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发生的一系列伤亡事件,使生命教育的意义跃出纸面。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生命教育的特性和目标决定了生命教育不仅需要文本性教材,还需要借助家庭、社会活动、影视、网络的力量,开发出图画书、游戏、动漫、电影、视频、网站、实践基地等传播媒介。
为此,今年全国两会上,朱永新、尤立增、伍辉、翟美卿、汪晓帆、倪闽景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制定《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一边在呼吁,另一边少年儿童意外伤亡事件却频发。仅近一个月就有江苏常州五年级小学生坠楼身亡、河南三门峡市一6岁男孩高空扔瓷砖砸死5岁儿童……这些令人震惊的事件需要我们深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种说法是,生命教育没有纳入课程体系,只能通过其他学科渗透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进行,该说法笔者在调查中已得到证实。另一种说法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学科渗透和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施,致使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毋庸置疑,两种说法都有可能是一个个鲜活幼小的生命逝去的因素。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早日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无疑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根基。作为从事精神内容生产的出版业,出版物的生产与传播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引导社会大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呼吁出版界能够对生命教育多加关注,通过生产相关优秀图书,进一步拉近生命教育与阅读之间的距离,引导每个孩子不仅会爱自己,也会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