售。各地宣传部门发文征订及宣传,各地政府部门团购联系。全员营销,全程跟进发货,执行坚强有力。
4 坚持内容科普,通俗易懂便于推广
出版机构有着内容资源的优势,同时会根据市场判断内容的取舍。作者权威专业、内容通俗易懂、问答解惑很容易制作电子音频视频,这些都是优质出版物的定位,读者在哪里,需求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用服务的心态做出有温度的内容。
作者权威、内容通俗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图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其他兄弟出版社策划选题提供了思路,如云南科技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均是选择当地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作者单位。权威机构的作者才掌握着权威的资讯和第一手材料。出版社则从读者需求出发,与作者一起确定图书框架内容,注重科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及时为广大群众提供正确的防护知识,帮助大众科学防控疫情。
5 组合拳打造全媒体产品
(1)媒体宣传迅速扩大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出版当天立即策划线下4场活动,这个速度也是在出版界少有的,活动的开展为图书传播提供了素材,为媒体报道提供了载体、基础。
(2)借力使力是加速器。在有限的时间、资源条件下,借力平台资源能快速制作立体化产品,以最快速度推向市场,起到立竿见影效果。音视频制作不是传统出版社强项,借力音频、视频平台,可快速完成制作,且省时省力。
(3)组合拳强化产品效应。电子版在全国主要平台免费阅读,推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急速提升。我们乘胜前进,及时策划开发制作音频产品。在国内主要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懒人、熊猫、百听播放。与喜马拉雅共同策划的55个主播共同献声抗"疫",播报本书。同步制作视频版,上线国内主流视频网站。国内三大视频平台腾讯、爱奇艺、优酷都有上线。在这个特殊时期,已具有数字出版优势的出版机构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所涉及的出版形式早已不仅限于电子书,也有听书、直播、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形式,还有许多社依托自己的平台,完成了又一次融合出版,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其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收到的问题为基础,编辑出版《新冠肺炎问答》手册,并在手册中加入了关于疫情的在线免费问诊入口[4]。
6 结语
48小时快速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彰显了出版人的速度与激情、责任与使命、创新与服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版单位应本着人民需求、社会需要、质量至上的原则,从作者、读者、市场和专业出发,不断推进出版转型,实现融媒体出版。通过打造垂直领域用户私域流量,聚焦、转化、变现,持续开发满足读者需要的高品质融合图书产品,做好图书出版的创新和服务工作。
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考验出版业的应急能力、数字化进程,线上内容资源储备不足、后期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也随之显现。这次疫情是对线上渠道布局和数字出版能力的一次检视,出版机构有着怎样的布局决定了在此次疫情中能做的事情。十几年对出版创新和数字出版的理解,不如这次疫情带给大家的启发更深刻。
参考文献
[1]贺子岳,王夏云,刘永坚,等.我国出版业应对"新冠疫情"的实践与展望[J]. 新阅读,2020(3):9-13.
[2]高照.出版人的使命与坚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危机响应[J]. 科技与创新,2020(5):101-102,127.
[3]郝振省.疫情防控战役中编辑出版人的工作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20(2):1.
[4]朴莹.抗击疫情下的图书出版[J]. 新阅读,2020(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