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融合创新:以新技术赋能出版高质量发展

2020-06-26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曹世生、范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使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版业向知识服务变革,融合出版产品成为出版新形态,移动社交阅读塑造了新的出版生态。要进一步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必须加强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推动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实际应用,同时还要为技术与出版的融合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新技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融合;赋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科学论断。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出版业必须主动变革,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更加优质的出版内容、更加多样的创意产品、更加高效的生产效率,担负起新时代出版业的重任。

  关于出版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研究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然而“现有的研究也有局限性,有些重要的内容鲜有论及”[1],在此,笔者就加强新技术与出版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谈点想法,以期带动更多同行继续探讨。

  1 新技术与出版的深度融合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如今的数与网,受益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业处在新的技术革命前夜”[2]。方兴未艾的计算机信息新技术,不断推动出版业的裂变,产生了新的出版业态、出版形态及出版生态。

  1.1 知识服务平台:技术支撑的出版新业态

  出版产业与技术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出版机构日益向知识运营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出版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内容资源整合加工的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知识服务平台新业态下的结构化知识单元及其生成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组合、利用,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并进行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精准发掘受众需求,提供相应知识服务。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运营的“WE Learn随行课堂”集在线教学、备课、词汇学习于一体。再如,机械工业出版社运营的“机工教育大讲堂”平台开发了一系列在线课程供用户付费学习。这两个平台均是利用新技术对出版机构的专业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利用的案例,已具备知识服务平台的一些特征。出版业向知识服务的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进程的成功实现,离不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平台构建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新技术的核心作用。[3]

  1.2 融合出版产品:技术驱动的出版新形态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出版企业不再单纯出版纸质图书、期刊、电子书、电子杂志、数据库等,而是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开发新的融合出版产品,拓展出版物形式,拓宽出版边界。这些得益于更高效的传输网络、更便捷的阅读终端、更丰富的交互体验、更成熟的支付渠道、更普遍的付费习惯,融合出版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比如,安徽出版集团开发的萌伢听书、银龄听书、少儿英语App等融合发展项目已实现上千万元利润。[4]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AR图书《朗读者》,实现了纸质出版物与电视节目的无缝对接,为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5]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融合出版产品将更完善,更智能化,为读者带来更高质量的阅读享受,成为未来前景可期的出版物形态。

  1.3 移动社交阅读:技术塑造的出版新生态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受众的信息接受方式。最新全民阅读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76.2%,而纸质阅读率的增长却在放缓。[6]社交媒体、移动资讯客户端已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阅读的屏幕化、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已成为新的趋势。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更成为社交阅读、电子书阅读、在线课程、视频学习需求爆发的催化剂。出版企业只有主动上线产品、主动推送产品,主动融入读者的社交圈层,才能有效触达用户。出版业的服务模式也将由过去售卖出版产品的一次性交易模式,逐步转向为读者提供付费增值服务甚至终身服务,建立社群服务模式。比如,中信出版社的中信书院App,整合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书、在线课程等多样产品至一个平台,鼓励用户通过购买会员获得出版社包年、包季、包月的服务。再如,明天出版社创建了“沙沙故事会”亲子阅读服务平台,通过建立线上网络读者社群,组织系列活动开展社群服务,以线下服务为线上引流。[7]

  综上所述,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未来出版业的技术特征将更为明显,将会呈现越来越鲜明的网络化、云端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新业态。新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程度。加快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是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深化融合创新,以新技术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了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出版业全过程产生影响。出版业只有不断寻找与新技术的内在结合点,不断探索出版产业的新边界、出版产品的新形态、出版创新的新路径,实现新技术与出版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出版生产效率和出版产品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

  2.1 加快推进5G背景下的融合出版建设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其特点是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5G时代更高效的传输网络、更低廉的流量费用、更庞大的数据承载量,可为融合出版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更为成熟的技术支撑,必将进一步促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出版产品新形态,构建出版发展新模式。

  5G环境下出版产品将进一步向视听融合型数字出版物转型,图文、视频、音频一体化将成为融合出版物的标配,更多的AR/VR出版物、网络交互出版物、在线知识服务产品等能提供更多交互性、沉浸式、体验型的融合出版产品将不断涌现。5G技术与物联网技术优势的联合,还有可能促生智慧型出版物。[8]未来阅读终端的全面升级换代,将为读者提供更为真实立体的阅读感官体验。

  5G技术的发展还将推动出版产业进入跨界融合发展新模式。原创数字内容将成为内容产业的核心资产,在线教育领域迎来更多的业外竞争者,出版业“IP运营”与数字文娱产业互相渗透走向融合,垂直社群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出版业与其他行业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都将迎来进一步的融合。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其他行业跨界进入出版领域,而出版行业也会更加频繁地跨界进入周边的行业。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超过60家出版社已入驻抖音短视频社交平台,其中,人气最高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账号已积累粉丝15万,出版社通过拍摄短视频进行图书营销,带动《哈利波特全集》通过抖音平台销售1.6万套。再如,磨铁图书旗舰店通过淘宝平台直播售书,自2019年9月以来已直播120余场,单场观看人次最多达3 000余人。“带货”能力如何暂且不论,这些出版企业跨界经营的尝试,昭示着未来的新风向。围绕原创数字内容的多方跨界将成为出版业面临的常态,这也是出版业借助跨界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只有强化对5G及其衍生的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加大融合出版力度,开创跨界融合新模式,出版才能在这一轮内容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站稳潮头,切实有效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2.2 不断强化大数据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是指通过架构新的处理模型,从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技术。大数据出版则指运用知识资源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用非人工和非常规软件工具,抓取、管理、处理、整理、分发可解读信息数据的出版行为。[9]数字化出版解决了将出版业几千年来积累的非数字化数据转化为数字化数据的问题,为出版数据计算机处理提供了基础。然而,出版产业更为根本的转型方向,是数据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已经数字化的海量出版内容有效处理为可解读的信息内容。

  不断强化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至少可以从内容创新和产品营销两个方面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从内容创新层面来看,出版业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海量出版资源中提取优质内容,实现对出版内容的提前筛选和预判,提升出版人的决策能力、预测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拓宽出版内容边界,形成多样出版载体和多元产品形态,满足读者多元的阅读消费需求,促进出版内容高质量发展。[10]从产品营销层面来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出版营销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有利于出版业进一步改进决策机制,提升出版决策的科学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可以实现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推荐和销售。比如,外研社开发的“爱洋葱”双语阅读教学服务平台,使用阅读大数据建模与可视化技术和内容分发等技术,记录用户翻页、查词、记笔记、阅读时长、阅读天数、阅读时间段等多种阅读数据,从多个维度刻画用户的阅读过程。[11]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提升出版营销的针对性,实现出版效益的最大化,这正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3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出版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AI)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已进化到第三代人工智能,其关键技术主要有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且已在医疗、教育、司法、交通、零售、物流等多个领域应用。[12]

  人工智能与出版业具有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具备的较强语义分析能力和自动学习能力,发挥其在海量数据搜寻、大样本数据处理、大规模程序化工作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智能信息搜集、智能编校工具,有效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失误,提升出版物编校质量。从中长期的应用发展来看,在人工智能水平不断增强和行业实践积累的样本数据不断丰富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发人工智能翻译、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人工智能辅助审稿改稿等更加高级的功能,可以全面解放出版业人工劳动,甚至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出版业的内容基础,创新设计全新的智能化出版产品。比如,施普林格•自然于201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人工智能编纂的书籍《Lithium-Ion Batteries》,该书使用一种算法自动编写,通过对锂电池研究领域大量现有的研究论文进行跨语料自动摘要的形式,概述了锂离子电池的最新研究。[13]可见,出版业的内容资源与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结合,可以不断降低出版企业的管理成本、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断开发新的出版形态,提升出版物整体质量,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2.4 密切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出版应用前景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由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所构成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技术具有业务数据可信化、参与主体对等化以及监管手段多维化的特点。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的保护和交易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存储、各流程都有时间戳、内容不可篡改等技术特征,使其可以完整地记录出版物生产变化的全过程,可以为数字出版内容进行版权认证、确权及公证,这有利于建立行业信用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打击和遏制数字内容侵权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实现数字版权的点对点交易,以及分拆和组合后的精准交易。区块链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数字版权确权、维权和交易的速度与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版权纠纷,为出版高质量发展营造更为公正的行业环境。比如,新华智云公司研发的“媒体大脑3.0”人工智能平台,嵌入区块链版权认证工具,可望从源头解决盗版、“洗稿”等问题,优化内容市场,促进内容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完善。[14]再如,纸贵科技公司开发的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提供区块链版权存证、侵权取证、作品登记等功能,已有近100万件作品登记版权。又如,“优版权”区块链平台旨在为版权方提供一站式管理平台,提供存证确权、版权登记、版权市场、授权转让、存储管理、版权监测、侵权取证、诉讼维权等服务。[15]不过,目前区块链数字出版技术还存在标准不统一、不同区块链之间存在数据孤岛、交易运算速度不够快、既有内容版权主体确证难、内容监管难等技术和法律层面的问题,因此出版业还需密切关注区块链行业动态,扬长避短,探索更为先进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技术更好地造福出版业。[16]

  值得注意的是,对以上四种新技术不应孤立和割裂来应用,未来技术发展和出版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融合创新。出版业要在5G技术的背景下,充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创新内容来源、产品形态、传播渠道、阅读终端等,实现出版业向知识服务的转型,这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3 营造有利环境,推动新技术与出版深度融合

  强化新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实现深度融合,是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奠基工程”“未来工程”,也是出版业长远发展必须面临的战略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领,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行业保障,以形成多方合力,共同为出版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3.1 加强政策引领,扶持重点项目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关键之年,为此,我们应深刻分析出版业面临的新形势,为出版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与出版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构建出版技术发展扶持体系,为出版新技术的应用画好线、指好路、铺好道。此前,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已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对文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媒体融合发展等基础技术层面做出了具体安排。具体到出版产业,则可以通过扶持出版方面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设立促进出版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专题研究项目,资助一批代表未来方向的出版技术融合重大课题等形式,支持相关主体搭建公共平台,建设通用出版技术标准规范和自主可控的融合出版平台,为进一步迈向出版强国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2 强化行业协调,提供政策建议

  当前许多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都局限于出版企业内部,无法实现行业间的共享、互联、互通,这将制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出版业的深入应用。新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创新,需要基础数据和技术平台的支撑,这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领域,也需要协调多方资源,要靠整个行业共同推进和努力。应该充分发挥出版业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举办主题性论坛、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强化协同联动,避免各个地区、各个出版企业各自为战、互不兼容、重复开发。此外,行业协会还要进一步强化自身作为出版智库的重要功能,有意识地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撰写研究报告,加强研究出版与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现状、趋势、世界动态,及时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提供准确、专业、有预见性、有指导性的对策建议。

  3.3 探索跨界合作,补齐技术短板

  出版业掌握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源——优质内容,但却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先天的短板。在新渠道、新平台、新终端不断涌现的当下,出版企业必须积极参与、热情推动出版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将出版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为解决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不足的问题,出版业可以探索多企业联合共建的方式,共同打造融合出版品牌;甚至可以在牢牢把握内容的出版导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科技企业跨界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让优质内容、高质量文化产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以更加新颖、更加便捷、更为读者所喜爱和接受的方式传播。

  3.4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复合人才

  推进出版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需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的跨界人才,出版业要多措并举,加强行业亟需的出版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意识地成立出版技术部门,吸纳一批在编程语言、信息系统开发、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领域具有专业才能,又对出版行业有一定热情和兴趣的人才加盟。其次,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基本技术素养的能力培训,增强其与技术部门对话沟通的能力。此外,出版企业还可以探索与相关院校联合开设出版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出版技术方向的专业硕士,发挥出版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的作用,与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的出版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等,不断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以满足出版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全面地融入出版产业链,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出版产品形态和出版消费生态,推动出版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不断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出版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加快出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脚步,进一步强化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研究,尤其要注重这些新技术在出版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克服新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因素,以新技术为出版业赋予新的发展动能,驱动出版产业在内容、产品、渠道、终端、服务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创新,切实推进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高质量出版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魏玉山.关于研究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9(2):1.

  [2]魏玉山.以出版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J]. 编辑学刊,2020(2):1.

  [3]董良广.出版企业基于人工智能开展知识服务的路径探索: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17(14):16-19.

  [4]王民.练就文化内功,用好人才资源,推动融合创新:关于国有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点思考[J]. 出版广角,2019(10):21-24.

  [5]甘慧.浅谈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进化与变革[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27(004).

  [6]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J]. 新阅读,2019,101(5):45-47.

  [7]张艳彬,张利洁.基于交互的定制化增值服务模式:传统出版企业知识服务创新实践探究[J]. 科技与出版,2019(12):54-60.

  [8]杜都,赖雪梅.5G时代出版新业态与新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9(17):15-17.

  [9]柳斌杰.知识革命与大数据出版[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03(003).

  [10]张莉.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出版,2019(23):37-41.

  [11]数字资源、新媒体技术多角度融合的深入探索:出版融合发展外研社重点实验室参会报道[EB/OL].(2019-08-28)[2020-03-06]. .

  [12]范军,陈川.AI出版: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的融合创新[J]. 中国编辑,2019(5):64-71.

  [13]胡珉琦.一本AI写作的科研综述你读吗[N]. 中国科学报,2019-06-14(5).

  [14]赵新乐.新华智云发布“媒体大脑3.0”区块链助力解决盗版与“洗稿”问题[EB/OL].(2019-11-28)[2020-03-06]. .

  [15]优版权.关于我们[EB/OL]. [2020-03-06]. .

  [16]尹召凯,张志强.区块链技术下出版业的融合实践:可能与可为[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1):31-3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