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的作品《天赐》就要付梓了,嘱我写几句话以为序。
我与陈先云是山东出版集团的同事。第一次与先云见面,是在她帮扶的村子的村口,当时陈先云作为集团唯一下派的女干部,驻扎帮扶安乐庄村。
在去的路上,同行的人力资源部于文主任就向我简要介绍了陈先云的情况,言语中充满了敬意。陈先云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现就职于山东画报社。从她的学业背景来看,4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正是知性、干练、成熟的事业黄金期和既要养老又要抚少的家庭艰难期。在这样的特殊阶段,毅然主动要求深入贫困的农村担任第一书记,肯定不是一时的冲动之举,直觉告诉我,陈先云不是一个一般的女子。
汽车到达村口的时候,陈先云正和镇、村里的两名干部站在路边迎接我们。说实在话,陈先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颠覆性的,我完全不能把她与文化单位、文化人联系起来,她穿着略显肥笨的灰色棉袍,脚上穿着一双肥笨的、带点灰紫色的棉鞋,脖子上缠了一条肯定不是鲜艳亮色的围巾,双颊被冷风吹得泛着寒光。见到我们,她有点羞涩和激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有点手足无措,活脱脱一个傻大姐的形象。于主任迎上去抱着她说:“真是个农村人啦!”当时陈先云回了一句:“姐,真的忒冷了,不能美丽冻人啊!”
陈先云帮扶的村子有3000人口,在当地是一个大村庄。在五保户宋跃远(小说中八姑的原型)家里,陈先云与宋大娘手扯着手,嘘寒问暖,关系不是一般热络。果不其然,走出家门,陈先云就忍不住向我们介绍起宋大娘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来……
陈先云的介绍虽然简要,却清晰地把宋跃远的命运曲线和性格形象鲜活地立在了我的面前。出于职业习惯,当时我就意识到:一是农村,特别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村,蕴含着许许多多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素材,是生活的富矿,可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主动且善于开采的人越来越少了;二是陈先云有着较高的学养支撑,观察细致、敏锐,思维清晰、有条理,表达又雅俗兼具、富有感染力,她具备了做“开矿人”的潜质;三是扶贫攻坚是当下社会的一个重点热点,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这一题材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
县委副书记王军对陈先云的工作满含抑制不住的肯定和赞许,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陈先云的帮扶故事,使本来简单的工作餐拉长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想,陈先云“书写”了那么多帮扶的故事,说明她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所以我就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农村很艰苦也很复杂,农民很淳朴也很功利。用两年的时间做第一书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来不得虚假作秀,需要本色出演,而且你上任的时候,孩子尚不足10岁,正处在需要关爱照顾的阶段,你怎么就能毅然决然地来吃这个苦呢?”“日常的我可能是一个略带书生气、有些理想化的人。所以,我就更想深刻地了解一下中国基层的农村社会,感受农民群体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和生活状态,然后沉淀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深刻的人。”陈先云就这样简单地回答了我。
下午,我们一起参观了第一书记主持建设的集中养牛、散养鸡鹅的产业项目和村庄主街翻修硬化、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临离开的时候,风声小了,但蝴蝶一样翻飞的雪花却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陈先云和村镇的两位同志站在那里,雪花落在他们的身上,不仅没有掩住他们愉悦的情绪,反而衬托得他们愈发朴实自然,让他们拥有了乡村风情中独具的美感。这时候,我觉得除了代表组织对扶贫工作做出肯定和要求以外,还应当对有故事、有想法的陈先云说点什么。
我很认真地告诉她:一要用心做事,不负韶华;二要多交朋友,记录故事;三要用心观察,领悟思考;四要整理成书,对得起自己和社会。我说我希望看到你富有生活底蕴的作品。陈先云当时听得很认真,很谦虚也很真诚地答应了。
转眼到了2018年的春天。一天上午,陈先云抱着一沓书稿,很拘谨地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她说她已经完成第一书记的任务,回到山东画报社的记者岗位快一年了,今天是来交作业的。她说的作业,就是她用心血写出的约21万字的作品《天赐》。
利用业余时间,我非常认真地读完了陈先云的作品。她简练的笔触细致而精到,弥漫在语言中的情绪如雾一样丝丝缕缕,对乡村景物独具慧眼的描摹构筑出特定的意境,这一切为作品主题的丰富和人物形象的立体展示,培植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浓郁的精神氛围,使原创作品的诱惑力充沛地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并不轻松,可以说随着故事的展开,随着人物命运的曲折悲欢,我的心一直是紧收着的,情绪一直是紧绷着的。作者非常巧妙地选取了一个生于贫穷之家的留守儿童天赐的视角,带着纯洁善良的本性和混合着既自强又自卑的心态来观察这个阴晴多变的社会,使周边的一切都成为舞台的背景或人物,或黑或白,或正或邪,或明或暗,种种势力和因素都围绕着生存、生活中世俗的现实利益和微茫之中的现实道义而展开。在这个贫穷的村庄里,“常书记”作为下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工作的轨迹都活动在天赐的眼里,记录在天赐的心里。“常书记”就是一个标靶,她的工作移动,串联起了故事的梗概,她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勾兑成了作品细节的味道。作品中,懂事勤快、虚心好学的天赐;善良豁达、乐于助人的五保户八姑;憨厚勤劳、通情达理的天赐爷爷和天赐奶奶;公道正派的村干部晚生爷爷;私心较重、易被利用的“二能能”奶奶;充满了童真之谊的小伙伴一凡和晚生……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在乡村振兴、扶贫扶智的社会底色上,围绕着发展脱贫、村貌改造、民风改善,上演了一幕幕有血有泪、有笑有骂的乡村活剧。作品中涉猎的农村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劳动力外流、因病致贫、留守儿童、教育落后、老人赡养等,十分宽泛,让人阅读之后,仿佛听到了乡土的心跳,悲悯的情怀和担当的责任禁不住油然而生。读过之后,我沉思了很久,仿佛看到了陈先云迎着风雪在村巷穿行的身影,而《天赐》不正是浸润着她两年扶贫心血、反映千千万万个基层工作者顽强奋斗精神的作品吗?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她这两年生命的绽放做的记录,更是对我们当下的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事业做的记录,为我们下派在贫困乡村的第一书记留存了历史形象,为蜕变之中的乡村记下了困惑和期望、丑恶和善良。
由此,我慎重地提出三点修改意见:一是要压缩篇幅,浓缩情节,以便于读者阅读;二是对作品基调的把握,要注意增强亮色,突出正能量;三是作品的题目建议由《月亮河》改为《天赐》,因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赶上了国家赋予的好时机,主人公的名字也叫天赐,题目改了以后,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树立和时代背景的把握更好一些。
陈先云的《天赐》非天赐,而是她扎根土地、深耕生活的积累,是她情怀担当的写照,是她生命历程的一次闪光爆响。
(作者系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