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统计分析17年371本“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的“最美”亮点,探索“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的特色。以调研数据为基础,从获奖作品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中的线装裸脊、书边打毛、外形巧切、书口刷色、空白印刷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出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注重书籍互动体验的构建、工匠精神提升书籍的价值乃是现代书籍设计的三个主题。
【关键词】书籍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启示
“中国最美的书”活动是2003年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创建的年度奖项,是当今中国书籍设计界一项最高级别的赛事。该评选活动以全新的理念对中国书籍设计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业内外收获了广泛的赞誉与好评[1]。这项赛事逐渐成为引领中国优秀书籍设计师成长的标杆,通过这项赛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师和书籍设计作品。时至今日,“中国最美的书”活动已走过17个年头,成功举办了17届大赛,共有6581本书参加比赛,371本书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大体上代表了中国书籍设计界的最高水平和真实面貌,反映了中国书籍设计界的发展成就和动态趋势。笔者对2003-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进行统计分析,从书籍外观形态的角度分析获奖作品的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
1 “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
书籍的外形犹如一个人的相貌,给人的印象很重要,在信息交流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读者和内容之间的第一扇门,是书籍整体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籍外形的设计艺术、印制工艺和文化精神,承载着作者、读者、编辑、设计者、出版商、书商等人群的希望和寄托,历来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笔者试图对2003-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梳理,解读书籍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的特色(见表1),探寻形成的缘由。
表1 历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风格统计
年份 | 参展数目(本) | 获奖总数(本) | 线装裸脊 | 书边打毛 | 外形巧切 | 书口刷色 | 空白印刷 |
2003 | 173 | 16 | 3 | — | 1 | 2 | 1 |
2004 | 236 | 24 | 3 | 2 | 2 | 1 | 1 |
2005 | 254 | 20 | 5 | — | 一 | 一 | 1 |
2006 | 358 | 25 | 3 | 1 | 1 | — | 3 |
2007 | 437 | 22 | 3 | 2 | 1 | 1 | 9 |
2008 | 513 | 20 | 5 | 3 | 一 | 1 | 5 |
2009 | 538 | 21 | 2 | 3 | 1 | 2 | 2 |
2010 | 576 | 20 | 5 | 1 | 2 | 1 | 2 |
2011 | 593 | 20 | 3 | 2 | 一 | 1 | 2 |
2012 | 583 | 20 | 4 | 1 | 2 | 一 | 2 |
2013 | 371 | 21 | 5 | 2 | 3 | 1 | 1 |
2014 | 325 | 22 | 4 | 1 | 1 | 1 | 1 |
2015 | 316 | 20 | 5 | 4 | 2 | 1 | 2 |
2016 | 328 | 25 | 7 | 3 | 4 | 2 | 1 |
2017 | 312 | 25 | 8 | 5 | 4 | 2 | 4 |
2018 | 326 | 25 | 14 | 5 | 2 | 4 | 9 |
2019 | 342 | 25 | 6 | 1 | 3 | 2 | 6 |
合计 | 6581 | 371 | 85 | 36 | 29 | 22 | 52 |
占获奖图书总数比 | 22% | 10% | 8% | 5% | 14% |
1.1 线装裸脊
线装裸脊指书籍装订的形式,这里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我国传统书籍的线装形式的传承发扬,另一种是对西式书籍锁线装订形式的吸收演变。当代书籍设计师将东西方两种用线装订书籍的方式进行演绎、创新,既增强了书籍整体的视觉美感,又注重了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今天,我国传统线装的方式已拓展、演变成多种新的线装形态,有对线装位置进行巧妙设计的,也有对线装打孔数目和穿线走向做独特处理的,更有将线装订成汉字形态的,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如2015年“中国最美的书”、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金奖作品《订单:方圆故事》,就是将传统线装的位置和穿线方式进行了创新,书整体按1:3分为左右两部分,文字在右占主体部分,图置于左侧,装订线在中间,给读者别样的惊讶,视觉效果生动独特(图1)。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书与法:王东龄、邱振中、徐冰作品展》的装订,设计者把线装订成“书与法”汉字的形态,“不走寻常路”,开创了线装方式的中国特色(图2)。西式书籍的锁线装订形式,原来是书脊打了胶水被书面所包裹覆盖,见不到胶水和线,现在的设计师却有意裸露锁线和胶水,呈现出锁线、胶水和书脊本身的质感肌理,寻求一种原始的自然主义感受,别有一番趣昧。

图1 《订单:方圆故事》

图2 《书与法:王东龄、邱振中、徐冰作品展》
笔者对2003-2019年“中国最美的书”371本获奖书籍外形装订形式做了统计,线装裸脊的书有85本,约占获奖总数的22%,其中以我国传统线装方式进行创新装订的有35本,由西式锁线装演变而来的裸脊线装有50本。来源于中西古典线装方式革新的线装裸脊书,在获奖作品中一直占很大的比例,且近几年有增长的趋势,这也是国内书籍外形装订方式发展的一种态势。这说明回归传统文化,走民族化特色之路是当下书籍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的潮流。
1.2 书边打毛
书边打毛这种工艺来源于传统毛边书的边缘质感。鲁迅钟爱毛边书,曾戏称自己为“毛边党”。今天所说的书边打毛,是指用特殊工具有意将书边打磨成粗糙的毛边,或通过裁切书口纸张产生毛边等。这种做法显然是追求质朴、原始的触觉和视觉感受,以增加书籍外形的亲和力、情感温度,降低机器化生产制作书籍的刻板和冷漠感,吻合当下民众崇尚回归质朴自然的口味,颇受读者、著者、设计者等群体的青睐。2003-2019年获奖作品中有36本采用了书边打毛工艺处理,约占获奖作品总数的10%,是一个比较流行的趋势。可见,有相当多的设计师在关注书边打毛设计与工艺的表现。如2015年获奖作品、洪卫设计的《爱不释手》的外形设计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真实的毛边书风格,增强了书口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全书整体温情朴实,一派简逸雅淡之气,是书边打毛设计与工艺运用的突出案例(图3)。

图3 获奖图书《爱不释手》
1.3 外形巧切
对书籍外形进行各式各样的巧妙切割,也是获奖书籍外形设计与工艺的一种特色。2003-2019年获奖作品中有29本采用外形巧切形式,约占获奖作品总数的8%。其中,在封面切割各种深洞的有7本,在封面模切各种平面图形图案的有12本,将书角、书边切成各种异形的有10本。近些年外形巧切的获奖作品增多,反映出书籍设计者越来越认识到借用先进的印刷科技工艺来表现设计创意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设计者跳出书籍外形设计的二维概念,进人多维空间表现的多元探索。设计者合理利用裁切工艺技术可以使创意设计更出彩,能提升书籍的艺术品位、欣赏价值、收藏价值、阅读价值和商业价值。如2017年获奖作品《云会》,这是一本关于会所建筑与陈设表现的介绍赏析,设计者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工艺制作,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氛围表达于书籍外形之上。封面上的书名字体被逐层渐变模切表现,呈现出灵动的空间形式变化,趣味无穷(图4)。显然,这里的外形巧切为书籍整体艺术品位增色不少,体现出现代时尚感。

图4 获奖图书《云会》
1.4 书口刷色
书口刷色,目的是使图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渲染出强烈的空间感、立体感,给人以厚重、典雅的气度,手感舒适,视觉感受统一。书口刷色多用于较厚的书籍,刷各种颜色的都有,其中以红、黑两色居多,但一般与封面颜色相同。也有将书口刷成肌理效果或特定图案的。书口刷色可以加强书籍外形的审美特色和视觉冲击力,提升书籍的阅读欣赏价值和商业价值。书口刷色工艺在历年获奖书籍中使用的也比较多,有22本,约占获奖图书总数的5%。书口刷色这种创新设计与印制工艺,随着人们对书籍外形美感与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已成为流行的设计表现手法。如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云上》(图5),该书切口刷成与封面一致的天蓝色,浑然一体,深浅渐变的天空给人以梦幻般的心理感受。手感轻柔优雅,视觉清爽明快。显然,刷色处理为该书插上了抒情、浪漫的翅膀,成为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

图5 《云上》
1.5 空白印刷
原研哉说过:“好的设计不是用豪华去让人倾倒,而是用简约让人着迷”。好的设计是做减法,好的设计展现的是最基础的元素。简约设计风格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大面积留白或空白,空白设计在东西方设计师的审美思想里是殊途同归的,一直得到广大设计师的认同与发扬。空白设计与印刷在书籍外形上的表现更为常见,“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外形设计与印刷大面积留白的有52本,约占获奖总数的14%,这个数目非常大,说明空白设计是这些年书籍外形表现非常流行的趋势。这些获奖作品中空白设计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只保留书名等最基础元素而大面积空白,简约至极,给人空旷的想象空间;另一种是对图文采取无色烫印或直接压凹凸,给人感觉是空白无图无字,显得单纯舒展、干净素雅。2017年获奖作品《文爱艺爱情诗集》可谓一典型案例(图6),图书外形洁白淡雅,巧妙设计配合压凹工艺达到简约至极的效果,体现出强烈的工匠精神。用“不可见”的无色烫印表达对洁白爱情的看法,外形设计与工艺的运用非常贴切地遇合了图书内容。

图6 《文爱艺爱情诗集》
2 “中国最美的书”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对当下书籍设计的启示
历届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书未必完美无缺,十全十美,但总体来说,“中国最美的书”基本代表了现阶段我国书籍设计界的最高水平和真实水平,对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价值。特别是其外形设计与工艺的创新特色,为当下书籍外形的设计与印制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和启示。
2.1 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
书籍装帧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得益于连绵不断的传统文化的滋养。鲁迅先生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的、突然发生的,总是受着先前的遗产”。中国书籍装帧能有今天的成就,同样是在坚守传统文化创新回归的道路上取得的。这从历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的艺术特色可得到证明。“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大部分的外形是以对传统元素和传统工艺的创新回归设计取胜的。具体表现在对传统图案图形、传统书法印章、传统色彩、中国画等元素的重构应用,以及对传统印刷工艺、传统装订形式、传统纸张材料等的创新应用。其中对传统线装形式进行各种创新和将书边打毛以回归传统毛边书质感两种工艺的应用最多。如2003年“中国最美的书”《小红人的故事》,该书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经典装订样式,具有中国典籍神韵,全书外形和内页均采用象征喜庆的传统红纸,黑字红纸极具我国传统色彩意味,再加上封面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书籍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浓烈(图7)。设计师在现代设计、工艺技术等方面,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文化进行了更多的演化与推进,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终究造就了一部具有珍藏•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好书[2]。

图7 《小红人的故事》
如果再把目光投向“世界最美的书”大赛活动,历届中国获奖的图书中,有过半的书也是凭借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而获奖的,这种文化回归也主要体现在外形设计和制作上,如获得金奖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订单:方圆故事》等。这进一步说明,今天的设计师们不要忽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财富,应将坚守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作为书籍设计的根基。要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更多地关注、研究中国悠久的传统,独特的民族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来表现中华书籍文化的美[3]。
2.2 注重书籍互动体验的构建
书籍设计中注重融入现代印刷的科技成分来增强阅读感官体验和交互体验,进而升华至情感体验,已成为现代书籍设计的最新要求[4]。历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一直关注设计与工艺上的互动体验构建,最近几届获奖作品更加重视。比如对书口的拆撕互动设计,让读者在翻阅时参与互动体验;通过模压、模切、折叠各种图形激起视觉互动;通过在印刷油墨中加入香水,使读者获得嗅觉互动体验等,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上进行书籍互动体验的构建创造。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不裁》,就是借助设计与工艺对书籍外形进行互动构建的突出案例(图8)。设计者将书口设计成需要读者边裁边读的互动体验;封面红细线贯穿全书,极具触感体验;封底上模切一纸刀,阅读前取下纸刀,切完即阅读完全书,书口则出现毛边的肌理效果,外形整体设计制作可谓匠心独运。书籍互动体验设计是现在及未来书籍特别是纸质书籍外形设计的重要趋势,设计者务必重点关注、构建。将书籍外形的设计与工艺进行创新,打造富有互动体验趣味的书,是一种吸引读者兴趣的有效措施。

图8 《不裁》
2.3 工匠精神提升书籍的价值
对于一本美的好书,前期优秀的设计和后期精湛的工艺印制是缺一不可的。正如《庄子•渔父》中所说:“真者,精神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打动人,必须要有精诚之至的态度,这和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生动的例证。在笔者统计的历届获奖的371本书中,大部分是凭借外形巧妙的设计和独特精良的印制工艺摘得大奖的,当然,与书的内容题材和内部其他设计也有关系。如获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和2019年“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的《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一书,可谓是一部致敬匠人精神的鼎力之作(图9)。全书整体设计为毛装本,用老店铺包点心的粗陋纸张并打毛边,表现逐渐消失的民间老行当百业,有朦胧之美。做成这样一本书,难度不小,全书放弃了机械化的装订方式,采取民间古老的手工装订方式,搓纸为绳,取代锁线,以纸钉固定。四面的毛边效果与毛装本的整体相协调,处处显示真情、朴素和厚重。《订单:方圆故事》的获奖背后也有很多看不到的故事和用心。该书除去印刷环节,先后经过了20多道工序,尤其在外形上,很多工序必须工人一本本手工制作。可见,一本好的获奖书的问世,除了题材和内部设计的精彩外,更需要外形设计和工艺的一丝不苟,达到至臻至美的地步。这些图书获奖后变得奇货稀缺,买断了货,有效地证明了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对书籍的阅读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提升。

图9 《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
3 结语
一年一届的“中国最美的书”活动,评选出的获奖作品总能吸引不少目光,也制造了不少话题。诸如,有些获奖书籍的设计制作是否太刻意;为比赛而制作,试验性、实验性、艺术性是否太强;读者是否能接触到、买得起;艺术设计与市场是否有效融合了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正是“中国最美的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最美的书”必须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的印制工艺科技去引领当下书籍设计的发展,必须走在书籍设计的前列。当下书籍设计者们应该以“中国最美的书”的要求去设计制作书籍,努力在参赛书与商品书两者之间的设计上寻求平衡,尤其应在书籍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表现的广阔天地里有所作为。
注释:
[1]黄巧莉,陈志磊.封面设计的创作趋势与审美动向研究:以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为例[J].出版科学,2019,27(6):44
[2]赵志文."最美的书"对图书装帧设计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7(10):67
[3]王慧."最美"的力量:简析2004-2011"世界最美的书"[J].出版广角,2017(6):41
[4]赵颖,王婷婷.从视觉经验到数据分析:2012-2016"中国最美的书"获奖图书设计风格流变[J].中国出版,201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