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黄书元
青年编辑刚跨入出版业,有很多门槛需要迈过去,如何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是难题之一。那么,青年编辑如何找到合适作者?怎么建立作者队伍?怎样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我跟青年编辑书同就此问题的对话。
书同:您多次说作者是我们出版人的“衣食父母”,我们需要作者,作者的书稿不也需要我们编辑吗?能不能说作者越多我们编辑就越多?编辑越好对作者的帮助就越大?
黄书元:说得不错!我们出版工作者与作者是天然的依存关系,我说作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因为没有作者的辛勤劳作,就没有书稿,没有书稿就出不了书,出版社就没有效益。另外也是让我们编辑对作者要有一定的尊重之意、服务之心。
反之,有很多作者的书稿就像翡翠原石,编辑就是琢玉的雕工,经过编辑的打磨,最后把粗糙的原石变成璀璨的珍宝。你可能听说过《红岩》《林海雪原》等名著的出版过程,没有当时的编辑帮助加工处理,就没有这些脍炙人口的好书。
水平不同的编辑对书稿的处理也不一样,好作者好书稿也要碰上好编辑,不然好书稿也有可能发掘不出它的内在特质。你也许读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作者在前言里说道:他第一次把书稿交给了一家出版社,那家出版社把这本书定位为旅游景点卖的小册子,嫌篇幅太长,要删减一部分内容,他一气之下要回了书稿。后来被上海知识出版社编辑发现,对书稿重新定位,作为社里的重点书,不但没有删减,还要求作者再增加部分内容,第一次印刷就出了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并且下大力气宣传推广,很快风靡市场,成了超级畅销书,余秋雨也成了一个大众文化的风云人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出版界不胜枚举。
好的作者碰到优秀编辑,珠联璧合,成就一本杰作。好的作者碰到差的编辑,那就有可能明珠暗投了!
书同:我到出版社几年了,成天编呀、校呀之类,忙忙乎乎,到现在还没见过几个作者。我听老编辑说,每个编辑都要有自己的作者队伍,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到哪里去找作者?
黄书元:作者就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作者。比如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都有大批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潜在作者。对编辑来说,掌握的作者资源越多越好,面越宽、作者的素质越高越好,这样就可以从中筛选出最合适的作者。
找到好作者并不难,最好的办法是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和一些重要的社交活动,在这些场合,能见到一些让我们向往、景仰的作者;还可以跟着老编辑去拜访作者。只要留心用心,就能遇到和结识作者,好作者也要我们慧眼识珠。
有些编辑人员只是等稿子上门,很少出去,这就很难碰到好作者了。自投稿当然也有好作品,也有很多有潜力的作者投稿无门,需要我们去发现。
认识了某位有潜质的作者后,一定要保持联系,知道他在干什么、研究什么。起码他们适合给你当导师、当顾问、当朋友,有事请教,没事请安,迟早会有所收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么。
书同:您刚刚说到“最合适的作者”,什么样的作者才是最合适的?
黄书元:为什么有人说编辑是“善识千里马的伯乐”?好编辑就必须是了解专家的专家。一个好的选题创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作者去创作,就有可能是纸上谈兵。选择了适当的作者,就容易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创造辉煌;如果作者选择不当,可能就糟蹋了好选题,市场需求也会大打折扣。合适不合适是根据选题而言,能把你的选题创意用最好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写出我们想要、读者愿读的书稿者就是最合适的作者。
一般而言,最好的作者当然是某一领域的翘楚、顶级专家学者,他们有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重要发现,这类选题出版意义重大。但在作者出名前可遇而不可求,出名后又太忙,围着他转的人太多。
所以我们不能把目光只盯着知名度高或者权威的作者,那些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并发表过一系列相关文章或出版过专著的专家学者可能就是最好的作者;某些人目前还默默无闻,但具有发展潜力且对某一领域研究有兴趣,可以写也愿意写,“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些人也可以视为最合适的作者。不仅要发现和选择适合的作者,还要有意识地培育作者,对一些年轻有才气的作者要给予特别关注。山河辽阔,潮涨潮落,“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作者总在某个角落等待我们去叩门。
最忌讳的是: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也不是他一直追踪研究的领域,他从没在这个领域发表过任何文章,现在突然要写一本这方面的书,这就像苍蝇要去干蜜蜂的事。市场上经常出现一些攒的书,就是这些人干的。对这类人我们要保持特别警惕。
书同:可是我联系过一些写过好书的作者,他们都很忙,而有些没有名气的人找我,我又怕他们写不出有价值的书,很矛盾,有时策划出一个选题,要找到好作者真难。
黄书元:是的,能写的人都很忙,不忙的人往往也不能写,这是我们在组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悖论。好在中国之大,无论哪方面的专家都会有一批,总有一位适合你,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他。
难的是你如何让他写出你需要的好作品。你与作者的关系没处到一定份上,他有好作品也不一定敢给你或者愿意给你。
我们社有个青年编辑,刚到社里不久,他发现了一位作者,当时已有名气,但还没出过书,他就很用心地把作者的一些演讲稿收集起来,然后在作者的微博上留言,说想给他出本书。作者一开始并未回话,他又把自己准备出书的设想以及有关情况私信给作者,直到把书出版后如何宣传、运作的计划也拟出来,才打动了作者。这本书最后发了几百万册,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
所以与作者打交道,真诚很重要,有句话不是说:“只要心诚,石头上也会开出花来。”
书同:我向一位作者约稿,他也答应了,可是一直说忙,拖着完不成,这怎么办?
黄书元:老一辈出版家都强调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为作者服务,帮助作者完成任务是我们职责中的应有之义。正常情况下,作者接了任务都会把它当成一件大事去完成。如拖稿不交,也许是真忙,也许有其他想法,或者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这时候尤显我们编辑的功力和作用。在谈书稿前,编辑要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市场需求和图书的定位作出判断,即图书出版后是给哪类读者读的,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目的是提高创作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作者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类读者的判断去创作。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编辑最好能与之保持联系,配合和帮助作者解决遇到的难题。创作很辛苦,编辑不能只当旁观者,我记得当年我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三德歌》一书时,就与作者“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参与创作,也负责协调、解决所有相关问题,那本书后来发行近千万册。作为责任编辑,我当时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书同:我也很想多结交一些名家专家,多与他们交往,但见到他们就心慌,感觉与他们对不上话啊!
黄书元:你要想与他们平等对话,最好是把自己的学术水平提上去。业内不是一直在提倡要培养“学者型编辑”吗,如果你能成为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学者,就可以了解那个学科谁当作者最合适,对书稿的选择判断能力也会大为提高,所以编辑向“学者”的方向发展是必然。当然提高学养不是一时之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但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如果你去拜访作者,先要做好功课,把作者的有关情况了解个透,烂熟于心,知道作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正在研究什么,这样谈起来才有可能找到话题,即使一次组不来稿子,也一定会有收获。一来二去,比较熟悉了,再提要求也就顺理成章了。
书同:我记得您说过编辑是“杂家”,那到底是做“专家”还是“杂家”?
黄书元:这二者并不矛盾,“杂家”是因为我们面对的稿件来自各个门类、四面八方,尤其是今天,出版社分工已被打破的情况下,往往不会把市场前景比较好的书稿拒之门外,不是你专业内的书稿让你编,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问题,所以编辑得是“杂家”。“专家”是指在你的专业范围内,你必须要精要专,最好成为“专家”。既“杂”又“专”,你就有可能进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自由王国。
书同:明白了。我们现在很多编辑可能都是“杂家”,但更应该成为“专家”。那么,如果拿到了一位名作者的书稿,我们能不能改他的稿子?
黄书元:当然能改。没有经过编辑工作的出版物不能说是合格的出版物,而成为精品、成为传世之作的图书没有一本是作者一个人完成的,都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处理,经过众多环节打造而成的。从我们的祖师爷孔子开始,他对“六经”进行了增删,重新整理编辑,才使得“六经”成为儒家经典。后历朝历代,所有传至今天的经典,无不是编辑前辈们编改加工的杰作。
改稿是编辑的天职,我参加出版工作38年,还没有碰到一本不需要改的书稿。
有些作者写作时有可能信马由缰,只凭记忆,不一定查资料核对原文,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则要反复琢磨,认真加工,使行文的遣词造句通顺妥帖,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微小的差错。要确保真实准确,就必须对相关内容查找权威资料进行核对落实,以弥补书稿中的疏漏和不足,提升其完美度。我们改稿千万不能凭记忆随手就改,如把人家正确的改错了,这是犯大忌的。我特别反对责任编辑对书稿大删大改,因为一是如真要大删大改,说明书稿尚不够成熟,应该提出退稿修改方案,让作者按要求自己去改。二是没经作者同意,《著作权法》也不允许我们对书稿内容作脱胎换骨的改动。当然在经过作者同意后自己动手对作品大修大改那是另一回事。三是退修方案应该对稿件进行有学术贡献的评价,帮助作者更好地认识稿件的价值和不足,同时促成某些重要观点的发挥或完善,这样作者调整思路就更容易一些。都要我们去大动,哪忙得过来?
书同:可是有的作者很计较,不愿让改,不是说这里删多了,就是那里改错了,那怎么办?
黄书元:敝帚自珍,人之常情。但只要你改得对,改到点子上,为作者锦上添花,他怎么会不同意?你改得好,还会感谢你。因为你是帮他纠错,谁愿白璧留下微瑕?
作者不同意改的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观点问题。你改了他要表达的意思,他坚持不让改,而这又事涉原则,涉及思想政治问题,毕竟“研究无禁区,出版有纪律”。如不改我们就有可能犯错误,则需严肃对待,绝不能看作者是个权威,就无原则让步!
另一种情况则可能是表达习惯问题、文风问题。我们在处理书稿时,对作者的文风,如说话的语气和习惯,只要不害意、不违反语法修辞,能不改的就不改,“明白如话”也是一种风格。四卷本《毛选》一直被公认为用语规范,没有一个语词方面的差错,但书里也有方言俚语和嗯、啊之类的语气词,还是特意保留的。
如果是“僧敲月下门”之类的个别语句的推敲,则另当别论,值得耐心与作者共同探讨。
书同:假如我费了很大力气组来的书稿,社里研究认为它不能用,这怎么办?
黄书元:这是难题,但处理起来也不难。说它是难题,是因为有些作者名头大,脾气也大,找他、求他的人很多,他把书稿赐予你,是看得起你,结果你不领情,还要退稿?!这一退肯定也就得罪了他。我们求来的稿子不能用要退回去,这类稿子按说质量不会太差,要作退稿处理的大部分可能是因为有政治原则方面的问题,或者是与本社的专业相距甚远,出书后营销有问题。如是一般问题改一改也就出版算了,哪怕卖得不太好,是你专门请人写的么。实在要退稿,那就得讲清原因,给作者一个理由,然后,该给补偿的一分不要少,再多做自我批评,恳请作者原谅。大多数作者能体谅。死缠烂打、不依不饶的也有,但很少。我们常说:“磕头组来的稿子,还得磕头退回去。”没水平的退了稿子得罪了作者,甚至会影响出版社的声誉,有本事的退了稿子与作者还是朋友,下次有好稿子他还会想着你。这就考验你退稿的艺术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么。
书同:我特别不会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如何改善?
黄书元:不管作者是名家还是新手,我们都要一视同仁,不卑不亢,搞好服务。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想:一个作者只有一个责任编辑,所以从作者角度考虑,这本书稿是他的亲儿子,你是他的唯一的助产士,他一旦把书稿送到你手里,就恨不得你立马全身心投入编他这本书,尽快帮他把大胖小子给生下来。而责任编辑可能同时与几十位作者在联系,手上同时有几部甚至几十部书稿在运转,不可能只看一本书稿。问题在于责任编辑经常疏于联系,让作者感觉书稿送到出版社就石沉大海了。二者所站角度不同,易生缝隙。责任编辑要在书稿运转的每一个环节与作者保持联系,如签合同中的关键条款,看校样、版式和封面的设计风格,以及出版后的宣传和及时支付版税等等,都要及时沟通,对作者关心的事项给予解答,这就是传递温暖,必然增进友谊。我记得作家三毛说过:雪中送炭,贵在真送炭,炭不贵,给的人可真不多。
书同:我很羡慕您有那么多高层次的作者朋友,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黄书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者也不是一天交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在为作者出书过程中,将心比心,以诚待人,自然形成的友谊。作者对编辑不外乎三种期待:一是希望书出得漂亮点,装帧设计用材讲究点,送人能拿得出手;二是出版后宣传声势大一点,让读者都知道他出了这本书;三是书卖得多一点,他能多拿一点版税。
作者一辈子出不了几本书,每本书的责任编辑他都会记得很清楚。只要你真心对待作者,尊重他的劳动,维护他的权益,把他当作朋友,他也一定会感激你,把你视为朋友。
我一直倡导,编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作者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你编一本书就交一个朋友,几十年下来,你会积累一大批有真知灼见的专家学者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一笔多大的精神财富啊!除了我们编辑,干什么工作能交到这么多优秀的朋友?
书同:您对出版社在建立作者资源方面有何建议?
黄书元:作者作为出版社的宝贵资源,理想化是由社里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对作者的联系方式、与作者的交往以及有关要求最好社里能掌握,能互通互联,这样出版社就能集中力量办一些大事,策划一些重大选题,社里资源就活了,因为作者资源有限,分散在编辑手上难以形成合力。
在这浪潮翻涌的新时代,我们应该携手作者,匠心独运,创作更多佳作,不负时代,不负读者。
对谈嘉宾
黄书元 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党委书记。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获中宣部首批“四个一批”人才、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