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检索机制的我国建筑学类学术期刊发展图景探讨

2020-06-27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孙晓峰: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杂志社;薛名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摘 要】文章通过对国际三大检索收录机制的简要分析,对我国建筑学类学术期刊发展现状进行思考,并依据学科及行业特色与检索特征,架构我国建筑类期刊发展图景以供探讨。

  【关键词】建筑学;学术期刊;检索;对标

  随着我国发展建设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批国际知名理工科基础理论期刊也随之产生,这些期刊通过展现科技的发展不断塑造中国声音。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是需要看到大量偏“软”科学期刊的发展远远与我国的建设成就不相匹配,如建筑学学术期刊,即没有诞生可以代表国家与国外公平交流的代表期刊,也没有从中国科协期刊集群名录中看到有层次的立体化期刊群现状,更是远在世界检索视野之外。本文围绕现有建筑学类学术期刊较为扁平的办刊思路与混沌的期刊梯队展开讨论,采用“对标”的研究手法期望以更为宏观的国际化视野对标呈现我国发展现状,并为有司提供些许智力支持。

  1 对建筑学类学术期刊研究的必要性

  期刊社尤其是学术期刊体量与出版社、报社等传媒相差甚远,但是一个期刊社却连接了包括学术研究源头、学科影响、最终印刷呈现等各个环节的小型系统化工程的组织者,以建筑类为代表的多元源头的期刊更是面临着复杂的加权系统。

  2019年以来,国家开始加大对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代表的高力度扶持项目不断开展,笔者所在单位除参加“卓越行动计划”申报外,还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期刊主题宣传引导项目的申报,尽管均告失败,但是也从申报过程及结果方面在自科和社科两个方面观察到了建筑类期刊本身的局限性与相关发展中的不足,也触发了对以建筑学科为代表多元属性的交叉学科及其期刊发展困境的思考。

  建筑类专业期刊因科技与人文交叉特征太过明显,所遇到的问题是我国期刊综合发展中肯定会遇到的问题。①“两不靠”。《建筑学报》在中宣部的项目申报中被认为不够人文未获通过,在中国科协主导的评选中则因学科未在“以域选刊”的领域内,且因学科差异在学术规范、文章形式以及引用标准上与国家定义的学科“工科属性”有所差距,往往较易被忽视因而落选。那么如何从中突围是一个重要且会一直延续不断的话题。②理论建设与实践成就之间的矛盾。该学科此方面脱钩严重甚至开始对学科发展起副作用。③与社会问题最近的自然学科。期刊要直面必须通过空间与建造达成通路的养老设施、城市象征等社会问题,且阳春白雪与公平正义并存,还因直接面向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触碰意识形态与话语权之争。④业内期刊同质化严重。

  2 建筑学类学术期刊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检索、期刊、高校三方各自为战,缺乏统筹

  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文献检索中心、期刊、高校之间其实从根源上来讲互不关联、各自为战。①检索机构是咨情的主要提供者,理应对检索方向以及期刊不足有所咨文陈情,并逐渐形成国家的主要智库,助力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与期刊发展。在这个层面上我国检索还是缺乏因刊而异的发展策略,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判断略显单一,如SCI与SSCI采取了对交叉学科期刊同一刊物分类检索的模式(即仅检索目标期刊符合自身要求的固定栏目),如中日韩三国建筑学会合办的《JAABE》中建筑历史与城市规划栏目属于SSCI检索,而建筑技术与工程环境栏目则属于SCI检索。②期刊层面,以建筑学科为例,“交叉”更多呈现出“混沌”,期刊栏目设定极少可以满足较为明确的方向细分(对检索细分造成困难);期刊定位层次明显不足,从核心期刊到一般期刊编委会高度重合,内容同质化、定位方向等趋同;作者缺乏黏性(以实践建筑师为主),为各等级期刊提供了缺乏区分度的作品内容。③高校层面,多数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均将SCI等国际检索文章及文章的影响因子等作为全校通用的人才评聘的核心标准,文章能否被SCI等检索的重要程度远大于在国内期刊发表;这一趋势虽近年来在国家“破四维”的导向中有所改变,但潜意识里的转变却仍需一段时间。另从建筑学专业特性来看,以设计实践的经验总结及引发的学术思考为主的文章是主流且具一定社会价值,虽受国内期刊的青睐但却竞争激烈;在面向广阔的SCI、SSCI等检索期刊时,却又因无翔实数据、科学实验等原因被拒之门外。是否可以在不影响现有评定标准的情况下,添加对本土、本语言刊物业绩的强制要求,并进一步筛选更为优秀、或更有潜力的本土、本语言刊物进入至人才评聘指标之中,确保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2 期刊反客为主强调自身诉求

  受学科特性影响,本文讨论范畴的期刊应着重于多元化的呈现,外延化的拓展,忠实反应学科发展现状、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但21世纪初以来的国家刊号收紧、编辑部改制等政策实施后,与传媒、风潮距离较近的建筑类期刊纷纷或因自身追求、或因经济因素纷纷塑造刊物气质与追求,例如专业论坛上就有专门分析行内顶级期刊特质的文章,这在其他行业并不多见。同时也呈现了话语权对该类期刊的重要影响。

  另外,受行政命令影响,期刊所属行业归口会有所变更,期刊涉及内容或因此分化,如《建筑学报》创刊65年来就经常受归口调整,部分作者群亲密度逐步降低造成引用量降低,这一点客观说明类多元交叉是扩大该类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方式,甚至对某些期刊来讲可称之为生命线。那么,从现实状况看拥有较大自主组稿权的编辑团队对分分合合如何思辨的确缺乏战略的眼光。

  2.3 编辑队伍建设缺乏规划

  出版单位改制后,单位法人获得了相应的权力,但是除去大社,以及现今我国开展期刊集群化各类组织,类似建筑类学术期刊这类权属分散、总量较少,且基本均为小微化的企业实体,很少可以顾及编辑队伍的长远规划,结果致使大多只在期刊编辑层面看期刊,忽略了学科与期刊关键的传承价值,忽略了期刊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人才规划是确保学术期刊永葆活力的重要手段与方法,现今建筑类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中,有的可能对自身行业发展有一定研究,对传媒经营有一定擅长,但总体看来对服务的期刊以及期刊背后所存在话语权角力与平衡、学术期刊本身的存在价值等内容缺乏深挖与探讨,更愿意用所谓经验与既定背景来审视面临的优势与困境。

  2.4 贴近群众却不知如何面对

  就建筑学而言,学术期刊的严肃性符合专业人士的要求,而目前快餐式的浅阅读也冲击了专业话语权,所以各司其职的期刊细化与分类已不可避免。拥有各自使命和定位的期刊要学会引导建筑师更加审慎地对待自身与期刊,在大众传媒与专业素养之间取得平衡。另外,建筑体验中重要的时空的连续变化和发展恰好符合多媒体与新媒体的特性,建筑类传媒的发展可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

  2.5 缺乏文化自信

  我国在突出行业都已建构了自信,开始为世界奉献自己的贡献。如,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屠呦呦所在团队)名义撰写的中文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首发于《科学通报》[1],为我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类诺奖的获得奠定了基础。与建筑学科具有类似交叉学科属性,由傅斯年、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等诸位先生一起开创的中国考古学,则因为基于客观存在面对意识形态的交锋,较易从唯西方论中剥离,现今已是中国考古方面的权威。

  但我国建筑学科,在打通外来理论和自身建构方面相对较弱,思想层面缺乏自给自足,导致我们一直在西方的建筑话语下徘徊,从另一个层面讲,也是学术期刊没有做到正确的引领,未能理论先行。文化自信也是下文写作中主要的研究起点与探索目标。

  3 基于检索分析下的建筑类学术期刊图景架构

  从上文可看出,解决“检索”问题是现行体制下解决我国建筑类学术期刊困境的主要手段之一,那么我们要深层次看到“检索”问题其实从根本上都是话语权问题,“检索”攻坚其实也是此类期刊逐渐找寻“自信”的关键手段。另外,我国学术界虽说错失了国际法则的制定,但应当承认,国际通用检索智库的发展与标准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日臻完善,所以在对标国外检索特征的基础上,逐步加入、参与并扩大话语权,在可能的条件下架构自身体系,并基于此分析我国学科建设的优劣势,为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重要先行目标与理论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3.1 通过进入或者建构检索发声

  国家支持科技期刊,说到底是话语权的问题,看重的还是通过期刊去影响科技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文章发表。以《Nature》为代表的知名期刊,引领科学研究的方向,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则是利用经营扩大发表论文的价值,通过挖掘和放大论文价值,来提升作者的价值,同时加强了作者对期刊的依赖和支持。而检索系统则是利用它的坐标系来进行评价,而这个坐标系是基于行业基本的规律构建的一个自圆其说的体系,其目的是让构建者扩大存在感且获取经济收益,最终谁声音大谁就知晓度高,然后成为期刊的评判者。

  综上,尽管我们可以认识到事情发展的本质,但应当看到,基于此对学者业绩进行评定的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提出的宏观目标设定一定要基于现实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我国期刊的发展框架,并最终建立具有自身话语权的检索。回到研究目标,我国建筑学类学术期刊的各类问题源于求大求全的办刊目标已不适合当下学科以及检索规则的发展,借助于对检索规则的分析,对标其期刊分类形式,不仅对其本身的期刊发展有所裨益,也可以为我国宏观期刊目标调控提供智力支持。其中,国内检索较之于国际检索更为粗放,不能根据学科特征进行有效分类,进而难以获得对期刊的客观评价。学科内《建筑学报》依据垄断性得以进入国内各大检索,但兄弟期刊却无法因此获得对标模板和期望目标。基于此,对国际检索对标的分析与探讨,不仅可以认知办刊差距,还可以为基于现代科学手段的办刊方向细分提供理论基础。

  3.2 基于检索目标的建筑学科期刊架构分层

  我国建筑学科顶级期刊《建筑学报》每次编委会会议上,编委都提出要进入国际检索的目标,但是行业学者未必理解,各类国际顶级检索的具体情况,对国内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国际上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英文期刊等在各大检索上表现并不知情,本节针对此,通过对《建筑学报》等国内期刊分刊或可能目标的推演,呈现建筑学类学术期刊可能的分层架构预期以及对标对象、对应愿景。

  SCI、SSCI与A&HCI,是我国各大顶级高校较为认可的三大国际检索,SCI、SSCI(社科类)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这样一个数据出版公司创制,主要对各类科学论文进行检索收录;而A&HCI(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与SSCI的区别在于在文学艺术、绘画、史学、建筑等大量无法通过引用等量化标准的创制作品进行检索收录。根据公开资料三大检索首先属于盈利公司,公开身份没有任何国家政府背景且允许扩股融资。其中,SCI以英文为主辅以少量法文,A&HCI同样以英文为主,但拥有各类语言期刊,如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为简体中文版。

  我国政府强调与国际接轨,那么理论上存在如下合理扩大影响力的发展步骤。①通过购买股权扩大影响力并最终加入关于我国期刊的硬性要求(在日本经济和科技腾飞、全球大收购的年代,因该国脱亚入欧太过深刻,没有发现其针对检索的收购野心与计划);②哺育我国英文期刊,扩大进入检索的范围(参见“卓越计划”英文期刊资助);③哺育中文期刊、提高质量并逐渐扩大影响力,最终初步建成独立的外向型(始终以开放与交流为基底)首先保证内循环检索,通过过硬的技术和咨情为世界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汇编。

  大建筑学的概念在三类检索中均有所体现,建筑类刊物在三大检索中也都有呈现,恰好也是合适的研究目标与观察对象。从现状来看国际检索收录目标现状较之于大而全的国内建筑类期刊(以《建筑学报》为代表的国内期刊单册内往往包含作品、论文、评论、札记等各类呈现形式)对建筑学的各要素、各门类呈现更为明晰。国内建筑学期刊现状本身更类似于检索的性质,倾向于包罗万象,《建筑学报》老主任范雪就曾撰文探讨按门类分刊的可能性[2]。因此本节采用城市设计中常用的对标手法(见图1),分方向领域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



图1   建筑类期刊期望目标框架

  3.2.1 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

  本国建筑实践优秀作品的良好呈现,对内可以在国民自信(尤其是大型公建)和美育提升两方面有积极作用;对外输出国家建设成就与相应的建造水平,例如同样拥有世界顶尖水平建筑师的日本与巴西,因为日本拥有系统的出版宣发系统及强大国力支撑的建造水平,形成了自身影响世界的学派,巴西则始终徘徊于西方话语权之下,靠偶尔诞生的天才为世界贡献精神财富。

  同时,图形相较于语言属于世界通识,是全民的基本认知,低门槛并易获得共识,日本的纯日文图文为主的《新建筑》杂志依托该国尖端的印刷产业及鸟屋书店等一流贩售平台成为该国常销发行物,成为世界各国同行了解日本的重要媒介。杂志社之后出版的日英双语杂志《A+U》以简单易懂的描述性英文辅助精细的图片与精美图纸,加强了对日本建筑成就的输出,最终因独特性与相对的唯一性,成为A&HCI收录期刊。对我国而言,不管是《建筑学报》曾经提出的作品类分刊还是其他志存此域的期刊,此类栏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双文处理,一来扩大影响力,二来为今后的中文话语权增加机会,也可以方便希望了解中国的国外学者购买阅读。我国专业杂志极少出现在书店和各大购书平台,建筑实践作为最易“阅读”的科学成果,可以让人买走且有人买走,尤其是让国外买走目标的设定及实现是相关行业各个系统的共同成就。

  但是我国此类或者以此为办刊理念的期刊是完全的空白,其实A&HCI的收录标准也着实为这个方向指明了道路,海量的中国建设成就也已为此做出了强大的背书。参照国外同类著名建筑期刊,城市设计、城市更新、数字化建造等也是都是较受关注的方向与领域。

  3.2.2 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

  在三大检索社科领域中,国际上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英文期刊占据该领域研究的大半江山,自然也就占据了大量的话语权。在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我国自《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之后期刊界几乎放弃了整个领域,不仅没有常规以此为主的杂志,甚至都没有固定栏目[3]。建筑学人中建素养也在逐渐下降,佛光寺大殿和应县木塔等重大国保的修缮工程,在人员配备、专家咨询甚至是合适主持人选方面,都遭遇了难以想象的人才缺项。更遑论日常遗产保护项目中,西方思维的中建修复屡见不鲜。

  这个领域,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需要定向定量持续用英文输出相关研究,更重要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恢复该类栏目与期刊,虽然该项工作几乎不能出现经济效益,但却是我国话语权输出塑造文化延续性的重要领域,也是难以通过各类影响因子直观体现的“硬”科学。较之于将西方理论的中国化研究,中国(远东)古建方向具有我国的垄断性与权威性(二战之后日本在这个方向逐渐式微)的主要方向,较易获得认可进入SSCI和A&HCI收录;甚至现有中文刊固定且持续的栏目设置都有可能获得收录机会,起码我们还有《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榜样。

  3.2.3 西方建筑历史及理论

  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支撑基础与参照素材,我国也因此囤积了大量该方向人才与研究系统,每年也会产生大量优秀的论文成果,在《建筑学报》“百年包豪斯”的专辑中,终审组就认为中国学者对于包豪斯“公共性”的研究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但是,比较尴尬的是,此方向的成果发表中,中国学者面临着巨大的壁垒与语境差异,哪怕《JAABE》与《FoAR》等拥有中国背景的英文杂志也鲜有该方向设置,更遑论西方自身的期刊。办学史更长的北大西哲专业拥有比建筑学科与西方更紧密的学术交流,但其学者在西方杂志发表成果一般在1年半到2年,且作者需要极为熟悉西方语境。尽管有各类的压力,但是该方向随着我国期刊发展宏观目标的转变,会在两个方面有所进益。①中文期刊在境内地位逐步上升,我们也需要对西方有着不断迭代的看法,我们的发展容得下或者说还急缺类似高水平期刊、栏目与文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出也是我们自身需求,自给自足未尝不可;②《外国文学研究》以其足够学术价值获取了足够的认可与收录,我们的学人可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地提升自身学术与期刊水平,该类期刊群体出现是我国逐步在综合实力方面占据话语权的表现,标杆即已出现,我们不应当过分突出困难。

  3.2.4 其他

  建筑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属性,建筑技术、建筑物理以及数字化方向本身就属于硬科学,其目标性与基础学科无异,在此不再赘述。

  3.3 细分后的集群化与期刊层次的建构

  一个国家的期刊足以影响世界,足以对检索有所影响,一定要形成足够的期刊群,而我国现有的建筑类期刊存量水准,尚无法满足国内20所博士点、近70所通过评估硕士点(因签署《堪培拉协议》,与美澳等国互认)、200余所开设专业本科院校以及几百所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教师晋升、博士毕业的需求,仅有垄断性的《建筑学报》可以进入各大国内检索。只有仔细分析建筑学科特点,在学科内哺育出从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且熟悉学科发展期刊群(足以涉及建筑学科发展的方方面面)才是上文中对现有期刊与方向拆分的主要目的与目标。

  另外国内期刊层次明显不足,现实中每一本建筑类期刊都将进入核心检索作为办刊目标,但是我国却急缺遍布自科普到核心各个层级期刊群,这就直接造成全面关于美育教育的缺失及对建筑学的正视(往往是被严重低估,建筑师地位与话语权不足)。我国拥有极为出色的科普类杂志如《航空知识》等,该刊与《航空学报》同属一家,影响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几代小男孩。邻国日本也有以简单建造与自有房屋修建为主的日版《建筑知识》极受大众欢迎。有阳春白雪、有大众普及,之后才能催生承上启下以及目标明确的特色期刊。

  3.4 意识形态上自省及道路自信

  1)不能谈西方言必称希腊,谈本国羞于启齿。

  国家在科技奖项以及重大专利评定,以及科研资金使用上已有团队第一单位必须为国内单位的要求,势必将相关科研业绩向国内期刊与国内单位引流。因此,国内期刊一定首先不管在栏目设置与思想形态上坚持自省,坚定道路自信。期刊也要有自我定位、自我推荐与自我发声主观能动性,知差距而不怯战,知不足而不偏废。

  2)自我检索目标的设定与相应的人才培养。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践行了“造不如买”幻想的不切实际,参与国际分工不代表出让话语权,所有的对标的终极目标均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检索、平台、宣发管道建设)知识成果汇编应用平台。我们的人才培养应不局限于完成每年出刊任务,应注重对专业期刊的学科专业人才对期刊本体认知的培育,基于传统“编研一体”背景,培养出能够自觉探索期刊出版规律、独立提出观点的综合性人才[4]。

  3)不畏谈经营与媒体转型。

  建筑本身的亲民性,使得建筑媒体较之于其他行业与大众传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术期刊在承担溯本正源任务的同时,提供有效的学术服务也是扩大行业与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中国新闻周刊》的转型,就是将内容提供与服务提供(广告与宣发属于这个范畴)分开,通过互联网多元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最终反馈用于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如此看来,在芜杂的建筑传媒市场,学术期刊借助于丰富的呈现模式可以做到更丰满的自我表达与话语权的放大。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建筑类期刊及其所录检索的分析,从托期刊发展路径重塑道路自信,甚至倒逼学科发展;编辑自身认知力的塑造;先分后合,建立有层次的期刊集群3个方面探讨该类期刊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期刊发展提供足够的路径分析与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周程.《科学通报》刊发青蒿素结构论文的经纬:纪念《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40周年[J]. 科学通报,2017(18):1908-1913.

  [2]范雪.《建筑学报》产品定位分析[J]. 编辑学报,2011():123-124.

  [3]孙晓峰.《建筑学报》办刊思路溯源:兼论梁思成办刊思想变化[J]. 建筑学报,2013():1-5.

  [4]刘俊,张昕,颜帅.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 编辑学报,2016,28(6):561-56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