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科普出版视域下短视频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26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杨琳、张昊云: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摘 要】数字出版的背景下,科普短视频作为数字科普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研究价值。文章研究梳理了短视频在科普出版数字化升级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发散选题思维、建立健全审核监督机制、提高数字版权意识3个角度出发,为科普短视频类直观高效的数字科普出版产品下一步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推动数字科普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科普;短视频;发展策略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迭代更新,数字出版的传播优势得以凸显。数字出版指的是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生产,并依靠互联网完成内容分发传播的新型出版模式,包括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的数字化[1]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在《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中明确指出,要善于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手段,推动内容采编与传播的革新;2020年2月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华书店网络发行能力建设的通知》[3]中进一步提到,出版机构应聚合优质内容,充分利用视频、论坛等新兴媒体展开业务。由此,从内容到形式,传统出版加快数字化升级,探索“互联网+出版”融合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传统科普出版也进行了数字化升级,衍生出包含电子书、音频、视频、VR在内的多媒体出版物,使科学信息得到更加丰富的呈现。其中,科普短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成熟的传播优势,在数字科普出版产品中传播力不容小觑。

  2014年,中国科协对科普短视频进行了定义,即“由机构或个人制作、版权清晰、无知识产权纠纷的,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时长为30秒至20分钟的小电影、动画片、纪录短片等视频作品”[4],这标志着科普短视频首次从科普影视作品的定义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数字科普出版产品形态。经过数年的发展,科普短视频逐渐在科普数字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科协在2014年12月发布的《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5]中明确指出,要综合运用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的融合转变;2018年6月,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6]也提及,包含VR、AR、MR的短视频新媒体科普渐成主流;2019年腾讯新闻数据实验室与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健康传播报告》[7]则显示,2019年上半年,腾讯新闻中健康类图文科普阅读量为19亿次,短视频科普阅读量则达到22亿次,短视频在传播效果上已经实现了对传统图文的反超。这都表明在科普数字出版的进程中,科普短视频这一出版产品形态的优势、局限性和发展策略极具研究价值。

  1 短视频在科普数字出版中的优势

  1.1 短视频直观高效呈现科学知识,降低理解门槛

  与传统的图文科普相比,短视频对科学知识的呈现更加具象,可以降低受众理解难度。2019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报社与字节跳动联合发布的《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8]提到,短视频进行科普具有“天然优势”。短视频能够将不易用文字描述的科学知识显形,比如,通过高分辨率摄录机对动植物生理变化进行直观呈现,或利用动画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再现等;短视频可以浅化晦涩复杂的科学知识,为科学原理和内涵提供具象显示的可能。2020年2月,科普短视频账号“回形针Paperclip”制作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通过动画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和飞沫传播的过程,对冠状病毒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了详尽有效的科普,短视频发布一周内播放量就高达1亿次,科普传播效果显著。基于细微拍摄和动画制作等技术手段,短视频为隐性的科学原理提供了显性的呈现渠道[9],为深奥的科学知识提供了通俗的解读路径,打通了科学知识和大众语言的翻译通道,进而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

  1.2 趣味化、故事化解读知识,改变科普刻板印象

  科普短视频通过动画、动漫、游戏、VR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又不失趣味地解读科学知识,提升了科普的吸引力。《飞碟说》系列科普短视频中的动画主角“飞碟王子”,以夸张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进行科学知识讲解,打破了受众印象中科普科学家不苟言笑的严肃形象,消弭了受众和科普传播者的距离感[10]。笔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基于UTAUT模型,对428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科普短视频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科普短视频的趣味性显著提升了用户使用意愿,观看科普短视频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用户对传统科普活动的参与;科普短视频改变了传统科普出版物灌输式的知识解读方式,并有效促进科学知识案例化,启发用户将日常生活场景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更好的科普科教效果。

  1.3 强力传播带来宣传效应,反哺科普数字出版产业

  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以及平台对科普内容的传播助力,使科普短视频能够依托强大的社交短视频平台进行快速分发,科普短视频因而成为其他数字科普出版产品有效的宣传窗口[11]。比如,知名的IT科技类科普出版团队“卓老板聊科技”,将其发布的部分科普内容制作成精致的科普短视频,通过腾讯视频和好看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吸引用户订阅相关的科普出版物,如喜马拉雅科普音频、密码学科普微课等。再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科学画报》,依托其多年积累的科普素材,与专业团队合作制作3D科普短视频,作为数字期刊的补充[12]。此外,《科学画报》通过在科普短视频中插入二维码的方式,借助科普短视频强大的传播力为其微信公众号和传统期刊吸引用户,并获得良好的融合传播效果。可见,科普短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兴起的传播红利,成为科普数字出版矩阵中强有力的宣传出口。

  2 科普短视频出版存在的问题

  2.1 选题范围仍需拓广,选题深度亟待加强

  科普短视频作为数字科普出版产品的一种,承担着传达科学内容、科学精神和科学内涵的重任。现有的科普短视频专栏面临选题重复度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12]。为了获得较好的传播收效,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往往选取容易博得关注的科学内容,诸如心理学、生物学等内容,进行制作传播;而对时事热点背后知识的解读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较为聚集,这引起受众阶段性审美疲劳。与此同时,一些较为冷门、晦涩的科学领域无人问津,形成科普空白点。科普短视频的创作重心是展现不同的科学内涵,冷门的科学知识同样具有科普价值。因此,选题要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而非一味迎合受众喜好,追求关注度。

  科普内容通俗化在迎合受众观看需求的同时,也带来科学知识浅层、碎片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13]等多位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科普短视频存在知识深度不够、系统性缺失的问题,许多科普短视频的内容是零散的、浅显的,在有限的体量内往往不能将知识讲解透彻;受众看过之后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而非系统性的。这种浅层碎片知识往往只能带来瞬时刺激,难以组织成有效的知识网络,真正提升受众的科学素质。

  2.2 内容审核和把关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科普短视频主要依托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缺乏切实有效的审核和把关机制,部分科普内容不准确,带来严重后果。2020年2月,在微信平台上阅读量超10万次的科普短视频《新冠病毒科学解答》,错误宣传“新冠病毒只会感染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结论,后虽经整改下架,但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而即便是权威科普机构发布的科普短视频,在审核不严的情况下内容失察也偶有发生,例如著名科普机构“科普中国”在进行生物物种的科普时曾出现类属辨别错误。内容的准确性需要严查严审,同时,对科普短视频出版中科学伦理的把关也须完善。部分科普短视频创作者为博眼球,视频内容违背实验伦理,引发争议[14]。比如,动物实验相关的自然科普短视频创作者“奇异研究所”,在创作的科普短视频中展现活体动物被放入面包虫继而被吞噬的全过程、高温铁球灼烧自然环境下发现的蚁窝等,均在评论区引发实验伦理的讨论。数字出版传播背景下,个体信息行为更加难以被约束,行之有效的审核把关机制仍须尽快建立。

  2.3 科普短视频版权问题严重

  科普短视频作为科普数字出版的产物,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无法避免版权问题。科普短视频常见的版权纠纷分为2种:科普短视频与视频资源间版权纠纷、科普短视频与其余出版物形态间版权纠纷[15]。一些制作精美、科学性强的科普短视频被直接搬运、“拆条”、剪辑传播等[16],版权受到严重侵犯。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视频资源的挪用可以被技术手段检测,进而对侵权行为进行判定。科普短视频与其余出版物形态间的版权纠纷则更容易出现争议,主要是因为短视频与图文等形式资源数据结构不同,侵权行为难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智能检测[16]。数字出版背景下,科普短视频出版更应重视版权保护,在创作过程中不侵权,同时维护自身版权不受侵犯。

  3 科普数字出版中短视频发展策略

  3.1 发散选题思维,实现选题的“广”“新”“热”

  3.1.1 发掘垂直领域,实现“广”选题

  在科普短视频选题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应鼓励科普短视频出版选题深耕垂直类领域,在科普内容领域求新求异。对垂直类科普空白点的发掘可以参考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5年4月9日启动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17]。该系统全方位收集传统纸质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内容和主题信息,沿用出版方选题思路,打造了选题策划辅助决策系统。通过精确的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定位科普薄弱的领域。展现科学领域内不同的知识和视角,为用户提供多元的信息与思考,是科普传播者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3.1.2 聚焦科技成果,实现“新”选题

  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现有的科技成果往往只在科研人员团体中能够实现传播,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科普生产[18],大众缺乏触及前沿科技成果的渠道。在科普短视频的选题上,可以聚焦先进的科技成果,将备受关注的科研产出转化为适合大众传播的科普产出,实现科普短视频选题的时代意义和科学意义。

  3.1.3 参考舆论关键词,实现“热”选题

  在科普短视频选题上,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舆论监控作用。参考社交媒体舆论关键词,及时制作与社会热点相关与重大事件相关的科普短视频,收效更佳。舆论关键词往往分2种情况,一是突发事件的舆论关键词,如黑洞照片、地震等;二是提前预知的舆论关键词,如发射飞船等。基于舆论关键词展开的科普,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但应避免对同一热点事件进行同质化选题开发,以防受众出现审美疲劳。

  3.2 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健全审核、把关、维权机制

  3.2.1 专业人员的审核作用

  对当前我国科普短视频出版创作来说,通过专业人员的审核,严格把关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与伦理性,极为重要。2019年3月,抖音平台成立“抖音科普顾问团”,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等13位两院院士、25位科研人员和科普创作者。顾问团不仅稳定进行高质量的科普短视频生产,也会对平台上科普内容的选题策划进行指导,对科普内容进行把关,并纠正伪科学内容和谣言。专业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短视频出版过程中的内容审核把关,不失为提高科普短视频内容质量的良策。

  3.2.2 专业平台的监督机制

  科普短视频出版过程中,视频发布平台应扮演另一道关卡的角色,严格把关科普短视频内容质量、维护科普短视频创作版权,是视频发布平台应尽的责任。一方面,平台应采用先进算法捕捉识别科普短视频评论区关键词,对内容不实、版权纠纷、不合伦理的意见反馈进行识别,并应鼓励广大用户对相关情况及时进行人工反馈;另一方面,对证实的不实信息和侵权内容,平台应及时处理,对相关内容应进行下线、删除,对相关用户施以封号等惩罚。总的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上的监督机制,有助于构建更好的科普短视频内容生态。

  3.3 提高数字版权意识,“全版权”+“微版权”促活科普出版消费

  3.3.1 用好“全版权”,打造线上线下科普出版传播矩阵

  在出版视角下,“全版权”指的是拥有出版物的所有版权,包括线上线下出版权和影视、游戏、视频、音频等衍生产品的改编权等[19]。对拥有科学知识内容资料全版权的科普出版方来说,在资料出版的产品形态中引入科普短视频,能够更好地形成科普合力。利用科普出版产品中的内容生产科普短视频,在互联网进行分发扩散,引起受众兴趣后,将受众引入知识更加全面、系统的科普产品(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等)的内容使用和消费,从而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有效融合传播矩阵。这为传统科普出版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3.3.2 开放“微版权”,实现出版产品传播红利互惠

  “微版权”指的是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产品的版权不再以完整的产品形态为单位,而是以知识元信息为单位[19]。“微版权”这一运营模式为科普短视频生产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对内容质量高的科普图书、科技成果等,科普短视频出版方可以争取科学内容在科普短视频这一形态上的微版权,发挥科普短视频依托用户体量庞大的平台进行传播带来的广告效应,反哺版权方原始科普出版产品;原创科普短视频出版方也可以适当开放视频内容在其他出版形态上的微版权,与专业团队合作促进科普短视频朝影视作品、游戏等形态改编,提高科普短视频的影响力。

  4 结语

  当前,我国科普的数字化出版仍处于探索阶段。科普短视频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类数字科普出版产品,研究其优势、局限性及发展策略,对科普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科普短视频出版应在进一步发散选题思维,建立健全审核监督机制,加强保护版权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普短视频与其他科普出版物的联动作用。这对研究我国科普短视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促进科普出版数字化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宇航.浅析数字出版对科普传播的重要意义[C]//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合肥: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2012:149-151.

  [2]鲁艳敏.《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J]. 传媒,2015(8):80.

  [3]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华书店网络发行能力建设的通知[EB/OL].(2020-02-05)[2020-04-01]. .

  [4]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14年“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动的通知[EB/OL]. [2020-04-01]. .

  [5]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5-08-28)[2020-04-01]. .

  [6]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8-12-19)[2020-04-01]. .

  [7]腾讯新闻ConTech数据实验室发布2019健康传播报告[EB/OL].(2019-07-29)[2020-04-01]. .

  [8]秦丽丽.知识普惠:泛娱乐平台的战略转型:基于短视频平台的观察与思考[J]. 传媒,2019(5):28-29.

  [9]张佳.健康传播在短视频平台中的现状及发展探讨[J]. 传播力研究,2019,3(21):92-94.

  [10]程莹.MG动画《飞碟说》的人物形象造型分析[J]. 青年记者,2017(15):81-82.

  [11]章萌.数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出版社转型升级对策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20(3):78-83.

  [12]杨晗之.科普3D微视频创制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传播[J]. 科技与出版,2017(11):60-64.

  [13]俄沂彤,刘海荣,齐立海,等.大学生科普需求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6):51-52

  [14]恽时锋,胡玉红,董敏,等.实验动物科普与伦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动物科学,2008(2):59-62,67.

  [15]吴苏婷,朱浩文.网络短视频版权侵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53-54.

  [16]刘立新,王晓花.当前我国短视频版权治理的现实问题及实践路径[J]. 中国出版,2020(3):5-8.

  [17]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启动大会在京召开[EB/OL].(2015-04-10)[2020-04-02]. .

  [18]董祥富.浅谈如何从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图书选题[J]. 传播与版权,2019(8):20-21,24.

  [19]张新雯,陈丹.“全版权”运营与“微版权”运营的比较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6(6):106-10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