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光的脑海中,闪现出多如繁星的名作家、名记者,他对那些大编辑家们钦羡得要命,并默默地追随与效法——
那些年的他,喜欢孙犁,后来他获得了孙犁编辑奖;
那些年的他,喜欢冰心,后来他获得了冰心散文奖。
或许“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更是对编辑为人作嫁的一种肯定。如果说赵培光还有什么奢望,无非是想要像孙犁一样,做个有品德、有智慧、有情怀的大编辑家。
如果将报纸比作气势恢宏的大厦,那么副刊就是这座大厦门前的一方盆景。这个盆景离不开副刊编辑的辛勤付出,他们不简单、不轻省、不虚浮。有时,编辑俨然一位将军,审时度势,排兵布阵;有时,编辑又如辛苦劳作的农夫,耕耘播育,字斟句酌……
从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吉林日报社工作至今,赵培光一直坐在副刊编辑这把椅子上,并且一“坐”就是30年,从助理编辑“坐”到了高级编辑(二级)。
30年来,赵培光始终默默地付出,成全了一份文化周刊。反过来,这份文化周刊也成全了他的梦想。
无班上班下 无大小作者
从大学时代起,赵培光就很崇拜鲁迅、冰心、孙犁等名家,并且不断地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或许是命中注定吧,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日报社做编辑。
在副刊编辑领域,赵培光以孙犁为榜样,他说:“孙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荷花淀派,而且在于培养了铁凝、贾平凹等一大批作家。他是前辈,做《天津日报》副刊,做成了‘大巫’;我是晚辈,做《吉林日报》副刊,连‘小巫’都没够上,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期又一期的副刊,融注着赵培光的智慧与心血。策划、组稿、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常,然而就是在这种普通与平常里,他兢兢业业,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成绩。每期清样出来,他总是一遍一遍筛查,力争杜绝差错;付印之后,他还是放心不下,力求精益求精。常常是,他把样子带到家里,如果审读中发现问题,便马上打电话向夜班照排和校对求助;如果联系不上,他便从10余公里外的家中赶到单位亲自纠正。别人工作8小时,赵培光则不分班上班下,整个人的思维系统似乎都在围绕着版面转。
行话说“记者的财富是线索,编辑的财富是作者”。赵培光颇谙此理,用心使副刊添加、珍惜并享用这些“财富”。王蒙、张中行、梁晓声、刘心武、冯骥才、张抗抗、蒋子龙等上百位名家都与他感情深厚,手头有好稿子也愿意及时交他刊发。而数以千计的作者,更是他培养和扶持的力量,他们也成为报纸坚强牢固的后盾。
赵培光很容易满足,每每有好稿子交来,他会兴奋得像个孩子。当然,他也严格把关,从标题到内文都近乎苛刻地料理待发的稿件与图片。在他的眼里,没有大作家、小作者,只要文字足够精彩,有文思灵性在其中,哪怕作者是无名小卒,他都会殷勤指导、修改,直到达到发稿要求。
这些年,他不但把《吉林日报·东北风》办成了“中国报纸优秀副刊”“吉林省新闻出版精品”等,更为读者呈上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春风化雨种下姹紫嫣红
“编辑当如园丁,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花朵姹紫嫣红。”赵培光如是说。而作为一名副刊编辑,胸怀、眼光和智慧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多年的编辑经验告诉赵培光,只有不断创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牢固掌握读者的阅读习惯。
2013年春节专版,《吉林日报·东北风》以“东西南北过大年”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媒体人撰写当地过大年的风俗,见报后反响强烈,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讲述自己身边的春节故事。由《吉林日报·东北风》刊发的不计其数的文章更是被国内报刊、图书及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中国作家网等转载,激起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
这些看似随意而为,其实是赵培光厚积薄发的体现。每每看到好版面、好文章,他总是习惯性地剪裁下来,研读学习,并推荐给同事品赏。对待作者,他不厌其烦地提供素材、指点迷津,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一天一天,他总是有着干不完的工作,组稿、调版、开编前会、接待作者和读者,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日复一日的文字生涯,使得赵培光对图文的运筹和全局掌控颇具大将风范,思想与情感、知识与趣味、文字与技巧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如今,凝聚他心血的《吉林日报·东北风》早已践行初衷,成为领先本省、声震东北、影响全国的品牌。
30年只收获7个字
“咱们办报,每期都有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读者,一定要用知识分子的良知去完善这项工作。”赵培光说。
在30年里,赵培光只收获了7个字:读书、写作、编稿子。他深深知道,文化化心,理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热爱文学的他,酷爱读书,内心也更多的是纯净、浪漫的文人特质。在一篇篇好文章面前,他的心灵是如此满足,什么个人得失、利禄功名,俱不在话下。而普通的汉字,经过他巧妙地组合、创造性地发挥,居然幻化成一首首美丽的诗、一篇篇美妙的文、一部部美好的书。赵培光享受着这种无可替代的文字乐趣,在文字中抒胸臆,言心声,怡情愫,拨迷津……
有一年去长白山采风,眼见奇观美景,赵培光不像别人那样拍照留念,而是低头不语鼓捣起了手机来。采风结束的第二天,他的《长白山组诗》就完成了。原来正是得益于他的“鼓捣”——第一时间记录下奇思妙想。同样的故事发生在《鸡足山猜想》这篇美文的诞生上。在跟随中国百名文化记者采风团到云南后,偶过一处高山,赵培光突然生出许多感想,于是任思绪纷飞,将这些断断续续的感悟记在手机上。回来之后,这篇一唱三叹、意味深长的文章也就出来了。
编辑工作之余,赵培光笔耕不辍,已出版11部著作,包括散文诗集《不息的内流河》、诗集《别一种心绪》、散文集《野马闲弛》、小品集《人生小酌》、长篇小说《顺风摇摆》、随笔集《再发送一次》等。
为人作嫁的情怀,使赵培光收获了不少荣誉,201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2013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他的《当代作家的立场与担当》获吉林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报纸副刊作品银奖;2014年又成为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劳动模范。此外,他还被评为吉林省首届新闻出版优秀人物、吉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
(作者单位:吉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