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提高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的途径探讨

2020-06-26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易会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 要】沿着匿名审稿制度施行的具体过程,探讨提高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思路和操作。在分析精准送审两种可行思路的基础上,探讨邀请审稿专家过程中的沟通细节,以及如何与审稿专家进行关系维护,以促进后期与审稿专家的进一步合作。

  【关键词】 匿名审稿制度;审稿专家;编辑;学术期刊

  自2000年以来,为了规避传统审稿制度的弊端,推动期刊进步,国内学术期刊纷纷开始实施双向匿名审稿制度。[1]推行匿名审稿制度可以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显著上升,而且随着推行年份的延长,学术进步越为明显。[2]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学术期刊基本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同时,在匿名审稿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审稿专家拒绝审稿或者积极性不高、匿名审稿周期过长、审稿意见指导性不强等现实问题。为此,本文沿着匿名审稿制度施行的具体过程,探讨提高匿名审稿质量和效率的具体思路和操作。

  1 精准送审:解决请谁审的问题

  审稿专家的研究领域与文章主题接近是审稿意见专业有效的重要保证。当审稿专家对文章主题不熟悉时,一是可能拒绝审稿,二则可能给出并不详尽的审稿意见,这两种情况都会降低审稿效率和质量。因此,精准送审是寻找合适专家的重要思路,这一点并无争议。笔者结合工作经验,试总结如下2个思路:

  1.1 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筛选

  根据文章的研究主题筛选审稿专家是精准送审的一般原则。具体而言,根据文章研究主题涉及的关键词数量来看,可分为单一关键词和多个关键词2种情况,对于后者,则应根据文章的研究重点,选择相关领域的审稿专家。

  在当今学术研究逐渐细化的背景下,有时无法直接检索到相同领域的研究学者,这就需要按照研究领域相近原则进行筛选,比如,《出口信息网络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笔者直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口信息网络”,但无法找到相关研究。笔者注意到有一篇文章研究出口集聚产生的信息外溢对出口的影响,“出口信息网络”与“出口集聚产生的信息外溢”非常接近,于是邀请该文作者审稿,并收到非常专业的审稿意见。又如,笔者收到的文章《“U”型农业规模经济性的成因》,该文是在Foster和Rosenzweig(2017)研究的基础上调整模型设置,并结合中国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的研究,这需要审稿专家对文献非常熟悉,由于核心的参考文献是新进成果,熟悉该文献的审稿人可能较少。经过多方咨询,笔者顺利找到对该模型非常熟悉的学者进行评审,同样及时获得专业的审稿意见。

  实践表明,当按照研究领域相近原则无法直接查询到相关学者时,则可以邀请“大同行专家”进行审稿,“大同行专家”是指专家尽管对文章选题没有直接研究,但是其专业背景与文章主题在同一学科领域、学术功底深厚、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他们通常可以根据文章的论证是否充分、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通畅等来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从而给出有参考性和指导性的审稿意见,帮助编辑部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

  1.2 根据研究方法进行筛选

  部分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了不一样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审稿专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较为熟悉,相应地,在邀请审稿专家时,可以更多关注审稿专家对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例如稿件《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变化:***》,该文使用最小距离法研究了农村劳动收入不平等的***特征,笔者查询到一位学者曾使用最小距离法研究居民收入的冲击来源,于是邀请这位学者审稿。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方法邀请审稿专家时,也应在研究内容尽量接近的情况下进行选择。

  按照以上思路选择审稿专家,通常可以大概率地争取审稿专家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水平达到编辑部的期望,客观上,审稿专家能够给出专业有效的意见,但是审稿效果能否达到编辑部的预期还需要审稿专家主观上的配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就需要编辑部与审稿专家进行积极和充分的沟通。

  2 有效沟通:解决如何请的问题

  编辑通过采编系统可以给专家发送审稿邀请函,例如“尊敬的***老师:现呈上我刊来稿《***》,请您在百忙中抽时间予以评审。您收到这封信后,请回复我们:同意审稿回执***、拒绝审稿回执***”。如果仅仅是通过这样一封“模板式”邮件来邀请审稿专家,可能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审稿专家完全不知道这一期刊,突然收到审稿邀请,会觉得有点唐突,接受审稿的意愿不强烈;二是审稿专家虽然知道该期刊,但是不了解期刊的风格和用稿要求,加之无法直接通过采编系统发出的审稿邀请邮件回复编辑部,其审稿热情和积极性被极大削弱,于是按照平时的习惯进行审稿。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审稿效率和质量。除了系统发送的审稿邀请以外,编辑还应以个人名义给审稿专家发送一封定制化的邀请邮件,除了可以显示对审稿专家的尊重,还可以更好地有效沟通。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2.1 关于期刊审稿意见期望的沟通

  在送审时,不同期刊关注的着力点可能不完全一致,对文章创新程度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期刊在邀请审稿专家时,宜与审稿专家进行积极沟通,请审稿专家格外关注文章的某些方面。

  比如,《经济研究》编辑部在审稿意见告知书中,明确指出审稿的要点:“稿件的选题有无重大的现实意义,所做的研究有无创新性贡献,对学科的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无重大推动作用,作者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文献等知识体系是否有深厚的把握……数据处理过程是否正确;文献引用是否妥当(特别是检查是否存在对外文文献的翻译性抄袭)”。[3]《经济研究》是国内经济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其对文章的审稿要求极高。其他经济学期刊也会对投稿文章的规范性和学术不端的基本要求有所不同,特别是对文章创新程度的要求则因期刊级别和定位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期刊的审稿要点说明不完全一致,因此期刊应在审稿意见告知中明确审稿需求,以引导审稿专家关注期刊注重的文章的相应信息,获得有参考性的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审稿要点的说明,编辑部还应给出具体的审稿意见指引。例如《世界经济》编辑部请审稿专家就以下11个方面按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对文章进行判断,具体为:论文的创新性和学术亮点;总体逻辑思路是否妥当;文献是否涵盖经典和最新进展;KEY PAPER是否明确;理论推导有无技术细节的问题;模型(假定)选择是否合理;数据来源和处理是否得当;模型中(代理)变量选择是否合理;经验研究是否可信(如内生性、稳健性等);计量结论的解释是否合理;其他可能影响您对论文判断的方面(请列出并简要说明)。这样详细列明文章的考查点,可以提醒审稿专家全方位对文章进行判断,进而给出客观公正的综合意见,也便于编辑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质量。因此,一方面,如果期刊因为自身定位和风格,希望审稿专家在某些方面能够格外关注,就需要向审稿专家进行适当的说明。另一方面,期刊最好在审稿意见中给出一些指引性的评价选项,以便使编辑部对审稿意见的期望“落到实处”。

  对于审稿结果“修改后再审”,每个人的把握尺度不一,有的审稿专家比较“仁慈”,倾向于给作者一次修改机会,而不是直接拒稿。因此,当审稿意见为“修改后再审”时,编辑可以与审稿专家沟通其对文章的真实具体评价,文章是总体质量达到标准小修即可,还是问题比较多需要大修。当编辑不是内行时,这种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也便于编辑把握后续工作的进度。当然,如果学术期刊提前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选项,比如在审稿意见模板中请审稿专家对稿件进一步修改的难度进行评判,请其在“很大”“一般”“较小”三项中进行选择。这样的选项设置非常清晰明了,便于编辑部了解文章的情况。

  2.2 关于辅助审稿信息的沟通

  笔者发现一些审稿专家在评审文章时,主要根据现有的文献阅读经验和积累来判断文章价值,没有查阅当前发表的最新文章,从而影响对文章创新性的判断。而编辑部在初审过程中可能查阅相关信息,比如在知网上检索出类似主题的文章,投稿文章中并没有引用和评价,编辑部则可以提醒审稿专家留意相应的文章,从而给出更全面准确的判断。另外,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会检测到文字和方法陈述重复的部分,编辑也可以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审稿专家,供其参考并给出专业的评价。编辑可以将稿件的初审意见用简练语言汇总后发给审稿专家,以节省专家时间,帮助其根据稿件内容和初审意见进一步分析,并给出深入切实、客观理性的评审结果。[4]

  此外,不同学者因为学习背景、知识体系和研究经验等差异,在评审文章时关注的细节存在差异。因此在相应送审时,编辑需要把握不同审稿专家的风格,提醒审稿专家尽量综合给出意见。

  2.3 关于稿件处理流程的沟通

  尽管学术期刊普遍采用“初审、匿名审稿和终审”的三审制,但是不同期刊的操作细节存在较大差异。与审稿专家就期刊的稿件处理流程进行适当沟通,有助于审稿专家把握审稿力度,提高审稿效率。关于稿件处理流程的沟通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关于审稿次数的控制。一些编辑部倾向于控制审稿次数以提高审稿质量。《财贸经济》编辑部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审稿效率,也为了避免一篇稿件因迎合多轮审稿和不同审稿人的意见而过度修改成为‘百衲衣’,本刊提出一般情况下‘外审不超过两轮’的倡议。在这一倡议下,编辑部建议:①审稿人把更多精力放在第一轮审稿上,在第二轮审稿时不应提出过多第一轮未指出的问题。当然,对于作者新增的修改内容部分除外。②审稿意见应该具体、明确和富有建设性,对于‘三言两语’式和缺乏针对性的审稿意见编辑部将不予考虑。”[5]这样沟通以后,审稿专家就会更了解期刊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审稿任务。

  二是关于送审频率的控制。期刊频繁送审会导致审稿效率和质量低下。为此,控制送审频率(比如同一位审稿人一年审稿不超过2次)并直接告知审稿专家,这既可以打消审稿专家的后顾之忧,也使得审稿专家可以放心及时地反馈审稿意见,加快文章处理进度。在如今匿名审稿制度普及的背景下,学术水平高的学者通常会收到多家期刊的审稿邀请,加上其本职工作、科研、生活,频繁的审稿会使审稿专家疲于应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期刊应尽量降低审稿专家的审稿频次,一方面尊重审稿专家的宝贵时间,另一方面也让审稿专家更乐于与期刊合作,从而保证审稿效率和质量。

  三是关于审稿结果的采纳原则。审稿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和结果,一般情况下,都是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指导性标准,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审稿意见偏颇或者不全面的客观情况,编辑部有可能不完全参考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对此编辑部应事先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财贸经济》编辑部在其官网上就相关问题与审稿专家进行沟通,比如为什么审稿专家已经建议退稿,编辑部仍让审稿专家复审?并且复审时间还比较短?为什么审稿专家的复审意见仍是退稿,但文章最终却见刊发表?[6]这样系统的沟通体现了编辑部开放公正办刊的魄力和诚意,有助于审稿专家了解期刊的运作方式,避免因为一些误会影响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此外,当期刊收到不同审稿意见时,如何采取一项统一客观的标准来权衡取舍显示出学术期刊的担当和智慧,这样既尊重了专家审稿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又使文章得到更客观的评价。[7]

  2.4 关于复审作者修改情况的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稿件需要复审。作者提交修改稿和修改说明后,编辑部不应直接转给审稿专家进行复审,而应该先审阅把关,这既是对审稿专家劳动成果的尊重,也可以提高复审质量和效率。[8]当作者并没有直接完全回应审稿意见时,需要进行调整后再送审。对于作者对审稿意见有不同理解的情况,编辑可以与审稿专家进行适当沟通,在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充当桥梁作用,[9]将争论引向建设性轨道。

  3 关系维护:解决进一步合作的问题

  审稿专家利用宝贵时间和精力评审文章,支持期刊工作,编辑部也应在平时就做好对审稿专家的服务工作。首先,文章评审后,为了显示对审稿专家的尊重,期刊最好向审稿专家反馈文章后续的处理情况,比如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了退稿处理,或者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了完善并发表,或者因为作者对审稿意见有不同看法,进行了仲裁。不管何种情况,将文章后续处理情况向审稿专家进行反馈,可以增强审稿专家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也可以激励审稿专家更好地完成审稿工作。其次,要积极地与审稿专家保持联系,比如将审稿费发放、期刊近期相应领域的文章发表情况、影响因子和获得的荣誉等向审稿专家进行汇报(审稿系统中的邮件群发功能为这一工作提供便利),以使审稿专家持续了解和关注期刊发展动向,从而增强审稿专家的归属感,也便于审稿专家更好地了解期刊的水平,把握审稿尺度。再次,对于审稿专家的投稿,期刊应给予一定的方便,比如加快初审处理进度,在其文章审稿通过的前提下,优先发表,便于期刊与审稿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可以为期刊吸引一些优质稿件。同时,对于高水平的作者,期刊也可以将其身份转变为审稿专家,通常会有更顺畅的沟通效果。最后,评选年度优秀审稿专家,或颁发证书,或将审稿专家的名字统一在期刊某一期或者期刊网站上列出进行“致谢”,从而增强审稿专家的荣誉感。[10]

  此外,期刊也可以创造机会与审稿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比如《经济学动态》定期召开审稿人会议,与审稿人沟通交流经验:怎样提高审稿进度、平衡审稿质量和审稿时效性。这会充分发挥审稿专家的能动性,让审稿专家更多地参与期刊建设和发展。除了期刊召开审稿会,编辑也应“走出去”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一些审稿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一些热心的审稿专家也会主动关心期刊发展,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期刊编辑应该与审稿专家进行积极互动,为期刊建设一支热心优质的审稿队伍。

  4 结语

  在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借助审稿专家的专业水平提高刊文质量是期刊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编辑应该充分尊重审稿专家的付出,为其审稿提供更多充分的信息,提升其审稿体验。期刊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也是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匿名审稿制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彭爽.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与学术期刊发展:《经济评论》创刊30周年暨学术期刊发展论坛观点综述[J]. 经济评论,2011(1):155-158.

  [2]刘瑞明,赵仁杰.匿名审稿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16(1):173-204.

  [3]《经济研究》编辑部.致本刊匿名审稿人[J]. 经济研究,2016(2):192.

  [4]胡晓梅.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拒审、拖延审稿原因分析及应对办法[J]. 编辑学报,2019(2):187-190.

  [5]《财贸经济》关于“关注新问题”及“外审不超过两轮”的倡议[EB/OL].(2018-05-04)[2020-02-10]. .

  [6]问与答[EB/OL]. [2020-02-10]. .

  [7]刘晓艳,高建群,张志琴,等.科技期刊编辑与审稿专家有效沟通的策略[J]. 编辑学报,2019(3):250-253.

  [8]蓝艳华,张楚民.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沟通原则和技巧[J]. 编辑学报,2017(5):409-411.

  [9]张从,赵歌,张园.五环节构建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和谐关系[J]. 科技与出版,2019(11):129-133.

  [10]杨海挺,石敏,芮海田,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 科技与出版,2018(11):136-14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