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术期刊评价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和评价结果的适用性。如何科学评价,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是学术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块链技术因其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智能合约、透明化等特征,适合运用于学术评价改革。基于区块链已具备的功能和学术评价转型的思路,可以初步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学术评价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评价系统不仅能吸纳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作为评价主体,规避人情因素的干扰,还能通过时间戳实时确权,用代币和奖励机制激励同行评议,并且能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优势,建构可信度高的引证数据库,用数据即服务开发评价延伸产品,从而实现学术评价功能的转型。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区块链;数据即服务;学术服务
1 背景
自专业学术评价机构问世以来,各类学术期刊排行榜层出不穷,学术评价也日益成为影响科研成果评定、基金项目资助、教师职称评审,甚至是决定期刊命运的重要风向标。然而,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开始为学界和期刊界所质疑,其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影响因子是否适合用于评价学术成果。在国内认可度较高的三大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最具公信力的学术评价机构——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CSSCI索引中,最倚重的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把影响因子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导火索是2016年汤森路透出售SCI数据库,以及2017年初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发布时学界对上榜期刊和落榜期刊的质疑。为回应学界的呼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一方面重申CSSCI索引的真正用途,即它仅是一个用于检索论文收录和被引情况的引文数据库,而非专门的评价工具;另一方面强调未来将致力于为学术研究、科研管理提供客观的数据服务,并把对高校综合性学报的评价作为试点,增加同行评议在评价中的分值,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发挥同行评议在学术评价中的功能,思路正确但现实残酷,其中行政化和人情化问题最为突出。仲伟民曾指出在我国推行同行评议制度的两大障碍:一是在政府主导的学术评奖和课题评审中,很难做到真正的同行评议;二是师承关系、同学关系和利益交换关系形成人情网,往往影响学术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公正性[1]。除了这些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外,同行评议者的权责不对等,评价者的知识产权难以保障等问题,也是横亘在同行评议制度中的障碍。比如因匿名评议过程和结果不透明导致的恶意评价;在CSSCI试行的综合性学报同行评议系统中要求评价者无偿对每篇论文填写具体意见所面临的评价者知识产权保障问题;还有如何调动同行公益性评价的积极性问题等,这些都是同行评议机制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得益于被业界看好的区块链技术,长期困扰学术评价的难题有望得解。区块链技术一方面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实现对传统学术评价主体的解构,让评价还权于学术共同体,并利用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约束评价主体的行为,确保定性评价的公正性;另一方面,通过可溯源且可共享的数据采集方式,保证定量评价数据的多元性和真实性,提升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进一步地,区块链技术通过时间戳和证据保全,对评价者的知识产权实时确权,并通过数字货币和奖励机制,促进评价者知识产权的流转和价值增值,提升同行评议者的积极性。最后,结合数据即服务(Data-as-a-Service,DaaS)策略,依靠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化特性,评价机构可开发学术评价的延伸产品,向学界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科/机构发展态势报告,从而建构大数据时代的新型学术评价,让评价回归服务学术的初心。
2 区块链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现状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它通过共识算法和加密技术保证去中心化的可信任网络正常运行,它能实现不可篡改的点对点传输,以实现互联网中无中介的信任[2]。区块链的驱动力是共识机制,即参与者通过运行算法来确认附于区块的数字签名并核实每笔交易。在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全部分类账的副本,因此数据可信度极高[3]。区块链在学术领域的应用大多集中在数字知识资产保全、版权在线极速注册、著作权的确权与维权、网络侵权取证和数字资产货币化等方面。
2.1 区块链应用于学术评价的国际经验
就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国际上暂无专门针对学术评价的区块链应用,但已有具备学术评价功能或雏形的区块链产品。代表性的应用主要有:其一,索尼国际教育公司(Sony Global Education)开发的用于存储教育记录的集中式现代账本。它可以存储由不同机构出具的各种考试成绩、文凭等文件作为数字成绩单,以辅助对学生的面试和评估,降低学术伪造的可能性。它还通过对教育效果的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来改善课程规划,并为第三方提供便利的访问和教育数据产品[4]。其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开发的数字学术认证开源标准布洛凯斯特(Blockcerts),它可以用于在学术/专业和劳动认证。证书是防篡改的,虽然不可更新或编辑,但证书的发行者可以通过他们为特定接收者生成的地址来撤销某个特定的记录。这样的分布式记录能帮助人们保证学术研究可靠性[5],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RCID)的可信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其三,区块链数字知识产权平台布洛凯(Blockai)。它通过加盖永久性时间戳为内容原创者提供出版证明,同时探测侵犯知识产权的攻击者,致力于为美国艺术家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措施。它能发送或终止《数字千年著作权法》(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DMCA)通知,以此强制网站删除受版权保护的作品[6]。这些区块链产品中已实现的识别和存储来自各种机构的各类记录、发送不可篡改的学术专业认证、用时间戳实时对著作权确权、发布可逆向撤销授权的阅读产品等功能,都是学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模块。对现有区块链产品功能的重组和进一步开发,是学术评价区块链产品诞生的重要前提。
相对于滞后的业界实践,国外学界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学术评价已有开创性的构思。有学者指出通过区块链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学术认定系统(Academic Endorsement System,AES),比如开放访问存储的研究数据存储库泽诺多(Zenodo)中,一篇示范性匿名发表的论文《面向开放科学:关于去中心化自主学术认定系统的一个案例》提议进行学术认定改革,允许科研工作者在匿名的情况下提交并不一定成熟的学术成果甚至是研究假设,以降低同行评议压力对科研人员开创性思路的制约。该文同时建议学界采用学术认定分值(Academic Endorsement Points,AEP)来奖励值得认定的任何科学工作,包含博客文章、数据库和软件等。科研人员每次获得的AEP数量是基于其已有的AEP分值,受认可度高的科研人员将进入学术评价的良性循环。因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去中心化特征,该系统比引用任何传统的学术评价指标都更及时、全面和透明[7]。
2.2 区块链应用于学术评价的国内尝试
目前在学术评价领域,我国业界尚未开发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专门应用,学界的探讨也较鲜见。学界对区块链的研究主题集中于以货币转移、支付系统为代表的区块链1.0和以金融资产清算、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区块链2.0。然而,学术评价属于以信任机制、信息共享为代表的区块链3.0层面的应用。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学术评价领域的区块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在与学术评价相关的多个领域中,已有企业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
第一,在连接稿件供需、便捷版权流转方面,版全家科技公司的稿件交易平台“稿稿”通过提供版权存证、版权备案、版权监测以及版权维权,为业界提供更高效的版权服务,并利用区块链的特性,打造版权基因数据库,搭建自动化的内容生产服务平台。第二,在学术传播效果评价方面,上海阅链文化传媒推出的国内首个针对全民阅读的区块链应用“阅联中国”,以智能合约为工具,能基于阅读积分、离线数据延时提交等技术深度评价传播效果。第三,在智慧出版、多方互动方面,有聚合知识创作、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出版业全生态的平台“亿书”。它首先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写作工具,然后配合底层协议,为作者提供从创作到发布,再到电子书出版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它不仅是自媒体平台,还允许多节点协作:对中心化的论坛、贴吧和网站而言,一方面,它允许多节点互动,便于集体创作和版本控制,能提升期刊编辑部和说明文档/研究报告写作的工作效率[6];另一方面,在用户分享、交易等过程中,亿书会忠实地记录全部痕迹,并可轻松追溯它的全过程;此外,亿书还优化奖惩规则,鼓励用户举报和反馈,充分发挥用户在内容遴选和评价上的作用。
国内业界的这些有益尝试,已兼具学术评价的部分功能,为学界探讨区块链时代学术评价模式和流程的革新打下了基础。
2.3 区块链与数据即服务接合用于学术评价
数据即服务是指通过数据聚合、数据清洗和数据质量管理等步骤处理集中数据后,再将数据提供给不同的系统和用户,用户无需再考虑这些数据来自于哪些数据源。数据即服务的特征是通过处理高增长的数据形成价值、驱动业务。它可以进行垂直化应用需求分析,比如采集用户行为,推行精准营销,监控应用的性能,自动解析并关联字段等。数据即服务的精髓在于使数据管理更为集中化,让用户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使用数据上。其应用的领域已从初期的金融、电信以及公共服务拓展到传媒、电子商务以及制造等行业[8]。
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采集和分布式存储数据的工作原理不同,数据即服务是集中处理数据,然后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主要承担前期的原始数据获取与标记、中期的评价数据搜集与核验、后期的数据产品确权与分发,而数据即服务则主要负责中期之后、后期之前的数据产品生成及延伸服务开发。简言之,区块链用于获取及保全真实可靠的数据,数据即服务用于开发数据并形成产品,然后再交由区块链确权流转。
3 区块链应用于学术评价的独特优势
在传统的定量评价中,除了影响因子外,还存在一些主流的替代计量工具,如研究者生产力分析工具(Plum Analytics)、加拿大开放指标服务(ImpactStory)和文章级别指标工具(Plos One Altmetrics)等。这些替代计量工具通过对社交媒体、新闻网站、演示内容,甚至是软件代码的追踪,获取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及非学术性影响力数据,以弥补影响因子评价的局限。然而,社交媒体、新闻网站上数据的可获得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替代计量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其不可篡改性、透明性和去中心化的特征使替代计量面临的数据黑洞问题迎刃而解。总体而言,区块链应用于学术评价的独特优势有以下四点。
第一,评价过程公正透明,可避免定量评价中的指标造假和定性评价中的人情干扰。当前定量评价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影响因子说服力不足,而替代计量指标的可获得性与可追溯性不足;同行评议中的弊病主要是评价者数量有限,评价结论主观性较强,评审过程不公开,评价主体权责不对等。为弥补传统学术评价的缺陷,《开放科学》(Science Open)等期刊实行出版后评议的制度[9],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也于2018年起开始对综合性学报试行出版后的同行评议制度。一方面,在出版后的同行评议中,区块链可以忠实记录任何人在局域网中对学术论文的阅读、下载、分享、评价和引用情况,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中的任何节点都能直接查看论文的反响数据,而无需经过第三方机构。这能降低第三方机构操纵阅读量、下载量等数据的可能性,保证学术评价中定量指标数据公正透明[10],将比当前反阅读数据造假的“分钟级监测”和“跨周期对比”方式更有效。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记录全程可溯源且不可篡改,能让评价者对评价结果负责,从而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减少权利滥用的可能。
第二,评价主体权威多元,可解决传统定性评价中的行政化顽疾。在开源的区块链网络中,但凡符合评价者基本要求(如研究领域、学历、科研成果等条件)的用户均可参与评价。这既是对学术共同体资源的充分利用,又符合学术评价的基本规律。当前在电子商务领域,区块链应用已能实现在买家信息高度隐私情况下的平台商家信用评级,杜绝了网络评级信息不真实的问题[11]。可以推知,区块链技术亦能解决评价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评价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它通过全程记录评价行为,把每位评价者对每篇论文的评价结果与平均值进行比对,从而判断评价质量,并清洗无效或可疑数据,再根据评价者的一贯表现对评价者进行评级,增加权威评价者的话语权。由此,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与有效性能兼得,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评议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评价者的知识产权有保障,劳动价值也将得到肯定,因此评价行为能受到充分的激励并进入良性循环。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以网页证据保全、数字知识资产保全和时间戳等特有技术进行知识产权的实时确权,这其中不仅包含学术论文的著作权,同样包含评论作品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通过内容行业协议和内容流转机制(CCM)、基于用户贡献的收入分成机制(CBRS),用数字货币对评价者的评价行为进行奖励,充分肯定评价主体的劳动价值。此外,被作者和读者使用和认可的评价还将获得额外奖励,故而评价者的参与热情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区块链新闻平台斯沃(Civil)就是对评价作品确权的开山鼻祖。斯沃平台上想参与评论互动的读者可使用平台的代币对优质新闻进行投票,也可以对采访方案提建议,受到好评的新闻记者和评价者都能获得点赞和相应的报酬[12],因此平台把用户变成利益相关者,充分调动了用户阅读分享和评价、参与社区决策的积极性。这种模式下的评价必将进入良性循环。
第四,评价数据和产品全域共享,数据库生态系统得以优化,学术评价有望回归服务学术的初衷。方便科研工作者查找文献是引文索引诞生的初衷,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能立体反映科研成果、期刊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引文索引的重要价值。在区块链底层框架的支持下,数据即服务能对高可信度的数据进行深度开发,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评价延伸产品,用最小的程序变更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使区块链各节点的数据共享意愿、个人隐私保护、数据服务需求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最终优化科学数据生态系统[13],从而淡化引文索引的学术评价功能,强化数据库的知识服务功能,让学术评价找回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初心。
4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学术评价系统
由于学界鲜有对学术评价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构思,笔者基于区块链已具备的功能和学术评价转型的思路,初步设计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学术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分为私有链、公有链和联盟链三部分,每个书刊编辑部组成私有链,读者、作者、专家等学术共同体组成公有链,高校和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组成联盟链,参见图1。

图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学术评价
4.1 评价系统的运作流程
在前端即私有链中,期刊编辑部和图书编辑部首先提供学术论文的原始数据,即可识别和复制的全文pdf,然后由评价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已收录文献,对新增文献的引文进行识别和复核,并提取作者身份信息、新增文献的所属学科/研究主题等元数据。原始数据采集完毕后,评价系统通过搭载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术和机器人程序(Bots)对文献的知识点进行识别和梳理,并用区块链独有的时间戳对知识单元中的创造性成果进行确权和标记,同时向作者发送电子存证。
在中端即公有链中,评价系统通过两种途径分别获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数据,一种是向学术共同体开放出版后的评价,另一种是通过海量文献数据库获取文献的引用量、下载量和点击量数据。在第一种途径即向社会开放出版后评价的过程中,系统一方面从社交媒体上搜集文献的非学术影响力数据,如文献被提及的次数、被阅览的次数、被获取的次数;另一方面搭建专门的出版后学术评价平台,主动邀请并允许任何符合条件且愿意参与评价的同行对文章进行评价。对评价者的限制条件主要是研究领域高度相关、学历门槛达标及曾发表的作品达到一定数量和影响力。评价内容则既包括对文章研究方法、选题价值、文献资料和文字功底的评级评分,还包含对文章创新点的推荐,以及对文章的具体意见。完整评价完任意一篇文章的学者,将获得平台提供的代币和经验奖励,代币能兑换为现实世界的货币。评价者在获得评价报酬的同时,还将收到区块链平台对其评价内容的实时确权凭证。评价系统在获取定性评价数据后,将根据评价者对文章的熟悉程度(比如研究领域的相关性、已发表论文主题的相关度、评价者个人的h指数等)和评价者既往评价的质量,确定本次评价的权重。一贯严谨评价的学者将有较高的评价权限和话语权,相应的报酬级别也更高。紧接着,评价系统根据评价者评级等规则对定性评价的数据进行清洗,并把从区块链节点上直接获得的不可篡改的定量评价数据汇总、加权计算,最后自动生成可信度高、公开透明、过程可溯源的期刊/图书/集刊索引。
在后端即联盟链中,评价系统采用数据即服务方针,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基于学术评价数据的延伸服务。根据引文数据的特性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系统能自动生成对编辑部选题策划和总结办刊得失有引导作用的期刊发展报告,对高校学科建设有指导价值的机构发展报告,对科研管理部门编写立项选题指南有借鉴意义的学科发展报告,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策规划有参考作用的地区发展报告,以及对国家智库人才选拔、基金立项评审有佐证作用的学人发展报告,等等。在区块链的开源平台上,任何节点的用户都可付费阅读和下载包含原始数据、延伸产品在内的各种资料,数据使用方将通过智能合约,直接向版权所有者支付代币,以此形成在共识机制下的社区自治。
至此,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新型学术评价系统既实现了科学的定性评价与透明的定量评价相结合,又促成了学术评价从以评价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型。
4.2 区块链赋予评价系统的独特性能
首先,在文献原始数据的管理上,区块链能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章中的知识单元进行标记,同时通过时间戳实时确权,并向作者发送电子数据凭证。区块链系统中,当已被贴过标签的知识创新点在新入库文献中再次出现时,评价系统将能自动甄别。如若新人库文献中出现了区块链曾标记过的知识单元却未引证的,出版后评价系统并能辅助纠错,即自动添加引证,并将纠错信息反馈给拥有该知识单元著作权的作者。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当前学术不端检测工具难以识别的“洗稿式”抄袭。
第二,在定量评价数据的获取上,区块链技术凭借其不可篡改性、透明性等特性,让替代计量指标如社交媒体上的阅览量、获取量的可信度大幅提升,真正实现替代计量指标对影响因子评价的补充作用。区块链一方面自动识别和剔除非正常访问IP的行为,从而清洗无效数据;另一方面,区块链能记录用户活跃阅读的时长,从而判断阅览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而增强阅览量指标在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此外,区块链能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交媒体和文献中的引用文字进行识别和记录,并通过原文与引证内容的比对,判断引证类型,甄别批判性引用和佐证性引用、观点性引用和方法性引用,从而消减流水引用的得分系数,提高深度引用的得分系数,让定量评价更科学、更智慧。
第三,在定性评价数据的采集上,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凭借流程可追溯性以及分布式存储对服务器的释放,破解了传统学术评价中“少数者意志”与“非专业权威”的难题,用公正透明的方式把学术评价的权利赋予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无论学者还是大众,只要有评价的意愿且符合智能合约设置的基本条件,就能在完成身份认证的基础上参与评价。区块链对评价者身份、学历、科研成果等信息的无中介性验证,以及对每次评价过程的忠实记录,能保证评价者的资质达标、权责对等,从而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区块链平台上实时确权的时间戳和无中介担保的数字货币支付功能,能维护评价者的劳动价值,提升平台奖励机制的运行效率,激励学术共同体参与同行评议,让定性评价更专业、公正和权威。
第四,在评价延伸产品的开发上,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开源性,分布式账本的每个节点都能共享数据库的全部信息,无论是私有链中的编辑部还是公有链中的学者,或是联盟链中的科研管理者,都能调阅评价过程,共享评价结果。因此,这种基于共识机制的信任自治能让各方都互惠地在评价系统中获益:比如,期刊编辑部能通过期刊发展报告的产品,掌握单篇刊文的反响和期刊整体评价的各项具体指标,从而了解期刊本身的优势和劣势,这比传统学术评价笼统地给出排名和引文数据更透彻;编辑部还能通过学科发展报告和学人发展报告等产品,更高效地策划选题、甄选审稿专家和定向约稿。又如,学者能通过学科发展报告的产品,按图索骥地阅读经典文献,构思前沿选题,还能通过期刊发展报告的产品,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有针对性地投稿,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再如,高校可依据机构发展报告、学人发展报告等产品,了解机构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掌握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信息,从而更科学地规划人才战略。
5 结束语
学术评价不仅影响着学术期刊的命运,而且通过核心期刊的供需杠杆影响着科研人员的选题方向。长期以来,以学术共同体为代表的定性评价和以专业评价机构为代表的定量评价之争导致评价主体对立[14],这不仅束缚了学术评价价值的发挥,还导致学术研究陷入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泥沼。区块链技术为学术评价破题带来希望,评价机构有望基于多元立体且可信度高的数据、公正客观的评价主体、权责对等的评价过程、激励性强的评价机制,重塑学术评价的体系,拓展学术评价的功能,使学术评价实现从“以刊评文”到“以文评刊”的回归和从“以评为主”到“服务学术”的转型。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迫切需要正确的评价导向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学界和业界应加快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学术评价转型中的应用,为提升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助力。
注释:
[1]仲伟民.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几个问题:从学术评价的实质性标准谈起[J].学术界,2014(7):41-52
[2][11]张衍斌.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6):33-44
[3]刘德生,葛建平,董宜斌.浅议区块链技术在图书著作权保护和交易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7(b):76-79
[4]GRETATA.索尼将于2018年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教育平台[EB/OL].[2018-07-10].http://www.8btc.com/sony-patent-blockchain
[5]区块链Blockchain.麻省理工学院发布比特币区块链认证系统Blockcerts[EB/OL].[2018-07-23].https://www.toutiao.com/i6347201366330442242
[6]郑阳,杜荣.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知识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出版科学,2018(3):97-104
[7]酷凯.区块链如何改变出版商在学术传播中的角色[EB/OL].[2018-05-24].http://www.coododo.com/Media/107.html
[8]黄杨.DaaS[EB/OL].[2018-07-29].hops://www.jianshu.com/p/c7d7be621905
[9]陈晓峰,云昭洁.区块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展望[J].情报工程,2017,3(2):4-12
[10]许洁,王嘉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出版信任建设[J].出版科学,2017,25(6):19-24
[12]张建中,尼基•沃尔夫.区块链能为新闻业带来什么[J].青年记者,2018(10):82-83
[13]郝世博,徐文哲,唐正韵.科学数据共享区块链模型及实现机理研究[J/OL].[2018-08-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180601.1603.002.html
[14]朱剑.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机遇抑或陷阱?——兼论学术评价的"分裂"[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4):6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