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杨保华、袁赛前:中南大学出版社
【摘 要】从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入手,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两本期刊为例,分析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办科技期刊,高水平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二者相济相成。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学科建设;《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不忘初心,深耕学术,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与学校学科建设共发展,是高校科技期刊最显著的特征和最重要的使命。高校、科研院所、学协会是支撑中国科技期刊的三大主体。其中,高校独具学科建设的鲜明特征,为科技期刊提供土壤和养分,随着学科持续发展,期刊也在不断成长,二者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为例,阐述学科进步与期刊成就之间的关系,两者相济相成。
1 学科建设是高校科技期刊孕育、生长的土壤
高校学科建设包括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营造学科环境、提高学科水平等,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很多一流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积累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一流学科包括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1],科技期刊的基本要素大多包含在内;而学科建设的学术性和组织性,则推进学科水平不断提升,可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1 学科队伍是高校科技期刊的核心力量
一流的学科拥有一流的学者,战略科学家引领期刊建设。纵观我国各大学的院士,一般集中在某一两个高水平的学科,例如中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有色金属相关学科[2]。学科造就的大师,往往对这个学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感情,他们领衔担任主编并组建编委队伍,为大学科技期刊提供了质量保证。比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于1991年10月,当时是在中南工业大学陈新民院士、陈国达院士、王淀佐院士、陈家镛院士、黄培云院士、何继善院士、刘业翔院士等多位有色金属领域泰斗级学者积极倡导下创立的,先后由何继善院士、黄伯云院士担任期刊主编,邱冠周院士担任副主编,院士们不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两刊,而且直接参与期刊选题策划、热点组织,这都有助于两刊提高学科前沿问题的把握能力,增强学术话语权。
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优秀作者群支撑期刊建设。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为科研活动和科技期刊持续注入新鲜血液。2000年前后本科生扩招,2010年前后研究生扩招,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规模扩大的同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中南大学材料科学、有色冶金、信息技术等特色优势学科拥有一流师资,教授、副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训练,科教融合、寓研于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源源不断为两刊培养了的一流作者。
1.2 学科建设保障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性
学科建设是大学的核心,知识和知识创新及其形成的学术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的[3]。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4],一流的学科必然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流学科的知识创新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动力[5]。科技期刊最原始的功能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记载和交流,学术性是科技期刊的第一属性,学术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根据2019年公布的JCR报告,中国大陆共有48种期刊位于Q1区,其中高校主办或承办的期刊共14种,占比约29%,这些期刊所在领域与学校优势学科完全匹配。比如,有色金属学科是中南大学优势学科之一,该学科已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先进制造、控制和管理学科链(群)。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排名第一,矿业工程排名第二;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均为A+。雄厚的学科实力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两刊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沃的土壤和养分。2019年公布的JCR报告显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首次进入Q1区,总被引频次达10 082次,成为我国目前仅有的4种总被引频次过10 000次的期刊之一。2019年,两刊凭借在有色金属学科领域顶尖的学术影响力和稳定规范的出版质量,双双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可见,高校行之有效地开展学科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推动高校科技期刊的不断升级。
1.3 学科交流促进高校科技期刊传播
传播,是科技期刊的另一个基本要素。一流的学科是面向世界的,学术交流是开放的,在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学科建设更加鲜明地呈现创新性、生态性、开放性的特征。进入双一流建设阶段,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从教师互访、学科合作到与大学之间全面合作,从人才交流与培养到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到国际校区建设等,再到提出全球胜任力、全球学程、全球学生、全球师资、全球研究、全球合作、卓越管理、国际化校园、全球声誉等九大战略方向的布局,中国大学正在快速推进国际化进程[6,7],这都给高校科技期刊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领衔的有色金属学科群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综合实力世界第一,引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中心[8]。近年来,两刊作为学术名片伴随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展开,学校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来校留学生、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国际化交流有力带动了期刊的广泛传播,两刊的国内外关注度持续提升,2019年,两刊自建网站的总下载量超过399万次,其中海外下载量达到449 367次,读者遍布全世界。
1.4 学科声誉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9]。学科的水平决定大学水平,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排名指标体系中,学术声誉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排名机构往往采用向全球科学家发出数以万计的邮件来征集意见和评分的方式,以获得学校或学科的国际学术声誉这一项的分值。可见,“声誉”来自于人们的主观印象,由此,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创立并共同发展的科技期刊,可以借助学科声誉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影响力。比如,中南大学近年来国际声誉指标提升很快,材料科学、工程学两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于2015年和2019年先后进入全球前1‰,2019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南大学矿业工程世界排名第一,冶金工程世界排名第二。与学科发展进步一道,两本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从国际影响来看,稿件国际化程度稳步增高,英文版海外来稿占比已接近50%,近5年来,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2个学术机构在两刊发表论文。
综上可见,中南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创刊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正是一条紧密贴近学科建设的发展之路。依托学校有色金属学科的系统性、前瞻性、持续性的建设,借助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伴随学科布局和壮大,发展成为当今有色金属行业领域内的一流科技期刊。
2019年底,高校学术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力纳入教育部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监测的指标体系,期刊建设正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一部分,进入学校主流工作的范畴。高质量、国际化的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颇具显示度的重要成果,也将支撑学科建设的长远发展,成为记载传承学科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2 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
现代大学强调学科内涵的二元性,即学科具有学术性和组织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学科建设具有两个不同语义上的指谓,其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即指一门门学科在知识上的增进;其二是作为不同学科要素构成的组织的建设,即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建设[10]。学科建设建什么?是建组织,就是促进组织在知识生产、知识劳动能力上的提升[11]。高校科技期刊正是这样的学术组织,它生长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密不可分,它和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一样,对学科建设有着积极推进作用。建设科技期刊就是建设学科平台(组织),建设高水平国际期刊就是建设国际学术高地。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并明确5大建设任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高校科技期刊在这5大任务上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2.1 高校科技期刊凝聚学科“人才圈”
吸引和保持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12]。高水平科技期刊,均精心建有编委团队、审稿专家库、核心作者圈、读者群,这是科技期刊特有的学术圈。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圈,同时也是学科的学术圈。英文科技期刊,更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科提升国际知名度、抢占科学话语权。比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2018年换届成立第五届编委会,编委共102人,其中两院院士34人,几乎涵盖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所有院士,优秀期刊的人才凝聚力可见一斑。
2.2 高校科技期刊培养学科后备队
高校学术期刊由高校主办,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它必须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因此,高校学术期刊除了具有一般科技期刊的功能外,还须履行参与人才培养的特殊职能和使命,应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13]。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学术组织,直接、间接地服务于学科人才培养,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人才培养基础性功能不容置疑。[14]作者队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期刊也有培育学科人才的重要责任[15]。科技论文写作是基本的科研训练和科研表达,通过聘任期刊青年编委、辅导科技论文写作、邀请研究生担任编辑助理等交流活动,高校科技期刊与青年教师、在校学生互动密切。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有着丰富的论文阅读量和开阔的科研视野,也可以在青年科研工作申请科研项目、人才项目、撰写结题报告过程中,提供相关领域的总体研究趋势和国内外最新成果等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2.3 高校科技期刊伴随学科共同成长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是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实现教学、培养、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当一所大学形成一批研究内容关联性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即可称为学科群建设。高校科技期刊在与学科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视角,以科技期刊特有的学术组织力,记录学科的发展、绵延和创新、演变,传承学科优秀文化,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在记录学科发展上,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因地制宜地开展选题策划,持续深入报道科技热点专题,或主动组织出版校庆特刊、院士专辑、实验室专题、新兴研究方向专栏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科服务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比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组约编委18篇综述性进展论文,由8位院士领衔,78位作者撰写文章,特刊涉及全行业各领域产学研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作概述,同时阐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有色科技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节点、人物、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特刊也成为我国有色金属领域科技创新重要成就和重大进展的最佳展现和最好见证。
新兴交叉研究方向的产生往往是传统优势学科创新演变的重要标志。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交叉性、前沿性、系统性、平台性等特点,能够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不断总结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积累,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16]。例如,生物冶金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结合冶金技术与微生物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中南大学邱冠周教授在生物冶金领域有突出贡献,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刊自1999年以来,发表邱冠周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共67篇,目前在Web of Science上检索到邱冠周院士最早关于生物冶金的文献发表于2000年《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这是高校科技期刊发表原创成果,特别是首发我国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典范,也是高校科技期刊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支撑的成功尝试。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学科发展的数据汇集点与交叉点,信息技术和数字传播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科技期刊提供知识服务成为可能。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科技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对创刊以来所有论文实施开放获取,并依托中南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技术,以文献为基础,建成我国唯一的“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全面入驻有色金属行业领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库的建成,是高校科技期刊提供知识服务的探索样本,也拓展了高校科技期刊承载学科发展历程的功能。
3 结语
高校科技期刊是学科建设的产物,也是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抓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28年来与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学科积极互动、相映生辉,是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最佳范例,实践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高校科技期刊可伴随学科共同成长,与学科一脉相承,对科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影响力发挥所产生的作用,远远大于将科研成果零散地发表在其他期刊上,对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二是依托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可以办好科技期刊,这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实现路径之一,应鼓励高校一流学科创办与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契合的高水平期刊,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 中国高教研究,2016(1):65-73.
[2]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3]高艳等.论大学学科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23-29.
[4]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5]陈鹏,黄历,叶宏玉,等.培育一流科技期刊 助推一流学科建设[J]. 科技与出版,2019(10):17-21.
[6]宋永华,王颖,李敏,等.研究型大学国际化“4S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J]. 教育研究,2016(1):153-159.
[7]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荟中西鸿儒 集四方俊秀 清华大学实施全球战略[J]. 国际人才交流,2018(5):51-53.
[8]关于发布《中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公告[EB/OL].(2017-10-30)[2020-03-30]. .
[9]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 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10]宣勇,凌健.“学科”考辩[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19-23.
[11]宣勇.大学学科建设应该建什么[J]. 探索与争鸣,2016(7):30-31.
[12]刘益东.吸引和保持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开放评价与原创优先的学术出版至关重要[J]. 科技与出版,2019(10):10-16.
[13]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 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14]李燕文,郑琰燚,刘昌来,等.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J]. 科技与出版,2019(9):113-115.
[15]张伟伟,赵文义.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推进措施[J]. 科技与出版,2019(10):22-29.
[16]杨旭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 科技与出版,2018(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